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前,职业体育与媒体之间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双方相互依赖、互相促进.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深入剖析职业体育与媒体互动的内驱力是什么,通过研究发现实际双方都存在着相同的主要内驱力,即双方互动对对方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二者都需要获取发展资金,双方互动互惠互利.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传媒行业的生态结构。越来越多的体育组织运用媒体化的手段自主掌握传播渠道,生产和传播专业化的体育内容,与受众建立起有效的互动模式,使自身具备媒体属性。体育组织通过自主建设和掌控传播渠道,制作专业化的内容,建立有效的互动模式等方式,实现其媒体功能。过去体育媒体、组织与受众三者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关系结构,但是体育组织媒体化打破了这种平衡关系,改变了体育赛事的传播格局。体育组织逐渐摆脱对媒体的依赖,造成两者从过去的合作共生走向博弈竞争。体育组织媒体化的趋势还在加剧,其不再满足通过信息传播吸引受众, 未来将深化体育社群运营,并进一步细分版权市场。  相似文献   

3.
成都体育新闻受众形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对不同体育媒介受众的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体育新闻受众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研究认为,体育新闻受众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以收入水平居于中等、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男性为主;体育新闻受众的形态特征决定了不同体育媒体的定位策略;体育新闻受众接触体育媒介的主要动机要求充分挖掘体育新闻的情感特质;体育新闻受众的乐群性有利于体育新闻的进一步普及并影响体育媒介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北京奥运会国外媒体新闻报道特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奥运会国外媒体新闻报道文本为案例,分析其报道特点。认为:北京奥运会国外媒体新闻报道表现出新闻实务的专业性、报道文本的生动性和报道理念的人文性等特点。针对国外媒体的人文报道理念,提出:体育记者应充分认识赛事的趣味性,以受众为本;把握受众心理特征,帮助受众"拆墙";彰显人的自身价值,升华受众情感。  相似文献   

5.
目前各类体育媒体在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信息、体育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极不协调的社会责任严重缺失的现象.由此,笔者拟从体育媒体全图景传播的视角探讨体育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成因、确证体育传播媒体所应承载的社会责任.只有让全媒体都认清了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才能使我国的体育媒体为受众提供全面准确的体育信息,才能将体育的教育功能发扬光大,努力使我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传媒大国.  相似文献   

6.
媒介权力作为第四种权力,影响着媒介形象的塑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就媒介权力对女性形象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体育媒体有必要塑造健康的女性形象。受媒介权力的正面影响,体育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丰富化、传播途径多样化和传播受众理性化等特征。然而,以媒介缺位、媒介错位和媒介越位为表征的媒介权力异化,塑造了有偏差的女性形象,引发了受众对女性的不合理认知。未来受媒介权力的影响,体育媒体应在全媒介时代背景下丰富女性体育传播媒介,机会均等观念下均衡配备传播主体,性别平等理念下合理发布传播内容,培养理论视域下积极引导传媒受众,以促进体育领域性别平等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电视传媒的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对电视媒体的现状及其在体育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研究表明:中国电视媒体的改革与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几乎同步发展.电视媒体与体育产业化的走向也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电视媒体已成为传播体育信息最重要的手段,电视媒体已成为影响公众生活最快捷,最直接的工具之一,电视成为大众传媒中推动体育产业的第一媒体.在知识经济时代电视媒体与体育产业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电视媒体与体育产业互相扶持,密切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知识经济时代电视媒体的地位更加突出,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受众多、覆盖广、影响大、社会效果明显的优势,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电视媒体只有通过电视观众才能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在体育市场的宏观控制下,电视媒体只有适应千变万化的体育市场经济才能真正发挥其优越性,体育产业化既为电视传媒提供了新的挑战又为电视传媒找到了新的机遇,电视媒体在"新闻策划"新理论的指导下,将更好地推动体育产业化的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8.
陈洁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08-309,317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类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体育期刊同样处在一个巨大的变革和竞争时代.如何能使自己的期刊在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好的生存,是每一个做体育期刊的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体育期刊的优秀与否涉及到很多问题,定位只是其中之一.希望通过对体育期刊受众定位的初略分析,从中能找出一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手机媒体提供的崭新的传播渠道为体育赛事讯息的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手机报作为手机媒体的重要代表,更大程度上满足受众对体育赛事讯息的需求。以体育手机报为研究对象,对体育手机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进行界定,探讨制约体育手机报发展的瓶颈并提出相应的生存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育理念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法、半参与观察法、比较法,从体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出发,高校体育教育对大众体育发展具有特殊的引导功能,探讨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理念重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发达国家高校体育教育的先进经验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进行教育理念重构,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1.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分析了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对女子体育的影响。认为大众传媒促进了女子大众体育的传播,并促进了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同时大众传媒对女子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也愈加突出:"花瓶"定位,女性形象被"物化";宣扬传统的性别角色,女性形象作为"软新闻"的主角;过度强调女人的外在形象,误导大众审美标准。在进一步对女子体育受困于大众传媒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应打破男性中心文化桎梏,正确社会舆论引导;加强传媒人员自省自律,重构女性媒介形象;增加女性传媒人员数量,改变男性话语权主导。旨在构建大众传媒与女子体育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2.
摘要: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将媒介生态学理论系统地运用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方面的分析。基于当代人“媒介化生存”的社会现实以及传媒的文化影响,对媒介生态学介入相关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学理性分析,进而阐释了媒介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生与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构建策略。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失范,归根到底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失衡,媒介体育的信息偏向与符号权利表达与体育文化传媒化、同质化现象互构同生,而媒介体育符号消费的市场逻辑导致的体育文化娱乐化和碎片化也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现实表征。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兼顾市场性与公益性,通过实施审慎的自由与文化保护策略,打造多样的文化传播形态与多元的媒介生态位,推动媒介文化传播的本土性与国际性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13.
从媒体的视域对当代体育运动进行分析,认为媒体自身的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当代体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但也造成了竞技体育过度商业化的困境,体育运动的规则、器材、比赛时间等受其影响并发生了改变;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互动方式也产生了异化,身体实践的缺失使其沦为纯粹的观看消费者。  相似文献   

