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跨学科学术组织已经成为推动大学学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对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文化要素、权利要素、空间要素和评价要素进行深入剖析.跨学科学术组织存在着学科文化范式、学科权力地位、学科组织归属和学科成果评价等多重冲突.其形成与学科发展专业化、学术权力行政泛化、矩阵组织联通壁垒和同行评议非同行化有关.因此,消弭冲突需以交流互鉴为基石,建立文化融通机制;以利益共享为基石,建立权力均衡机制;以矩阵优化为基石,建立教师共聘机制;以多元评议为基石,建立成果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学术组织是大学学术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一个聚合了不同学科的生态环境。在这一生态环境中,不同学科之间会对学术资源进行争夺,并发生权力冲突与文化冲突。要减少或消解学科之间的冲突,使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达到生态和谐,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求同存异,形成统一的内生性的组织目标;多元参与,建立组织内部的利益分享机制;协同治理,建立组织内部的权力制衡机制;开放边界,建立学科之间的文化交融机制。  相似文献   

3.
冲突与融合:大学组织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文化是特定组织的一套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规范,它规定着人们的实践方向.大学组织文化包括学者文化、学生文化和管理者文化.学者文化存在利他和利己的冲突,学生文化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冲突,管理者文化有效率和组织目标的冲突.而坚守大学核心精神、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管理中实施权变管理,是消解大学组织文化冲突、融合大学组织多元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学科研究到跨学科研究的转变是当前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但在以系科结构为基础的现代大学里,跨学科研究的开展仍然面临组织、制度与文化多方面的挑战。文章通过对学科组织与跨学科组织、学科制度与跨学科制度、学科文化与跨学科文化的比较,揭示了当前大学里跨学科研究已经逐渐进入制度化阶段,但面临激烈的文化冲突现状。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相关组织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并被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工作作风、基本信念等诸要素的总和构成了高校组织文化,其核心内容包含宗旨、规范、价值观、英雄人物和文化仪式等。高校组织文化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力,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21世纪研究型大学进行科研设置与创新的流行举措。以打破学科壁垒、交叉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跨学科组织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创建跨学科研究组织,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各种组织模式的形成战略要素启示我们,我国研究型大学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应建设相应的跨学科组织和模式,更好地推动我国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成长的基础在于学科交叉与融合,对学术使命的担当与组织公平为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成长提供了动力源泉和效率保障。当前,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存在不同学科范式之间的通约性不足、外部制度环境的正面牵引性差、组织内学科权力生态结构不平衡等诸多障碍。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创新需要加强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优化外部环境;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与评价作用,缩短创新周期;重建经费投入机制与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增强资源保障性;优化组织的结构治理与关系治理,释放组织创新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积淀的信念和价值观,以及在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规范和行为。文章基于复杂系统理论探讨了高职院校组织文化的自组织性和涌现性的特点,并提出了高职院校组织文化诊断和变革的步骤。  相似文献   

