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自《墨子》。《墨子》一书,为墨翟、墨家弟子及其后学所作。它记载了墨家学派的思想和言行,是我们现在研究墨子及其学派的主要著作。墨子(约公元前480—420年),姓墨名翟(dí),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哲学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针对当时各国诸侯相互兼并残害人民的现实,倡导“兼爱”、“非攻”,主张爱无等差,反对进攻性的战争。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不区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一律加以反对,不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主张“兼爱”,也是不对的。《墨子》文词质朴,不重文采,但说理逻辑性很强。  相似文献   

2.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这种思想主张,不用说古代,就拿今天世界上“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呼声对比而言,同样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墨子     
《语文教学之友》2014,(6):F0002-F0002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百家有“非儒即墨”之称。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撰成《墨子》一书传世。  相似文献   

4.
墨子兼爱与多玛斯·默灯:一些联想和随想(美)罗拔·德基著(美)李绍译墨子与默灯,我们西方人会说,这叫作“同床异梦”!(我们中国人会说,这叫作“牛头不对马嘴”!──译者)墨子生于公元前5世纪,而默灯则是20世纪的人物,他死了不过25年。就时代讲,这两位...  相似文献   

5.
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爱”为原则,又进一步阐发了“尚利”“贵义”的义利统一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求,有许多合理内容,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当代中国“以德治国”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建构道德价值体系。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其本身合理的内涵与时代需要相契合,为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墨子提出“君权人授”。主张建立一个人力资源、物质财富、智力成果大众共享的社会;他倡导“爱民如父母”,主张天子(国君)应当忠于民众,为民众谋福利,把民众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墨子的“兼爱”,强调爱的对象应包括当时最卑贱的奴隶。墨子主张构建覆盖全体劳动阶级食、衣、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拟定了一系列改革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7.
我该知道的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均阐述“天下兼相爱则治”的道理。这里选录其上篇。墨子的“兼爱”,主张爱无差等(对一切人同样的爱),与儒家的“仁”和“推恩”思想(即爱是由近及远,由亲即疏的爱)相对立。但墨家的这种兼爱,是离开阶级内容的抽象的爱,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墨子     
《语文天地》2014,(5):1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思想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相似文献   

9.
<正>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说法之一,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这样算起来,活了九十多岁,算是老寿星了。墨子生活于孔、孟之间,可以说是既幸也不幸。说幸,是因为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王权式微,于是,知识分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纷纷成为诸侯、权贵们延揽的对象,身上的束缚就此散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泼洒自己生命的光华。因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正因如此,墨子得以建构、宣扬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几乎与儒家比肩的墨家学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先秦思想家墨子设计了一个“爱无差等”的和谐社会图画。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他所构造的和谐社会没能出现,但他主张的“兼爱”、“非攻”、“节用”思想,给21世纪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本文从墨子“兼爱”、“非攻”、“节用”思想出发探讨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墨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等思想在当时以及现代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墨子"兼爱"思想是从社会公众的利益出发,主张建立一种无差别的全人类的爱,这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许多学者认为兼爱是墨子站在当时平民阶级或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种不含有阶级,而讲究平等、无远近、无尊卑、无差等的爱。本文以为这只是看到了墨学思想的表象,是对墨学的一种理解偏差,兼爱是一个矛盾的理想,是墨子在坚持等级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对人的道德自觉。兼爱说自产生就存在着矛盾,其中包含了墨学发展的许多潜在的悲剧因素,这将墨学引入一种尴尬。这种尴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法实行带来了教义的空泛,二是造成了墨学的易被误解。误解始自孟子的非理性批判。将墨子与先秦其它诸子相比其传承之由显到隐令人感喟,与西方犬儒学派相比其用意之善而见谤也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13.
达致和谐——论墨子的兼爱思想任放①在中华文化创制的轴心时代,没有哪位思想家像墨子那样旗帜鲜明地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不遗余力地鼓吹并履践爱的哲学。墨子标示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4.
墨子的“兼爱交利观”认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乃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它辩证地统筹着自己与利人的关系:“兼爱交利”也是一种合乎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理性准则;而且“兼爱”具有着普遍的公平意味.而天和鬼神可以确保这种公平,从而实现天下之“交利”。  相似文献   

15.
姜健 《少年读者》2008,(6):31-31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宗师墨子提倡“兼爱”,主张不分责贱亲疏,爱所有的人;号召人们自我牺牲,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而一个叫巫马子的人则主张有等级、有差别地爱别人,甚至公然赤裸裸地宣扬利己主义,提倡舍人为己。因为两个人学术观点迥异,所以常常见了面就互相攻击,充满了火药味。  相似文献   

16.
巫马子问道     
巫马子谓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曰:“今有燎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改写自《墨子·耕柱》)  相似文献   

17.
墨子伦理思想中蕴涵丰富的人际交往内容。墨子反对儒家以等差之爱建立人际关系,他从“农与工肆”利益出发,以“兼爱”“非攻”为核心阐明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原则:一平等相爱原则;二互利互惠原则;三宽容大量原则;四守信重诺原则等。这些真知灼见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新世纪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其“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等一系列思想主张,勾勒了他的和谐社会理念,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社会的热切渴望和不懈追求。其中,“兼爱”与“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中心思想。因此,重新诠释墨子和谐价值观及其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人际、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墨子     
墨子是战国初年著名的思想家。他出身卑贱,自认是“贱人”,曾经作过造车子的工人,后来上升为士。他的学说是从小生产者(“农与工肆之人”)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成为当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反对学派。墨子从民间手工业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主张兼爱互助。  相似文献   

20.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合理价值内核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仁”的包容性大于“爱”;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