14.
文章立足媒介话语探析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话语策略和国家认同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媒介话语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主要分为战略维度、战术维度和作业维度。战略维度从宏观层面表现为媒体通过话语说服建构身份认同、通过话语叙事培育情感认同、通过公共言论促成集体行动以及强化集体认同;战术维度主要是基于新媒体的双重编码、多级传播、文本互动以及话语风格等文本特征,从中观层面反映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思路和方法;作业维度主要是微观层面具体的话语建构行为,包括网络表情包、新媒体话题、新媒体段子以及网络流行词等。三大维度共同组成了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体系,促成了新媒体话语与国家认同建构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将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与案例分析法紧密结合,利用媒体数据挖掘技术对获取信息进行深入挖掘、辨识、分析、提取与论证,开展公共体育产品的公共性偏移与保护研究。提出公共体育产品的公共性研究应主要关注公益性、公平性与公开性3个方面,催生出公共性研究的全新理论框架,提出我国公共体育产品的公共性偏移问题具体表现为公益性泛用、公平性不足以及公开性缺失3个方面,以公民公共理性培育,健全公共体育法律保护制度以及建立公共体育产品公共性保护机制为切入点,从公益性、公平性与公开性保护3个方面,以改革开放、深化改革为时代背景积极筹划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公共性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6.
范志毅诉媒体侵权案是10多年来因体育新闻引发的新闻官司中少有的媒体胜诉的案件,法院对新闻报道的尊重和其先进的法律理念在司法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以“范志毅名誉权”官司为切入点,对“公众人物”的起源、体育公众人物的内涵、“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原则及其“忍受义务”做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近年来广泛开展的部分大型社会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这类活动的共同特点,分析其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大型社会体育活动有利于推动最广大的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能够很好地吸引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吸引赞助商,为群众体育事业吸纳社会资金,以及对竞技体育事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公共外交时代,承担着重要任务的中国体育外交面临诸多挑战:外交组织层面的有效融入公众、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系统外交组织机制亟待构建;外交价值层面的体育公众人物及其“中国制造”元素凸显不够;外交环境层面的通过新媒体承载的西方主导舆论挑战加剧。应对之策:从“各自为战”转向“联合出击”,构建系统的体育外交体系;从“单一说教”转向“讲好故事”,营造和谐的体育外交环境;从“政经利益”转向“长远发展”,重塑向上的体育外交形象;从“被动应付”转向“话语引导”,展示自信的体育外交姿态。  相似文献   

19.
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广州亚运会期间《体坛周报》的文本及图片报道的性别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报道的数量、形式、方式、位置角度看,均存在较大性别差异,女性运动员处在被忽视、被轻视的位置上,进而阻碍了体育运动本身的发展。认为:体育传媒作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应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提高媒介责任意识,吸收女性新闻从业者等举措给民众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