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博物馆+教育"已经进入2.0时代,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发学校博物馆课程,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拓宽学科教学原本的边界,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也是丰富学校教育教学内涵的实际需求。在馆校合作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将教学设计联结课程标准、交集学科教材、着重典型文物、融合众多学科四个关键问题,从而让课程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2.
美国博物馆学校是馆校合作深入的产物,提高了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社会的教育成本。它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有着自己的运行特点和优势,不仅是对学校和博物馆这两种文化机构资源的整合,更是这两种文化机构适应时代发展做出的反应。其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究和应用,一直走在当今美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通过对美国明尼苏达州科技馆学校、纽约市博物馆学校和圣地亚哥儿童博物馆小学这三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学校个案的解析,归纳总结出美国博物馆学校的运行特点:办学特色突出,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结合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优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课程设置灵活,鼓励教学方式创新;管理架构开放,交流渠道顺畅。  相似文献   

3.
美国博物馆学校是公立学校迎接时代发展与挑战,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支持学校教育以及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而进行办学创新的结果。美国博物馆学校在育人模式、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模式以及课程模式五方面进行了创新,推进了无边界的育人模式、开启了馆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创新了博物馆学习模式,以及以展览创建为核心的课程模式,但在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学校模式的推广、馆校合作关系的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正>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博物馆教育和中学历史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延伸的关系,所以我们要用好博物馆资源。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及生动的学习场域。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与成都博物馆馆校合作的“巴蜀文化进校园”课程,以博物馆为契机促成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与深度整合,由此创生出新的博物馆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开发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各种校外课程资源,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博物馆是国家课程标准提倡利用的重点教学资源,在历史教育视角下,博物馆把故事讲述在方寸间,把时代描绘在色彩里,把姿态投射在光影下,各式各样的文物和遗迹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7.
李萍 《四川教育》2023,(17):41-42
<正>教育,是博物馆和学校的共同职能。近年来,随着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馆校协同开发博物馆课程的学习新样态已成为必然趋势。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与多家博物馆合作,基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了“巴蜀文化进校园”系列博物馆课程。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仍然坚持以基础正规教育为主,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相对传统,采用考试测评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总体来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利用博物馆资源建立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机制势在必行。文章主要介绍了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方法,希望可以推动馆校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阶段,需要学生在掌握学校课程与学科知识之外,适当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思考习惯,使其成为终身学习者。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空间,拓宽了课程资源格局,学生在参观、体验、思考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提升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学习任务群"中,可把握语文课程与博物馆教育整合实施作为实践切入点,在"当代文化参与"中认识、建设与传播博物馆文化现象,在"跨媒介阅读交流"中开发利用信息化环境下博物馆资源,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考察博物馆文化场景内立体化的语言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得到确认,另一方面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被广泛认可,而前者恰恰提供了学校挖掘社会资源的有效平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价值要求资源场域的开放性和生活性,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学习属性存在较高的适切性,因此,两者存在课程合作的可能。根据泰勒对课程资源的四类划分,博物馆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资源开发,即主题的设计、对象的课程化加工、活动方式的选择和课程评价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报刊等文本资料;影视节目、录音、软件等音像资源以及博物馆教育基地等。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教育,但是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博物馆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造成传统文化资源的浪费.本文以安徽博物馆资源为案例,探讨加强地方博物馆资源与学校美术教育合作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案例揭示充分利用地方博物馆资源,开拓本土美术教育资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所特有的收藏、教育、研究等功能,使其蕴含与文化、科学、教育等相关的特质。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彰显,已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场所,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博物馆参与缺失状态下的学校拓展课传统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手段陈旧,教学过程不系统、不深入,学生学习不快乐,缺乏接受知识的可选择性等诸多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引入博物馆资源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拓展课教学有机结合,是提升学校拓展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智慧课堂,是指以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借助博物馆这一课程资源,开展智慧课堂,可以充分展现文物、遗址、遗迹等历史载体的实物性、直观性和广博性,以弥补历史教学所欠缺的生动性。在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引入智慧教育平台,各地博物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展厅以及线下的研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本文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下简称“三峡博物馆”)为例,借助智慧教学平台,探讨如何将博物馆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学生的陶艺学习,不应局限于美术教材、学校、家庭中,应积极利用和开发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陶吧等,从多重途径全面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构建陶艺课程,促进学生陶艺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优质的专题学习机会,而且起到了良好的文化欣赏、陶冶、教化和传承的重要作用,能够与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互补。开设《博物馆奇妙旅》课程促进了我校课程的整体建设,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室、实验室及各类教学设施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工厂、博物馆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指出,“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既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等,又包括人力资源,如社会各方面的人员。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历史遗址遗迹、名人故居等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行走中了解家乡,了解中华文化,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真实地感知历史,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正>以实践育人为核心价值的研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该如何有效发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整体规划、系统建设研学课程,却成为困扰很多学校的一道难题。作为坐落在京杭大运河宿迁段之畔的一所百年老校和中国大运河沿岸城市学校教育联盟基地学校,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在建设区域博物馆式研学课程基地的过程中,探索将运河文化融入育人体系建设,以“博物馆+大阅读”“博物馆+多学科”“博物馆+真生活”为基本思路,系统开发实施博物馆式研学课程,形成了研学课程建设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整合博物馆教育资源并有机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