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宽带移动通信信道处于微多径条件下由于带宽受限和多径传播导致的码间干扰使信号发生畸变,需要进行BPSK调制,增强冲激响应。在移动通信系统微多径条件下,提出一种宽带移动通信BPSK调频信号冲激响应增强算法,设计极大似然判决反馈均衡的宽带移动通信信号前馈调制算法,设计多径条件下宽带移动通信信道模型与最优接收机,得到多径条件下时延扩展与信道特性测量模型,在输入端周期性地发送超过信道脉冲响应长度的数据训练序列,基于极大似然准则进行BPSK调频信号调制,跟踪信道变化的能力,实现微多径条件下宽带移动通信的前馈调制。结果表明,算法能使波达方向角的相关峰值增强,调制特性更为稳健,输出信道冲激响应有较好的增益,增强带宽,提高了通信质量,展示了算法在移动通信信道改善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多阵元天线系统的BPSK调制码元分布优化问题决定了码间干扰抑制性能和信道优化。提出一种基于S变换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多阵元天线系统BPSK调制码元优化分布设计算法,建立多阵元天线系统的信道模型,并进行BPSK调制码元帧格式设计,采用S变换的高斯窗函数进行能量聚集,改变移动通信信道中的时变、空变及多径效应,提高了信道传输性能。仿真实验表明,采用该算法进行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天线系统设计,能有效抑制干扰,优化天线阵列分布,提高接收阵元信道冲激响应增益,改善提高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无线通信数据射频调制过程中,因振荡数据的非线性特性产生谐波振荡,很难提高无线通信传输数据的调制解调能力。传统方法采用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的分布估计谐波平衡算法,非线性滚动预测控制品质上表现不佳,谐波平衡和稳定性控制效果不好。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神经网络谐波平衡的非线性通信系统的稳定性控制模型,构建非线性通信系统模型,提取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和信道特征,进行信道模型设计,采用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实现控制算法改进。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算法能有效提高非线性通信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误码率,克服旁瓣中的相干分量干扰,接收端的冲激响应自相关累加输出稳定性较好,克服因振荡数据的非线性特性产生谐波振荡导致的通信误差,改善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4.
蒋华 《科技通报》2015,(4):67-69
传统方法使用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多径网络资源优化分配算法,在网络资源的交叉项时间聚集资源分配均衡性不好。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副本匹配的多径网络资源分配算法,进行多径网络通信信道模型构建与资源分配总体设计,定义多径网络通信系统资源时变次优调节因子,采用自然对数变换的方法构建一种多分量信号动态副本相关模型,对网络资源中来自多分量信号中不同信号分量之间进行交叉作用,优化数据包通信传输信道,提高多径网络通信系统中的资源分配性能。仿真实验表明,算法能有效提高系统的资源分配效率,网络吞吐性能和资源利用率提高明显,网络分配资源得到均衡,实现安全性控制下的资源分配优化均衡,节约网络系统的通信开销,进而提高了多径网络通信性能。  相似文献   

5.
扩频通信中,由于扩频码序列所占的带宽度远大于所传信息的最小带宽,引起码间干扰和信道失衡,通过对扩频通信的信道均衡设计,降低扩频通信的误码率。传统方法采用子信道载波干扰抑制的扩频通信信道均衡算法,通过扩频码控制子信道载波线性调频变化,实现码间干扰抑制,但该算法会引起时分复用系统之间的相位畸变,信道均衡效果不好。提出一种基于多径分量重组的扩频通信信道均衡算法。先构建了扩频通信的信道模型,分析了扩频通信信道的时变特性,采用多径分量重组实现码间干扰抑制,结合多阵元被动时间反转镜技术实现扩频通信的信道均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算法进行扩频通信信道均衡和码间干扰抑制,降低通信误码率,改善通信质量,提高了扩频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在大赫兹频段下,混合MIMO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受到强干扰,导致通信系统信道难以配准。传统方法采用自干扰盲辨识刚发实现对大赫兹频段下的无线通信系统信道配准,信道均衡性能不好。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滤波功率谱估计的大赫兹频段下的无线通信系统信道配准算法,首先构建大赫兹频段下的无线通信系统,采用传播损失的概念来描述信号的通信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各阵元中的多径信号实现了同时刻同相位叠加,将多径波的强度、传播时间以及发射信号带宽等的进行耦合,得到功率方法电路系统的耦合约束条件,实现了多径信号的时间压缩又获得了聚焦增益,通过滤波器进行干扰抑制,得到的空间谱瞬时值,通过傅里叶变换求得功率谱密度函数,实现信道配准。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信道配准和均衡性能,提高了功率谱空间增益,改善大赫兹频段下的无线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谐波平衡的高速移动通信GSM-R干扰信号分离算法。构建高速移动通信信道模型并设计码内干扰抑制算法,根据Fourier变换的可逆性,采用神经网络控制算法进行系统稳定性控制,得到高速移动通信数据传输的GSM-R信号多径结构谐波平衡方程,设计神经网络谐波平衡滤波器结构,实现对GSM-R干扰信号的优化分离。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算法能效实现对高速移动通信中的GSM-R干扰信号分离,输出信噪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大幅降低了高速移动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改善通信质量和性能。  相似文献   

