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桥梁"、"导线"是对党的新闻媒介的作用的一种喻证,强调了党的新闻媒介在沟通党中央领导机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所起到的双向传播作用.较早使用这两个比喻的是刘少奇同志.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报纸、新华社.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有这些桥梁,千座桥,万条线,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报纸.人民代表会议开几天就过去了,你们的报纸是天天出版.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2002,(4)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记者学习班作《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他在《谈话》中说:“你们写的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在这里,刘少奇同志明确提出“为读者服务”,而且把是否满  相似文献   

3.
刘少奇同志在1948年10月2日《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为读者服务”的口号,他说“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是指导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的经典著作,对于办好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过去未学过新闻,虽然从学校出来就参加新闻工作,但并没有认真地、系统地思考过应该怎样办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应该怎样做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胡耀邦同志二月八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发言《关于党的新闻工作》,全文公开发表了。这是继毛泽东同志《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公开发表的我们党的领导人关于新闻工作的又一个系统而深刻的经典性论述。它对我国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无疑将具有极大的  相似文献   

6.
胡耀邦同志1985年2月8日在中央书记处的发言《关于党的新闻工作》,到现在已是一年了,一年来许多报刊发表了不少谈体会的文章,也有过一些讨论。党中央的负责人系统地论述党的新闻工作,这几十年来有过三次。第一次是毛泽东同志1948年4月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第二次是1948年10月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第三次就是胡耀邦同志的上述讲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老话题:刘少奇同志早在1948年10月2日《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就指出:“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因此,你们做得好,对党对人民的帮助就大;做不好,帮助就不大;如果做错了,来个‘客里空’,故意夸大,反映得不真实,就害死人了。”但“新闻的真实性”又是一个新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新闻事业迅猛发展,报纸铺天盖地,电视、广播到处都有的今天,虚假的新闻报道却随处可见,以至于不少群众对新闻舆论发生怀疑,对一些记者的虚假报道愤慨不已。这种现象的发生,不能不说与当今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和把握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这里我们将几篇读者来信冠以《“上帝”的心声》的总标题,放在首页发表,表示我们对热心关心本刊、支持本刊,把本刊当做自己刊物的读者的敬重。 1948年10月,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说:“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读者就是你们的主人,他说你们的工作没做好,那就等子上级说的,你们没有话讲.”重温少奇同志的指示,我们愿意谒诚为读者服务,本期所发表的来信,我们都一一去信答复,也热切地希望读者不吝赐教,积极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我们的办刊活动。  相似文献   

9.
1948年9月12日至10月3日,华北新华总分社及华北《人民日报》社大约20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组成华北记者团,在当时党中央驻地(河北省现在的平山县西柏坡),接受了一次不寻常的政治和业务训练。党中央和新华总社的好几位负责同志,对他们作了内容广泛的谈话。其中,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总结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原则,指出了人民记者的任务和工作方法,成为我党新闻工作的重要文献。 9月初,华北总分社组织一个记者团,准备赴各地采访土改和生产情况。9月8日,总分社决定在记者团下乡之前,先去新华总社学习,主要是学习采访方法。这次去的记者有:杜展潮、吴象、孙宝书、林里、萧航、田流、李千峰、曾文经、陆灏、苏幼  相似文献   

10.
刘少奇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重要文献,丰富和发展了党报理论。1948年7月下旬,华北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时报、社合一)抽调人员组成记者团,采访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9月,记者团到西柏坡集中学习。刘少奇当时分管新华社工作,对这次培训十分重视,记者们的学习时间由计划中的一周延长到三周。学习的具体组织者范长江整理了问题,向刘少奇做了汇报。于是在学习的最后一天,即10月2日,刘少奇"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提纲",做了这次谈话(钱江《失落的记忆: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讲话的补正》,《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7期43页)。谈话原文1.2万多字,整理后为7000多字,目前所见版本是经刘少奇亲自审阅过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13,(8):42-42
"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办法、形成舆论、给共同的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页。报纸办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向好的方面走,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民走向真理。如果办得不好,就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会散布落后的错误的东西,而且会导致人民分裂,导致他们互相摩擦。因此,新闻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你们的工作做得好,就很好;做得不好,就要受历史的处罚。——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  相似文献   

12.
三、新闻要改革,喉舌的性质要坚持。目前有一种倾向,一谈新闻改革,就把它同喉舌的性质对立起来,似乎坚持当喉舌,新闻就不能改革,要进行新闻改革,党的新闻事业就不能当党和人民的喉舌。弄清当喉舌同新闻改革的关系,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把党的新闻事业比喻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文中讲得非常明确:“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报纸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同时把群众的呼声反映上来。“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  相似文献   

13.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主张,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叫得很响。进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个提法就说得不多了。我很纳闷,是不是办报方针变了。直到看了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后,才疑云顿消。 江总书记讲:“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们党一贯的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结合新形势、新实践,更好地贯彻这一方针。”这就是说,办报方针并没有变,问题是,在新的时期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方针。 新时期的中心是搞经济建设,这不同于文革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但不等于说全社会只抓经济工作,办报只是报人的事。如果这样认为就太偏颇了。报纸是为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服务的,光指望报人是办不好的。  相似文献   

14.
争取读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编辑、出版、印刷、发行、订价等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报纸的定位和质量。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说:’“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大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也指出:“文学不能没有读者群而存在,正像读者群不能没有文学存在一样……读者群是文学的最高法庭,最高裁判。”由此观之,办好广播电视报,“可读性”是一项重大的课题。因为读者对整个报纸或者报纸中每一件作品好坏的评判是以可读性──也就是“好不好看…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也是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发表50周年。现在,重温少奇同志的这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谈话,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把新时期的新闻工作做得更好,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对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好的纪念。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说:“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最近一个时期,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党的新闻工作时,多次强调毛泽东同志“要政治家办报”的观点.江泽民同志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说:最近,中央多次强调,高级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必须头脑清楚。毫无疑问,在党的新闻工作中同样要强调这个问题,这是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必然要求。毛主席过去讲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一指示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05,(7):33-35
1942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社长)李竹如同志在反“扫荡”战斗中中弹牺牲,当时年仅37岁。他是我党新闻宣传战线上的一位出色的战士。他从1927年入党后,以主要精力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抗战以前,他曾几次办报;抗战以后,他先后担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长、《新华日报》华北版副总编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并兼管《大众日报》的工作。他还担任过党政军其他重要职务,但每个时期的革命活动,都跟新闻宣传工作分不开。  相似文献   

18.
一你们说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低,在社会主义社会办报心中无数。现在心中无数,慢慢就会有数。一切事情开头的时候总是心中无数的。打游击战,打以前,我们就连想也没有想过,后来逼上梁山,非打不可,只好硬着头皮打下去。当然,打仗这件  相似文献   

19.
陈红玉 《新闻窗》2008,(1):56-57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以下简称《谈话》)发表60周年。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谈话》,是无产阶级党报思想的光辉文献。这个《谈话》和同年10月刘少奇同志《和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堪称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的经典双璧,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入门必读。  相似文献   

20.
10月香港《文汇报》复刊40周年。(1948年) 10月1日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建台30周年。(1958年) 10月2日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发表40周年.(1948年)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对华北记者团发表谈话.在《谈话》中,刘少奇论述了报纸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指出记者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报纸宣传要真实,反对“客里空”.他还要求记者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策水平.这一谈话,对新闻工作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有着深远的意义. 10月5日《京报》创刊70周年。(19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