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不同温度脉冲进口条件对非傅立叶导热问题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数值预示了不同脉冲形式,以及不同脉冲频率产生的不同的非傅立叶导热特征;同时也数值预示了同一种脉冲作用下,热波导热、非傅立叶导热和傅立叶扩散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超常热、质传递过程的“瞬态薄层”模型——在超常热、质传递条件下,紧靠介质内受热或质扰动的位置,存在一“薄层”区域,该薄层内的热传导或质量传递必须考虑非经典 (非傅立叶或非费克 )传递效应,在薄层外、介质内其他部分的热、质传递仍近似符合经典热、质传递定律 (傅立叶和费克定律 ) ;“瞬态薄层”内的非经典传递效应只可能在热、质扰动过后的极短瞬时存在。在分析介质内的非傅立叶导热行为的同时,根据热、质传递的可类比性得到非经典质量传递“瞬态薄层”的厚度与质松驰时间、质扩散系数以及质量扰动的强度和瞬时性强弱的定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谐波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具有较大的危害,在现代电力系统中,非整次谐波(间谐波)和突变谐波大量存在,传统的谐波分析大都是使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和窗口傅立叶变换算法,傅立叶变换在时域分析中局部化处理能力有限,实时性不强,在比较了窗口傅立叶变换与离散小波变换后,提出了离散小波变换在电力谐波分析上有诸多优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离散小波变换进行电力系统谐波的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热斗篷结构具有良好的热防护与热隐身效果,在航空、运输和计算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前的热斗篷研究,主要是利用变换光学的方法实现热流在被保护体表面的绕流。依据稳态过程导热微分方程具有形式不变性,利用变换光学的方法,推导出二维坐标系下,热隐身系统中任意位置的热流偏角的表达式,并通过FLUENT对二维圆形热斗篷材料层边界处的热流偏角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材料层厚度增大时,热流绕流的偏角减小;当导热系数比值b>1时,热流偏角随着b的增大而增大;当导热系数比值b<1时,热流偏角随着b的增大而减小。据此,设计控制热流的传递路径,并优化热斗篷的防护性能和热隐身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波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在信号频率分析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波变换和傅立叶变换都是信号频率分析的有力工具,本文通过两者对模拟信号的频率分析,比较了两者的优缺点:傅立叶变换分辨率较高,不能同时提供时频信息的;小波变换分析信号频率时可以时间频率同时定位,但是需要选择合适的母小波,处理较复杂。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心类型DFT矩阵特征分解的MA-CDFRFT(Multiangle Centered Discrete 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算法在计算一组离散分数阶傅立叶变换DFRFT(Discrete 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时充分利用FFT运算来减小运算量。结合偶数点离散傅立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运算的对称性原理,通过数学推导将MA-CDFRFT算法中的一维对称性扩展到频率和变换阶数的二维平面上。利用这个二维对称性原理,改进算法将原算法的主要计算量减小了一半左右。仿真测试结果证明了改进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傅立叶分析(Fourier Analysis)是一种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将中国全年36旬的NO-AA-AVHRR的1km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获得12个月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然后运用离散傅立叶变换检测该时间信号的频率分布状况.结果各频率分量与NDVI的累加值及不同周期的季节性变化等生物学特征相关.其中零频率分量为均值NDVI,而1/12频率分量最大程度概括了中国地表覆盖类型的全年季节性变化模式.将提取出的这些生物学特征引入到地表覆盖分类的特征空间中,提高了类别间的可分性.这些研究表明了傅立叶变换是分析多时相AVHRR数据及提取植被的生物学特征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8.
以变系数径向导热问题为研究对象,由傅里叶导热定律提出了较之文献更为合理的热导计算方法.根据流的相容性原理分别推导得出极坐标、柱坐标和球坐标系下新的界面半径和界面导热系数插值格式.通过几个变系数和非线性导热问题对插值格式进行考核,并与文献中的插值格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推导的格式充分考虑了变截面和变物性的综合影响,对于非线性和变系数导热问题能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搭建高温瞬态热特性实验装置,测量获取某纳米复合隔热材料在290~1 090 K温度范围内的高温瞬态热特性数据。基于辐射与导热耦合传热模型和群体智能优化的遗传算法,建立随温度变化等效导热系数的辨识模型。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辨识模型的可靠性。结合真实实验测量所得高温瞬态热特性数据,辨识获取材料在290~1 090 K温度范围内的等效导热系数,介于0.027~0.043 W/(m ·K),随温度升高呈非线性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应用短时傅立叶变换、维格纳分布和Cohen类时频的分析方法分别模拟了-飞机目标的逆合成孔径雷达像.并对时频分辨率、交叉项的抑制能力和成像运算时间进行了比较,为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中时频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辽河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具有“三凹三凸”的构造格局.依据 1 2口系统测温井数据和 47块岩石热导率测试结果,计算了东部凹陷 1 2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东部凹陷地温梯度变化于 10~ 50℃/km之间,岩石热导率变化于 0.819~ 2.914W /m·K之间,平均 1.667W/m·K,热流值变化于 45.7~ 70.0×10-3W/m2 之间,平均为56.1(±6.98)×10-3W/m2.热流分布的格局是古潜山带和斜坡带高于洼陷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洋环球21航次第6航段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SWIR)热液A区获取了OBS地震数据,发现了位于该区第27洋脊段的低速区.基于该低速区地震P波速度模型,用有限单元法开展热模拟计算,研究低速区可能存在的岩浆活动及其热效应.结果表明:1)现今海底热液活动特点支持岩浆房存在底部供热热源的情况.热点供热使岩浆在沿断裂移动过程中产生热异常,形成新的岩浆房,为现今热液活动提供热源.2)随温度变化的热导率对模拟计算结果影响较大.通过反演拟合热导率模型系数,并利用实验室统计结果校正热导率模型,计算出研究区莫霍面温度约为910℃,热点热流约为190 mW·m-2.  相似文献   

