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专业与课程设置方面的新要求,湖北省高职教育的现状与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构建适应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和课程体系,服务于"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论述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高职教育专业改革要与社会需求变化相适应,专业设置管理与专业指导委员会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张清雅 《江苏高教》2012,(5):154-155
随着社会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部分专业设置陈旧;所需专业设置较少;学生"热进冷出"。由于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探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滞后性的现状、原因及应对策略具有现实的紧迫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专业是社会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合理设置与调整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的高职教育应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和"三大战略"的实施设置与调整专业,同时加强管理,保障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顺利实施,突现辽宁高职的办学特色,以满足老工业基地振兴对高技能人才需要。  相似文献   

5.
王武林 《职教通讯》2015,(10):66-69
基于扬州市的经济发展与支柱产业结构情况,讨论扬州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按专业类别的分布、专业设置按产业分布比例、专业调整等情况,分析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的"三原则"、坚持特色发展与适度规模的结合、构建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以提升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教育各环节中,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决定高职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双特色"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把握发展趋势,在科学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对策,使高职教育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而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又涉及到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师培养、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众多问题,需要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一、紧密结合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和设置主体专业了解社会发展背景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把握社会、经济和学生发展需求三者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前提。为此,必须从教育、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综合研究专业的调整和设置问题。首先,坚持专业调研,关注地方支柱产业发展趋势。制造业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出现了专业对口率低、就业稳定性不强、就业满意度不高等"就业错位"现象,专业设置与市场社会需求错位以及高职院校片面依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前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高职专业设置原则,确立以学生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思想,科学把握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发展特征等.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连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桥梁,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本文认为,当前,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涵盖门类齐全,布点集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而言,仍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福建省各高职院校必须以区域产业结构和职业需求为基础,以专业群为支撑,统筹规划,优化专业设置结构,使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基础,而毕业生就业状况也为高职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提出新的挑战。阐述有关高职专业设置的政策文件,分析国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得出对高职专业设置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提升吸引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所需遵循的四项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对优化高职专业设置、提升高职院校吸引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梅  林澍峻 《成人教育》2013,33(5):46-48
专业设置和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文章根据怀柔区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与本区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并根据怀柔区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及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现有资源、师资和专业特色,提出新的专业设置方案,使高职专业设置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教学工作之间的纽带,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它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能否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文章在明确专业设置的基本内涵和设置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并以个案为例,提出了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需求的强势指引下,我国许多高校相继设置了商务英语专业,学历层次上呈现出一种多样化态势.高职商务英语的设置也正是迎合了这一社会需求.那么,如何根据高职的特色设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便凸显在我们的面前.本文试从回到"原点",重新缕析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五年制高职教育迅速兴起,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对其定位和培养目标上已形成共识,但如何依据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设置专业,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一、五年制高职专业的设置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的首要问题,设置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职专业,对高职教育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照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和教育规律,其专业设置应体现3个特征,即职业教育特征、高等教育特征和五年一贯教育特征。1.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发展和行业的需求举办高职教育,应始终把社…  相似文献   

16.
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突出应用性、针对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根据自己的教师结构和教学设备进行的,只有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才能毕业,其结果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人才同一个模式,缺乏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这种人才素质结构的不合理,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贯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规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同时又要体现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特点,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首先,高职教育的专业设…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经从以往的"供给驱动"模式转为"需求驱动"模式,高职教育需求呈现多样性的显著特点。按照营销学"STP"法则,只有对整体高职教育需求进行市场细分,从中选择适合自身院校的目标专业群,并进行恰当的目标专业群定位,才能更好地解决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吻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会需求出发,抓住高职专业就业质量和生源效应这两个"进出口"的预警监测重要指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预警指标设定因素及专业设置的主要原则。最后结合实际数据案例,分析高职专业招生、就业主要指标的契合度,为形成院校内部专业设置的自适应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专业是社会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合理设置与调整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的高职教育应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和“三大战略”的实施设置与调整专业,同时加强管理,保障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顺利实施,突现辽宁高职的办学特色,以满足老工业基地振兴对高技能人才需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苏中为例,梳理了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就高职专业设置与就业率的关联性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专业设置应遵循内外驱动因素相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宽窄并举等原则,提出专业调整工作要正确处理特色与规模、社会需求与学生选择、保持稳定与主动调整、适度超前与当前需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