8.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不同时段的通信负载不均匀导致了信道分配不均衡,需要进行信道分配均衡模型设计,传统方法采用移相键控的信道分配均衡模型设计,产生强烈的信道畸变和零点附近的幅度衰落,均衡效果不好。提出一种基于多时段随机超预算期望用户估计的移动通信信道分配均衡模型。计算路径的通信时间预算和通信超额时间,对所有信道进行实时计算,将性能值大于增益谱的信道取出,定义底层物理链路的距离,根据Central Limit Theorem理论,得到移动通信的多时段信道均衡强度的分配概率密度函数,进行多时段信道分配优化设计,基于多时段随机超预算期望用户估计结果,提高信道分配均衡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提高信号传输增益和移动通信信道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基于高阶谱包络调制的车联网总线通信控制的信道无偏均衡算法。首先构建车联网网络通信系统模型。根据IEC61375协议,车联网TCN网络功能被划分为7层,进行多处理器集群处理。基于MVB总线控制器进行软硬件设计,车联网的MVB上位机协同工作机制总体设计,进行车联网通信模型的分簇设计,通过高阶谱包络调制动态的跟踪信号功率的变化,得到高阶谱包络调制下的信道无偏均衡模型,实现了车联网总线通信控制的无偏均衡设计。仿真得出,采用本文算法,能实现车联网的信道无偏均衡,剩余均方误差有了明显的下降,提高了收敛速度,整体均衡效果最佳,在车联网通信和控制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移动通信WiFi网络与无线传感网络交叉组网时,容易产生同频干扰,影响通信质量和信道传输性能。在交叉组网过程中需要对同频干扰进行有效抑制,提高通信可靠性。传统的交叉组网同频干扰抑制算法采用盲源分离抗干扰算法,在交叉组网被动相干定位时时延较大,通信出现延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交叉组网同频干扰抑制算法,采用传统的盲源分离技术进行信道同频带内干扰噪声分离,对WiFi信道进行信息编码,采用OQPSK调制方法让整个网络都切换到选定的无干扰信道上,引入干扰避免机制,实现交叉组网信道优化设计。仿真实验表明,采用该算法进行同频干扰抑制和优化组网设计,有能效抑制重度的同频干扰,提高组网节点的吞吐量,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2.4G移动通信应用广泛,其主要应用于鼠键,耳机,蓝牙等无线音频技术中。随着用户对实时媒体业务的需求与通信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的移动通信速率频分复用系统传输信号常受制于加性噪声干扰,频繁出现移动通信信道多径干扰等问题,影响了移动通信的通信质量与信息传输速率。为此,提出基于随机相位集成的2.4G移动通信速率频分复用优化,通过对随机相位集成的2.4G信号检测去除加性噪声,将2.4G信号进行多载波的调制解调精准传输信号,并通过优化的多输入多输出频分复用信道对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率的传输。仿真实验证明,优化的随机相位集成的2.4G移动通信速率频分复用,提高了移动通信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有效消除通信信号多径干扰传播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为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应用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移动云计算中,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实现数据调度和传输,移动云计算通信信道具有时变特性,对其有效的信道均衡和相位估计是保证云计算质量的基础。传统的时变通信信道估计算法采用多模盲均衡算法,出现码间干扰和相位失衡。提出一种基于二次调频双稳态检测的移动云计算中的时变通信信道估计算法。首先进行移动云计算的通信信道模型构建,基于协议信道邻居构建的通信功率增益模型,进行信道划分协议设计,设计二次调频双稳态检测算法,采用同步算法减少系统子载波间的正交性抑制,得到移动云计算通信系统信道均衡系统,检测移动云计算信道的时变特征,实现准确估计,通过仿真实验进行性能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大的信道估计性能,抗干扰能力提高,信息增益提高,在云计算通信中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通信中,信道的多径传播和衰落特性常在接收端引起码间干扰(ISI)并降低信噪比,严重影响了通信质量。本文研究了空间分集与盲均衡相结合的空间分集均衡技术(SDE),提出了一种基于等增益合并和判决反馈盲均衡的空间分集均衡算法,以克服码间干扰并消除衰落对通信系统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计算机仿真对空间分集均衡算法和传统盲均衡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空间分集均衡技术优于传统的盲均衡技术,提高了数字通信性能。  相似文献   

