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岁末年底,报纸上“送温暖”报道渐渐多了起来。但我发现,多年来,“送温暖”照片似乎都是一个样子:“送温暖”的领导一手端着慰问物品,面向镜头,一脸笑意,作深情慰问状。而被慰问者双手捧着慰问物品,感激地看着领导。照片中,领导大都是“正面形象”,而被慰问者多是“侧面形象”。我就禁不住想,“送温暖”的照片为啥年年一样?记者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呢?记者可能会抱怨:拍摄“送温暖”照片,多是奉命行事,而且往往要“突出领导”,也只能那样拍。但是为什么每张照片都拍成那个样子呢?这一是记者有了固定思维模式,虽然镜头里的人不一样,但也不…  相似文献   

2.
高科技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近来,有位摄影同行向我诉说,他拍摄的一幅获奖新闻摄影作品,在入选一本新书时遭到编辑的变形处理,使原来照片中亭亭玉立的女教师被变成了又矮又胖又横脸的挫墩子,令作者哭笑不得。也有同志反映:他的一个邻居上了报纸,不知怎么搞的,“脸变长了”。 目前,这种新闻照片使用中随意变形的现象,并非一两例,而是大有蔓延之势。此事非同小可,应当引起各报刊编辑部高度重视。 新闻照片不是哈哈镜。据了解,有的编辑在处理版面时,正好版面空一块,为了不改排文字,就图省事把照片拉长或是压扁…  相似文献   

3.
徐斌 《新闻实践》2014,(1):F0003-F0003
看到这张照片,第一反应是忍俊不禁,第二想起的是一句古话:老虎头上拍苍蝇。谁胆大包天,敢拍这只胆大包天的苍蝇?这张照片被列为路透社2013年度最佳照片,我对它有三层意思要说。第一是反差。反差导致的戏剧性,是一切艺术引人入胜效果的法宝。这张照片的反差首先来自两个主体“身份”的悬殊:一个是世上最有权势的人,是森林里的“大老虎”,一个是最卑微最猥琐、人人可举手消灭的小苍蝇。  相似文献   

4.
摄影二三事     
走上摄影这条路是10多年前的事了。当初见人家搞摄影觉得很好玩,既浪漫又有情趣。经不起诱惑,自已也买了一架相机,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拍一些生活照片。先是把照好的胶卷交到照相馆冲洗,经常要等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拿到照片。因为受不了这长时间的等待,我下决心自己学习冲洗胶卷。有一次,与邻居同去春游,拍了许多镜头,回家后急忙兑好买来的冲洗液,用两个大碗分别装好显影液和定影液,按照书上的程序显影、定影,忙活了半天,胶卷冲出来了。可是等照片印出来后,我和邻居都傻了眼,这哪是照片,分明是底片,头发是白的,脸反而是黑的。大家啼笑皆  相似文献   

5.
在瓜摊上,买瓜的人经常会问:“你这瓜甜吗?”“你看清楚,这是‘西农八号’!”卖瓜的也会经常这样回答,一脸的骄傲。“西农八号”西瓜已经吃了多年了,但是“王鸣”——“西农八号”培育者的大名,我是看到香港出版社的一份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以后,才渐渐知晓的。这篇文章的题  相似文献   

6.
西方记者选择报道角度的做法,通常有下面几种: 一、选择最能切中要害的角度 70年代,美国报刊曾刊登了一幅反映人民群众示威游行的照片。画面是:一个警察的白手套欲挡住记者的摄影机镜头,但人们透过手套指缝的空隙,可以看到警察的脸,以及示威游行的群众被警察棒打的情景,照片题目叫“欲  相似文献   

7.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上面说的是同一天报纸的一、三、七版登我拍摄照片的事实,我称之为“137”。一天中登了三幅照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但是有必然性才会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8.
8月底,福建某报刊登了一幅“妙龄女坠楼身亡”的照片,也是一副非常恐怖的照片。照片上,一个躺在地上的女尸,其模样正如报道所描述的那样:“双拳紧握,左手横在脖子上,右脸贴在地上,嘴巴、眼睛还在流血,右侧一根肋骨已经露在体外,腹腔破裂,许多肠子暴露在外。” 笔者不清楚报纸编辑为什么要刊登这幅血腥、恐怖的  相似文献   

9.
敦煌悲天     
王道士留下了一张照片,一脸难以揣摸的神情。青衣道袍裹着五短身材,袖子太长,手指缩在袖筒里,看上去畏畏缩缩。盯着这张照片端详一阵儿,努力去看清他脸上的内容,猛然发现,那张脸像哭,  相似文献   

10.
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王根乾拍摄的《喜相逢》,几年过去了,但仍然经常闪入眼底,浮于脑海。这就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魅力。这幅作品,曾获河南省1985年新闻照片一等奖,同年获省新闻摄影展览二等奖。新闻照片和其他诸如艺术照片、广告照片一样,可以使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手法。《喜相逢》属中景照片。中景照片比较难拍。它是以情节取胜的一种表现手法。王根乾同志在谈体会时曾经写道:“过去拍母女相逢,一般都是落泪,这张照片哭中有笑,笑中有甜,人物之间感情协调,画面真切活泼。”他说得对。拍摄中景照片主要是表现人与人的关  相似文献   