9.
大学作为以从事知识传承、创造和应用为主要活动的社会组织,学术属性是其本质属性,由本质属性所衍生的特性反映在使命、结构、文化、权力和动力等组织要素的特征上。大学组织特性是其内部学术组织创新的基础,对学术组织的创新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依据大学组织特性,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为:制定与大学使命相适的学术组织创新战略,建立多样化和扁平化的学术组织结构,建设多元性和整合性统一的学术组织文化,形成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权力体系,增强学术组织内源性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0.
学术信仰和学术规范共存于学术组织文化的共同体中。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会同其他各类组织一样拥有自己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特有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组织特有的传统和风尚,制约着一切管理政策和措施。一般来说,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学术信念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主要指组织所奉行的生存原则、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处事原则等。而学术规范属于制度层面的文化,它是组织的行为文化,主要指组…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建设热潮推进到今天,有必要不断正本清源,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基本问题进行追问和澄清,以获得文化创新的科学支撑。就其属性而言,学校文化不是校园文化、管理文化、标签文化等,它是学校组织长期以来形成并信守的精神理念,是组织及其大多数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就其价值而言,学校文化必须在全球的、时代的坐标参照中形成文化自觉,致力于促进学校的文化更新、优质发展、特色建设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This survey‐based study compared socio‐cultural values and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held by more than 3,300 managers and employees in twelve business organizations in Hungary, Russia, Georgia, Kazakhstan, and the Kyrgyz Republic.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five countries on all socio‐cultural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dimens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cultural value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ceptions was only moderately significant.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s seeking to enhance organizations' performance in these countrie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民间组织在我国蓬勃发展,对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但在政府选择模式下民间组织出现了多重发展困境,理念层面:党政主观预设与社会客观需求之间矛盾激化、"理性经济人"的不当影响等;制度层面:双重分类管理体制制度效率衰减,限制分支原则和非竞争原则消极影响,管制过多和管制缺乏的怪圈等;运作层面:专业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基于这样的困境,可以通过培养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有度放开民间组织成立申批,鼓励民间组织成立;创新相关制度,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等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自觉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当人们对生态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对生态文化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之后,就会形成生态文化自觉。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因此生态文化的自觉也就是生态价值观自觉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内涵和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将生态文化自觉纳入其中。我们要增强生态文化自觉意识,并且将其与实现我们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15.
Engag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make claims of collective knowledge, democratic values, and social memories around the coordinates of difference, diversity, and representa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an expansion of postmodern scholarship on public pedagogie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se social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often negotiate, carve out, and rework cultural spaces that create and sustain ritual performances of community and identity. This article is an ethnographic exploration of one such organization, which in light of recent and increasing dem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shifts of Latino immigrants fleeing to resettle in the American South, has organized an annual Latin American festival. The researcher-author traces and interrogates not only the cultural images and knowledge produced by the orga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performing the Latin American festival, but also the complexity, dilemmas, and complicity that arise in subsequent ethnographic portrayal and academic text-making practice.  相似文献   

16.
高师院校是为创新教育打基础的,因而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院校必须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并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参与文化创新活动;与此同时,要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高师院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途径。高师院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需要建立本科生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质量评价机制,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机制,本科生科技活动和科研项目资助与奖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体制改革后,我国社会对民间妇女组织存在着迫切的需求,但我国民间妇女组织发展并不迅速,究其原因是相关的法律、文化等制度供给不足的影响。加快我国民间妇女组织的发展步伐应逐步完善法律管理体制、规范妇联组织的职能、提高文化制度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高校“行政化”的内涵存在较多争议,主要分为三种观点:官本位观、过度科层观和政府同构观。官本位观未认识到官本位与行政化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过度科层观”忽视了中国熟人社会和党政权力系统特点,难以囊括高校各类组织的特点;政府同构观忽视了“行政”和“党政”在价值观念、决策方式、责任承担等方面存在根本不同。高校行政化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制度及文化体系。在组织上高校形成与上级党政机构完全相同的党政组织;在管理制度上,规则与人情并存,专业性弱行政性强、服务弱于管理;文化土壤中的官本位是行政不正之风的文化根源,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的行政化。  相似文献   

19.
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是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它代表了5000年前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本文拟就建设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园区的必要性、旅游前景、设计理念、开发举措、规划构想五个方面的问题略抒管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抛砖引玉,进而推进营盘山古蜀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谁在生产空间,书写景观,为谁书写?运用人类学和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通过对我国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纳浪藏族村落文化景观的危机、崩坏、记忆和重建过程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景观面纱之下隐藏着文化认同的建构和权力下沉的诉求。集体记忆对文化空间的重建至关重要,记忆的选择性乃是着眼于当下以便制造意义的能动过程。文化空间的重建不仅仅是可视的几何图形的修复和再造,更为核心的是地方感、价值观、秩序和权力以及地方组织的空间再生产,其中的象征资源是非可视的意义体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觉来看,谁掌握过去,谁就支配未来;谁拥有景观,谁就有说话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