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015全国大样本基线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主观学业负担和客观学业负担对我国初中生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初中生的主观学业负担和客观学业负担都较重。(2)各学科主观学业负担对初中生患病率有显著正向影响。(3)周中周末校内学业负担对初中生患病率有显著正向影响。(4)周末学科类课外补习时长对初中生患病率有显著正向影响。(5)周末非学科类课外补习时长对初中生患病率有显著负向影响。为此,应统筹主观和客观学业负担一起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区分不同类型的课外补习,采取分类治理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S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按照学业负担子维度课业投入、压力感受的不同水平将学生划分为9类群体,深入探索学生学业负担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发现:学业成绩与学业负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并不是作业和补习时间越长,学生的学业成绩越高;不论课业投入程度高还是低,如果学生压力感受较大,就难以有好的学业表现;学生的课业投入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当课业投入保持在中等程度且学业情绪保持积极轻松时,学生的学业表现比较突出.为了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应合理控制课业投入,科学安排作业与补习;改善学生学习体验,全面减轻学生的压力感受;正视学生在学业负担和课业投入上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关系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了解初中生目前的学业负担状况。本研究以邯郸市为例调查初中生的学业负担现状,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以邯郸市市区、县城和乡镇初级中学为调查对象,在全面了解邯郸市初中生目前的学业负担状况基础上,分析学业负担不合理的原因,提出缓解学生学业负担的建议,为教育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8年浙江省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从实证的角度系统分析学生学业负担相关因素。研究发现,学生学业负担主要来源于学校要求和家长要求;学生平时作业时间是学生主观负担感受最大的影响因素;学生主观负担感受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业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议,关注教育质量形成的过程与成本,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激发其积极体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相似文献   

5.
学业负担过重向来是义务教育改革难以攻破的瓶颈,"双减"政策从校内教学和校外培训两方面为当前的减负工作指明方向和路径。从校内教学的视角来看,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关键不仅在于作业的减"量",更需要课堂教学的增"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减负提质提供支撑引领,助力教学过程精准高效,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作业,全流程数据驱动教学评价降低考试压力。然而技术理性使课堂教学面临人本关怀缺失,教学评价重量轻质,学生学业负担再度加重的风险。对标"双减"目标坚守教学育人本义,人机协同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动态监测学业负担,科学精准减负,统整量化质化评价是减负提质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试论合作学习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显形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等方面,其弊端已经被人们所认识,这便有了我国教育界新千年头件大事——“减负”。然而,减负不能单纯依靠减轻学生学业量来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承受的“隐性”负担——心理负担若不设法减轻,减负就不能根本实现。  相似文献   

7.
分析已有的“减负”政策.发现其基本假设一般多为“学生完成学业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与学业负担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正是基于这一假设,已有“减负”政策主要着力于减少学校布置给学生的“学业量”;但现实表明,这些政策似乎并没有达到政策制定者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了与政策制定意图截然相反的情况: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相似文献   

