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个馒头,让学生掰开.并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不难发现,有许多小孔,进而教师提问:生活中同学们经常吃馒头,但同学们是否知道馒头中蕴涵了许多的科学知识,比如,你知道馒头为什么暄而多孔呢?这种小孔是怎么来的吗?别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这方面的知识--探究2的实验室制法.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和“丛冢馒头”是两个重要意象,历来评论一般认为,“人血馒头”即“药”,《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对于“丛  相似文献   

3.
1引言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含淀粉较多的食物:馒头、米饭、土豆、淀粉糊等,让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并实施自己的方案,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大多数选择馒头的同学几乎观察到了同样的的现象:三支试管都变蓝了!也就是说馒头不管是块状还是碎屑,滴的无论是清水还是唾液,遇到碘液都变蓝了,这显然与实验原理不符。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唾液对馒头的消化?  相似文献   

4.
1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同样情况下,温度不同效果是否相同?唾液也能消化蛋白质吗?唾液量的多少能否影响淀粉的消化?如果直接将等量的干淀粉加入水中代替用淀粉作成的馒头效果如何?若同效,将淀粉制成馒头有何意义?如改变方案一中的实验顺序:先加碘,再加唾液结果如何?  相似文献   

5.
教师指出:第五册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同学们想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请一名学生上台用米尺度量黑板的长度,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到整米数的结果吗?请一名学生上台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让学生思考:每个小朋友分多少?  相似文献   

6.
吃点心了。今天的点心是我园自制的小馒头。我提着点心桶正准备分发,小俐大声问道:“老师,今天吃什么呀?”“馒头。”我答道。小俐撅着嘴说:“我不吃,我最不喜欢吃馒头了。”(每次吃馒头,小俐都不吃,不管我怎么劝,她是连尝都不尝。)小俐的话音刚落,又有几个声音响起来:“我也不吃。”  相似文献   

7.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第五册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同学们想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请一名学生上台用米尺度量黑板的长度,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到整米数的结果吗? 请一名学生上台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让学生思考:每个小朋友分多少? 教师指出:从同学们量黑板的长度和分苹果可以看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在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 二、演示引探.获取新知。 1.引导学生认识单位“l”。 教师出示一块饼的实物图(贴在黑板上),然后把它平均分成2…  相似文献   

8.
“老师,你看,这是谁扔的?”周五卫生大扫除时,一个学生指着垃圾箱对我说。我闻声看去,只见一个雪白的馒头,刚咬了没几口,就不知被哪个孩子扔进了垃圾箱。我心疼地捡起来,擦擦上面的灰土,问:“谁扔的?”“不知道。”清理垃圾箱的男生摇摇头。馒头在我手里越发沉重起来。我又想起了我在班会上的苦口婆心,制定的各项制度……唉,现在的孩子,饱食终日,不知稼穑,如何会体验到一个馒头的分量呢?我真想把扔馒头的学生查出来,劈头盖脸地训一顿,可是,我在这方面费的唇舌还少吗?第二天上课时,我神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早…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熟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人饿极了.吃第一个馒头,没饱;吃第二个,没饱;吃第三个,还没饱;直到吃完第四个才饱。于是,他不无感慨地说:“早知如此,只吃第四个馒头岂不省事?”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现象:不少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思考的是“怎么教”,磨课探究的也是“怎么教”.  相似文献   

10.
一、整体入手,概括内容1直接入题,引导质疑。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问:看到课题,同学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问到“为什么说小红军是倔强的小红军”这一问题时,教师应特别予以强调,把它作为全课教学的一个悬念)2.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教师提问:第一段中“这样一件往事”指的是一件什么事?同学们速读课文,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话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长征路上,陈赓要帮助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反被小红军说服了。等他明白过来后,小红军已经牺牲了)点评:学贵有疑。教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调动了学生求…  相似文献   

11.
馒头,大家是常吃的,但是,馒头里的学问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比如说,馒头里为什么有一个个小洞洞,你知道吗?如果不知道的话,最好去瞧瞧馒头是怎样做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一、从课文标题中捕捉有许多课文,作者在标题上就把文章中心揭示出来了。教师可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捕捉文章中心。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标题中你知道课文写什么?(小兴安岭)2.写小兴安岭怎么样?(美丽)学生明白了课文...  相似文献   

13.
春节时吃的馒头令我久久难于忘怀——嫩白柔软,还微微带着甜味……可日常吃的馒头则往往难以下咽。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节日里的馒头正是人消闲的时候做的,妻子不用惦记这惦记那,就是一心一意蒸馒头,故蒸出的馒头特别好吃;春节过后,她开始下地干活了,做饭蒸馒头成了一件匆忙的事。尽管事出有因,但是一看到这样不好吃的馒头就有点烦心,不光是我,全家人都有同感,欲吃无欲,弃之怪可惜,无奈之下全把它炸了吃。  相似文献   

14.
田慧 《成才之路》2009,(7):98-98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最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达到课标要求.我们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问题有: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怎样写?教师不知道怎样让学生乐意写?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现有三个馒头,要分给两个孩子,不能把馒头切开,怎么分?这是一道儿童智力测验题。面对这一问题,西方的儿童很快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可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把中国儿童难住了。是我国儿童不聪明吗?显然不是。他们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想法:给一个孩子两个馒头,给另一个孩子一个馒头,不就可以了吗?但是,他们很快又作出了“自我否定”,感到这样做有点“不对劲”,似乎“不合理”。这种所谓的“感觉”,是没有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常常给孩子们灌输这样的观念:只有平均分配才是合理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游戏时…  相似文献   

16.
邵宁萍 《小学生》2010,(10):4-5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1谈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大自然中有许多会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现象。你们能小组合作摆放桌上的物品,让它们也排列的比较有规律吗?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百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为此,导入新课部分,我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两个问题:(1)你知道百分数吗?(2)你在哪里看到过百分数?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回答,例举了许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这时教师顺势导入新课。二、因势利导,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1.教学例题,引导学生思考:(1)你能算出每个年级三好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2)你能比较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所占的比率大?怎样比较容易?通过比较看出六年级三好学生占的…  相似文献   

18.
从一个馒头说起●周玉文在“掉在地上的馒头该不该捡”的主题班会上,甲乙两队学生各持己见,据理力争。最后统一了认识:应该捡回来。这捡回来的不只是一个馒头,它是劳动者创造的财富,是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一个馒头只有2两面,可...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在花山》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怎样围绕这一训练重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呢?把握整体,理清文章脉络学生齐读标题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标题中能知道什么?(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人物是毛主席。)教师进一步追问:写人的文章要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篇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哪几件事?学生通读全文,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如下归纳:l.毛主席夜以继日地操劳。2.毛主席让警卫员请乡亲们回来碾米。3.毛主席让警卫员给碾米的乡亲送茶。4.毛主席和乡亲们说茶,替乡…  相似文献   

20.
小学自然课如何让学生主动求知呢?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然界,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依赖教师下结论。 上《蚂蚁》一课时,我尝试用如下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我先问:“关于蚂蚁,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许多问题:“蚂蚁平时都吃些什么?”“蚂蚁能看到我们吗?”“小蚂蚁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我把问题列举在黑板上,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同学们都可以通过自己观察来寻找答案,现在我们就到操场去寻找、观察蚂蚁吧。” 学生们很快就在石缝边、墙脚发现一群群蚂蚁。 “蚂蚁有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