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间     
《同学少年》2012,(5):52-53
古代文学作品中女子的代称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子的代称有很多,其中大多是从女子的容貌和服饰两方面着眼。一、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的《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相似文献   

2.
思兰 《华章》2011,(3):52-52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妇女有很多代称,这些代称大多是从妇女的容貌和服饰两方面着眼的,如:  相似文献   

3.
“巾帼”一词常用于妇女的代称,尤其多用于形容女性中的强者和英雄,如“巾帼英雄”“巾帼豪杰”等. 为何用“巾帼”作为女子的代称呢?原来,巾帼是我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假髻,它是用金属做成框架,外裱黑色缯帛以代头发.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因只用于妇女,故引申为妇女的代称.唐代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中写道:“椎髻抛巾帼”.也就是说,南方女子头上光是梳个发髻,而不戴头巾和发饰.  相似文献   

4.
襁褓,本意指婴儿的被子,后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指女子十五岁,古代指已成年。及笄,古代男孩十五岁被看作成童;到了这个年龄就把头发盘成髻。后来就把“束发”作为成童的代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人物称代多种多样。以颜色称代,尤其是红、黄、青三色,颇引人注目。一、以红色称代 1.[红妆]指妇女的盛装,引申指人。《聊斋志异·西湖主》:“无何,红妆数辈,拥一女郎玉亭上坐。”此即指美女。 2.[红袖]指妇女的红色衣袖,由此借代艳装美女。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今烦红袖扶。”杜牧《南陵道中》:“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倚江楼。” 3.[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  相似文献   

6.
张广顺 《语文知识》2000,(11):15-15
“女士”源于《诗经》“尼尔女士”一语,即“女而有士行者”之意,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是对有知识、有修养的女子的尊称。“女郎”源自《木兰辞》“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寓有“女中之郎”之意,也是对有壮志的年轻女子的代称。“巾帼”源于《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称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始终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性。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古代诗词、新闻传媒、政府工作报告、晚会串连词中经常出现以"某某大地"来代称某省。如果不熟悉相关的历史、地理掌故,难免有些不知其所指了。以下按相关标准来分类列举:一、以所处地理位置来代称:以"中原大地"代称河南省,中华书局影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之友》2013,(11):40-41
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小说、诗词时,往往会遇到年龄代称问题。这些代称都有出处,不少代称至今仍在沿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古代诗词七言句中的"A如BX如Y"式比喻。这种格式的比喻,有学者称为"连喻"[1],即在古代诗词七言句中,连续使用两个比喻,比喻词用"如",也用"似"、"若"、"为"、"成",还有省去比喻词的情况。翻检古代诗词(含散曲等),七言句中常见这种格式的比喻,通过语料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格式在结构、节律、本体喻体的位置和选用以及修辞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1.格式"A如BX如Y"式比喻出现在古代诗词七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女子诗词是古代女性表达心情、追求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表现形式与载体,因此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对历代女子诗词进行审视分析是研究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才华超凡,人们评论她是"俯视巾帼,压倒须眉",意思是高出一般妇女,压倒男子。那么,"巾帼"代指女子,"须眉"代指男子典出何处呢?巾和帼原来是指古代女子的头巾和发饰。《说文》:"帼,妇人首饰。"唐代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有"椎髻抛巾帼"句,意思是说,南方女子头上只是梳个发髻,不戴头巾和首饰。诗里的"巾帼"就是指女子的头巾和首饰。巾帼是女子专用的东西,因  相似文献   

12.
在唐宋诗词中,"春衫"多用来表示男性着装,尤其是青年男性的着装,也有用春衫直接指代男主人公的。春衫作为男性着装的说法,是唐宋诗词约定俗成的用词习惯,尤其是唐、北宋以及南宋前期,几乎成为男性着装的专用词语;直到南宋中晚期,才有极少数作为女性着装的说法,这种说法,应该是男性着装说法的后期演化用法。而"红袖"常被用来指代女性。用女性特征极强的红色作为修饰语,来描写女性衣袖,甚至直接指代女性,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还是用唐圭璋"春衫纵马,红袖相招"来概括最为精当,这"纵马"的"春衫"在《生查子·元夕》词里,只能由欧阳修来充当了。换句话说,"泪满春衫袖"的只能是"春衫"欧阳修,而非"红袖"朱淑真。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12,(1)
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项特征呢?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常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来形容女子之美。这话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中国古代四位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的代称,每个代称里都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由于习俗等方面的原因,古代的服饰以颜色、材料或质地等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通用至今。巾帼: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及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晋书》。当时诸葛亮代表魏多次向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取笑司马懿还不如一个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故而代指女性。黔首: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黄衣:道士穿的黄色道服,故代指道士。青衿: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读书人。白丁:古代民着白衣,故常以…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小说、诗词时,往往会遇到年龄代称问题。这些代称都有出处,不少代称至今仍在沿用。不满周岁称“襁褓”。“襁褓”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两至三岁称“孩提”。“孩提”指儿童、幼儿。男孩八岁、女孩七岁,称“始龀”,指小孩换牙。男孩七八岁亦称“垂髫”,指男孩下垂的头发。关于男子的年龄代称,还有这样的说法:“人生十岁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有人注释说:“十岁曰幼,时始可学也。”后来沿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青年男子二十岁,还不健壮,称“弱冠”,表示还年轻,但可以戴帽子了。“三十曰壮有室”,是说…  相似文献   

17.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才华超凡,胜过流俗,人们评论她是"俯视巾帼","压倒须眉",意思是高出一般妇女,压倒男子。那么,"巾帼"代指女子,"须眉"代指男子,它们有什么渊源呢?原来,巾和帼是指古代女子的头巾和发饰。《说文》:"帼,妇人首饰。"唐代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椎髻抛巾帼。"意思是说,南方女  相似文献   

18.
刘向<列女传>塑造了一系列异彩纷呈的女性形象:诸如教子有方、匡夫以道的贤妻良母;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爱国女子;仁智聪慧、能言善辩的才智女子等,极大丰富了我国古代妇女形象的画廊,从而有力驳斥了"列女"是谓"烈女"的无稽之论.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典诗文中,酒的称谓很多,古代文人墨客那颇具文采的艺术加工,使酒的称谓显得多姿多彩。现试从古代诗文中把酒的代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以飨读者。一、以人名代称相传最早造酒的人叫杜康,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秫酒。少康,杜康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口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国际交流如外事演讲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古代诗词作为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代表,在交流中就更显得举足轻重。如何将古代诗词在口译现场翻译成目的语还要求精准性和目的性,这令许多学者头疼困惑。因此探究中国古代诗词在外事演讲中的特点及其口译策略,可为口译工作者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