11.
《北京档案》2008年第10期用5个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北京市档案局(馆)驾驶员奥运志愿者风采录”的文章。这10位档案人分别来自市档案局(馆)的多个处室,文章配发了他们的照片,身后是驾驶的轿车,他们有男有女,但无一例外的是:个个都那样的年轻有为,那样的朝气蓬勃,那样的英姿飒爽,那样的骄傲自豪。我从心底羡慕他们,敬佩他们,并从那一脸绽放的微笑中,看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档案人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期以来,看到报刊杂志宣传改革人物的照片好些都是在打电话。如北京某周刊今年第一期“来自基层的报告”专栏内,六张人物照片,就有三张在打电话,电话机似乎成了必备的“道具”。我并不是反对改革者打电话,实乃耽心把生动、复杂的改革简单化了。当然,在图像的方寸之间充分体现改革者的精神风貌是较难的,但也不能搞成“千人一面”。愿宣传改革人物的照片也  相似文献   

13.
陆哨林 《出版史料》2009,(3):124-127
今年第一期《出版史料》有吉少甫同志的遗稿《对一张老照片的回忆——答黄宝殉之女黄川问》,特别是那张“老照片”,让我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也保存着父亲遗留下来的同样的这张照片。照片中的许多人是我父亲出版生涯中的老朋友,有些还是他走上进步出版道路的引路人和支持者,都是我崇敬的前辈。  相似文献   

14.
我出生在共和国诞生那一年。姊妹之中我年龄最长,因为少些机灵劲,长辈们便送了我个“大老冤”的绰号。1954年,也就是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档案局的那一年,偶然与母亲、舅母一起照了张相,照片上的我显得英气勃勃。长辈们便都有了些惊叹:老大冤相照得还怪不孬的来!第一次听这赞美声,便叫我特别看重这幅照片的价值。遗憾的是,它没被作为家庭档案长久保管下来,损失掉了。“档案”一词最早进入我的脑门,是在1967年春。那时我是威县师范的学生。正摘“文革”,不知从哪来的消息,说学校档案室里藏了“黑材料”,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看到报刊杂志宣传改革人物的照片好些都是在打电话。如北京某周刊今年第一期“来自基层的报告”专栏内,六张人物照片,就有三张在打电话,电话机似乎成了必备的“道具”。我并不是反对改革者打电话,实乃耽心把生动、复杂的改革简单化了。当然,在图像的方寸  相似文献   

16.
新闻人物肖像的魅力─—《克林.伊斯伍德》漫笔张敬云一个人就是一部小说,那么他或她的脸则是这部小说的“封面”。人们可以通过文字来熟悉这部小说、认识这页“封面”,但只有摄影是了解这负“封面”最直接的形式。自从1826年尼普斯拍摄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起,摄影...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我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贵刊2003年4期《“藏军洞”,何时撩开神秘面纱?》一文。可惜的是压题照片的说明文字文不对题,且把韩世忠的“蕲王”封号误为“薪王”,给文章减色不少,期望将拙文刊载,以免将谬误传给后人,因为贵刊是一本内容严肃、且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杂志。一、压题照片的说明文字是“漕运总督遗址广场探挖现场”。而刊用的这张照片却是1945年淮安(今淮安市楚州区)城第一次解放时,由新四军四师师长张爱萍将军拍下的。这张照片最早见于199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大型图片集。当时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沈阳市开展了“建立家庭档案,传承社会文明”为主题的“档案进家庭”活动。我在参加“档案进家庭”的宣传、指导示范户建立家庭档案的同时,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档案。在收集整理家庭档案时,引起许多往事的追忆。我的家庭档案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是一张12寸黑白照片,这是一张1945年7月10日我父母结婚时穿婚纱、礼服与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的合影。这张照片距今已57年,照片中的多数人已与世长辞了,但照片中的每个人的家庭都在延续。每个家庭摇篮仍延续着人类生命的永恒。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有这样的想法,在家庭档案整理就绪后,静下心来,续编家谱…  相似文献   

19.
1993年夏天,当我第一次看见白岩松在电视上露头时,心里当即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抵触,他那张硬梆梆加紧绷绷的脸实是既严厉还不好看,于是心里顿生偏见,接着又看了几回电视仍然觉得他很不顺眼,于是想也没想随笔就在南方一家大报上点着名把他恶损了一通。眼光浅的人还不只我一个,还另有一位外地观众也跟我一样眼浅,他当时一见白岩松在“东方时空”露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一张明信片寄到白岩松手上,上面这样写:“每天早上都看见你那张哭丧的脸,之后弄得我一天心情都不好。”一个初登电视门槛的毛头小伙,心里哪受得住这般…  相似文献   

20.
我刚刚涉足摄影领域之初,一位摄影界的权威人士在看一幅拍虚了的照片时说:“摄影,第一重要的是拍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