13.
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双冷锂铅包层进行流固共轭传热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两端不同约束下流道插件FCI结构的热变形和热应力分布,分析对流换热系数和热导率对FCI结构热变形和热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若钢壁与外界的对流换热系数增大,则FCI温度降低,导致热变形和热应力减小;高热导率的FCI材料将使得FCI沿厚度方向温度梯度减小,导致结构的热应力减小.  相似文献   

14.
隔热结构中的热桥传热计算是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在热桥传热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热场畸变法。新热场畸变法计算简便,而且计算精度比传统的近似法大大提高,其计算结果也与数值解基本一致,新的热场畸变法是热桥传热工程设计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晚明时代的劝善运动中,阳明将目光关注于下层社会秩序如何重建,他利用谕俗文等形式,强调劝善惩恶应双管齐下,通过记录彰善、纠过的道德手册以改造民风;与强调良知自律的心学主张不同,阳明强调在道德行为的背后自有神明诛殛及余庆余殃的果报规律存在;为实现端正人心、安排秩序这一心学理论的终极理想,可以充分利用戏子等通俗文化以激发起人们的良知,通俗文化中所蕴含的因果报应,秋毫不爽的果报思想是极易感化人心的。心学与劝善的密切结合充分表明道德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正提上议事日程,而德福如何一致应是儒学不得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大陆 822个实测热流数据,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地热特征,包括 40km深度的地温值、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累积强度和有效弹性层厚度 (EET)等.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热流的空间分布以及岩石圈热状态和流变学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这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 亚洲碰撞导致的新生代构造热活动.根据热流值和深部地热参数,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大尺度热 构造区.  相似文献   

17.
准确可靠的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对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设计及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氦气冷却剂在高温气冷堆堆芯的流动和传热进程,利用CFD软件构建高温气冷堆堆芯的三维耦合模型,模拟计算额定工况下氦气冷却剂在堆芯内的流动和传热过程,并将计算结果与使用THERMIX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额定工况下三维模型的稳态计算结果与THERMIX计算数据吻合,相对误差小于1%,三维模型可用于模拟堆芯的冷却剂温度分布情况。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开展高温气冷堆的堆芯旁流等复杂热工水力现象的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