8.
一、减负,真的减了吗?在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何谓“减负”?“所谓‘减负’,主要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很明显目前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存在“超标”的现象。学生因为课业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学生的成绩和分数成为了主流的人才评价标准,素质教育与课外补习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与家长的负担,而且有利于调节学校与家庭、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家庭与校外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为此,通过对减负政策文本及其规范内容的考察,以及对"双减"政策实施者与实施对象的分析,来明确"双减"政策的实施策略与实施保障,进而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维持家校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学生的成绩和分数成为了主流的人才评价标准,素质教育与课外补习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与家长的负担,而且有利于调节学校与家庭、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家庭与校外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为此,通过对减负政策文本及其规范内容的考察,以及对"双减"政策实施者与实施对象的分析,来明确"双减"政策的实施策略与实施保障,进而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维持家校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基于PISA2015中国四省市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中学生各科课外补习时间投入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课外补习时间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先降后升的非线性关系,表明学科补习具有门槛效应,当补习时间超出某个阈值,学业成绩才会出现质的提升;数学补习时间投入差异扩大了不同家庭背景学生间数学成绩的差距,会造成教育结果的不均等;校内课程时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非线性关系,相较于补习时间,校内课程时间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成绩.因此,中学生及家长应基于实际的补习需求,合理投入补习时间;学校应保证学生校内课程学习时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政府应重视课外补习对教育公平的冲击,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还要为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补习机会,缩小因课外补习带来的教育结果不均等,努力促进校内外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2.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精准识别学生选择参与课外补习的深层原因,研究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能够为疏解家长和学生的课外补习需求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基于2017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 2017)数据,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进行了刻画,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数参加过课外补习,且许多学生在较低年级就参加了课外补习。(2)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学科类课外补习时间明显早于兴趣类课外补习,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差异更为凸显。(3)城乡地区和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学段的上升而逐渐缩小。(4)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有显著正影响,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越好的学生首次参与学科类和兴趣类课外补习时间均越早,但这种差异随着学生学段的上升而减小。"双减"政策背景下,建议政府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校内课后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重点照顾弱势阶层家庭,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弱势阶层学生提供校内学业辅导帮助;引导家长理性选择课...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初三学生好奇心对主观学业负担影响的内部机制。研究采用好奇心问卷、课堂满意度问卷和主观学业负担问卷,对初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被试7728人。以好奇心为自变量,主观学业负担为因变量,课堂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性别为调节变量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表明:(1)好奇心对主观学业负担的直接效应显著且通过课堂满意度对主观学业负担的间接效应显著,课堂满意度在好奇心与主观学业负担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2)好奇心影响主观学业负担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性别可以调节"好奇心-课堂满意度-主观学业负担"的前半路径和后半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减负政策经历了以防止身体过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取消重点校制度、规范校外培训为侧重点的四个时期。分析四个时期的减负政策可以发现,升学压力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减负政策的根本目的,调整优化学生负担结构是减负政策的核心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减负政策的主要执行主体等四个基本共识。在回顾减负政策历史演进和分析四个时期减负政策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减负政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教育生态从升学导向转向素质导向,学生负担结构从单一转向多元,政策执行主体从教育内部为主转向内外联合,政策思维方式从标准化转向差异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五个抽样年的追踪数据,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并建立结构方程中介模型,围绕初中阶段的课外补习参与对高中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及其在家庭资本影响高中教育机会获得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初中阶段的课外补习参与在家庭资本与是否升入高中以及是否升入普通高中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在家庭资本与是否升入重点普通高中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以上结论说明,由于课外补习的强势介入,教育发挥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作用机制已发生转变,课外补习和学校教育在教育发挥社会再生产功能过程中的联合作用机制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中考、高考的激烈竞争,中学生的考试心理问题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成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表现在考试认知、考试情绪和考试适应性等几个方面。其防治与调控可采取考试心理问题专题训练、个别辅导和家庭辅导等途径对其干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研究通过构建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我国初中生家庭劳动现状,探究家庭劳动与初中生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12.1%的初中生不参与家庭劳动,且不同特征的初中生家庭劳动时间存在显著差异;1小时以内的家庭劳动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家庭劳动对初中生开放性、外倾性和宜人性等非认知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并且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合适的家庭劳动。同时,各方要积极构建以家庭为主体,以学校为引导,以社区为支持的内外交织、多元协同的家庭劳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with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on 91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imed at describ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exploring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Results show that (1)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generally low and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schools and grades. Students from non-key middle schools have lower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than those from the key schools. Grade 2 students in both 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s have the lowest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2) Factors directly affect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are academic experience and the pres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 · with the former playing a major role. (3) Factors indirectly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are social pressure and expected academic achievements, both of which influence students’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students’ academic experience or their pres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2004:4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损害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正在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大问题。本调查在河南省各地市分城市、城镇、乡村3类地区,选取了28所小学,31所初中,25所高中,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河南省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调查发现,我省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但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比较突出;中小学学生校内课业负担得到有效控制,但校外课业负担大幅度增加,减负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实行以来,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到2021年年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文章分析了大幅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之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四方面问题,即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后的规范经营问题,如何治理隐形学科类培训问题,如何形成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问题和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问题,并给出建议,以实现"双减"确定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