14.
由于非线性移动通信系统对通信距离、速度、可靠性的高要求,所以合适的调制方式至关重要。本文选取DPSK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PSK与DPSK技术进行了对比介绍,对比发现DPSK更适用于非线性移动通信系统。然后分析了DPSK调制与解调的原理,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可以看出DPSK调制可以减小通信失真和误码率,大大提高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15.
移动卫星通信信道的多普勒效应会产生强烈的发生码间干扰和相位失衡,导致移动通信质量降低。传统方法采用单模判决神经模糊系统对信道进行盲均衡处理,虽然能克服卫星信道的幅度畸变,但无法消除码间干扰和相位偏转畸变。提出一种具有判决反馈结构的模糊控制下多模移动卫星信道盲均衡算法,通过模糊控制自适应调整变量因子抽头系数,保证了算法快速收敛,并纠正了相位偏转,抑制码间干扰。仿真实验表明,采用该算法进行移动卫星通信盲均衡信道优化设计,移动通信质量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主从式无线传输信道自适应跟踪技术是实现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关键,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在传输和接收信号过程中,由于通信干扰和信道畸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通信质量下降,研究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抗码间干扰和信道均衡技术,设计无线传输信道自适应跟踪,提高通信质量。提出一种主从式无线传输信道自适应均衡处理的无线传输信道自适应跟踪技术,构建短距离通信系统信号包络模型,设计短距离通信的信道均衡技术,根据检验统计量和门限关系,用似然比估计的方法实现信道参量估计,达到无线传输信道自适应跟踪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短距离通信传输,信道估计精度提高,对局部平稳性影响较小,保证了算法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固定频谱分配方案对频谱利用率较低,无法满足通信业务量的迅速扩大的需求。提出一种多模盲均衡宽带压缩频谱联合特征识别算法,首先构建多模盲均衡频谱感知网络模型,设计能量检测算法和信道融合准则,构建多模盲均衡宽带压缩频谱联合特征识别模型,基于非线性检验准则,构建判决统计模型。由于上层的频谱感知节点所要传送的信息量越大,通过特征识别,提高固定频谱分配方案对频谱的利用率。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实现多模盲均衡宽带压缩频谱联合特征识别,提高无线频谱信号的感知和特征识别能力,特征识别的准确率提高,提高固定频谱分配方案对频谱的利用率,仿真实验展示了算法的优越性能。  相似文献   

18.
吴昕慧 《科技通报》2015,(4):236-238
研究一种铁路远程通信信号的采集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提取高铁远程单工控制通信信号最佳冲击脉冲,并进行信号处理,实现高速铁路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车-地间通信传输。提出一种基于单频包络瞬时值统计的高铁远程单工控制通信信号最佳冲击脉冲提取算法,高铁CTCS-3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车-地间通信传输模型,对多径信道特征干扰下,对列车控制中心接收到脉冲响应信号进行线性滤波,计算接收端的指向性增益,实现高铁远程单工控制通信信号产生的最佳冲击脉冲响应提取。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模拟地面列控中心接收到的CTCS-3系统的信道混响,提取最佳冲击响应脉冲,有效滤除噪声干扰,提高了CTCS-3高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车-地间通信传输质量。  相似文献   

19.
水声通信信道复杂,浅水水声通信的多途效应导致信道衰落,信号在幅度和相位空间上形成空间增益,对浅水多途水声通信空间增益冲激响应的准确建模,能改进通信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垂直线列阵结构的水声信道多径特性分析方法,得出浅水多途水声通信的空间冲激响应的峰脊陡变效应。构建浅水多途水声信道模型,计算时变特性的自相关函数,得到水声多径信道的脉冲响应,最后得出浅水多途水声通信的空间冲激响应增益改善模型。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提高了浅水通信系统的时间压缩和空间聚焦特性,可以有效地重组多径、拟制码间干扰,提高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微波通信中,采用微波通信分集接收技术能很好实现信道均衡和多径干扰抑制,增加发射功率或带宽。传统方法采用自适应均衡技术进行微波通信分集跟踪,两点间直线距离内无障碍时,信号分集效果较好,但不能适用于多途分集接收,信道交叉时对信号源的跟踪效果不好。提出一种基于波特间隔线性反馈的微波通信分集接收技术,建立微波通信信道模型和微波通信协议设计,同一信号的不同独立衰落复制品加以合并处理,在信号分离的同时采用波特间隔线性反馈技术实现支路信号同相相加,正好抵消衰落的相位偏移,达到瞬态集中的目的。从而大幅度改进无线链路性能,实现强有力的接收。仿真实验表明,采用该算法能有效提高波束形成的垂直指向性,能在强混响复杂深海通信环境中实现对微弱多径衰落微波信号的分集接收,误码率从16.21%降低为0.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