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公共图书馆也是重要社会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归根结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图书馆的产生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而图书馆为经济、科技服务又反作用于经济,图书馆在为社会和读者服务中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前进,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因而,全社会都要关心、关注和支持图书馆的发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提供更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2.
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改革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各行各业的改革,都对情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报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情报体制面临着十分紧迫急需改革的新形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农村的改革还在继续发展,农村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农村改革以后,农民的情报需  相似文献   

3.
刘群  钱光人 《软科学》1999,(1):57-60
1985年,中共中央在确定了经济工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一切工作的中心之后,正式发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从我国实际出发,对科技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推动企业成为R&D经费投入及其R&D活...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增强国力,接受时代的挑战,才能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5.
陈鹏 《学会》2015,(2):5-12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政社分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是释放社会红利、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当前我国社会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体制改革的长期滞后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社会体制核心领域的改革进展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之间仍存在较大距离。对此,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一要认清社会体制改革的本质内涵和性质;二要把准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原则;三要找准社会体制改革的战略支点和抓手。  相似文献   

6.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保持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不仅要解决原有保障制度历史遗留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构  相似文献   

7.
一、改革科技体制是振兴经济的重大战略措施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是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续篇,是指导科技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党领导四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采取的又一个重大战略步骤。它完全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顺乎世界潮流,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提出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做到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而跨越式科技进步决定了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跨越式发展模式是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方式.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创新提出了依据.建立西藏跨越式发展与区域科技进步之间的互动机制,是西藏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而人则是构成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生动,最有创造力的因素,所以说,在当前改革开放,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如何发现人才,调动人才,发挥人才的主观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战车”已经开到了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关系最密切的国有制企业的“城下”。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与否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未来整体改革的成败。最高决策层已经决定,199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将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接”中难度最大、也最激动人心的“一战”。  相似文献   

12.
知识和智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产生于工业社会,当时物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物质生产力在推动社会生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满足人类基本物质生活需求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因而,当时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生产力时,侧重研究的是物质资料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新一轮全面改革的征程,经济体制改革更是重中之重。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能够满足我国市场化、法制化及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要求。为了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需要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健全完善的经济制度、合理配置资源等。本文主要是立足经济体制改革实际,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态势及其着力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85年7月4日-6日,在石家庄市召开了由国家科委组织的第一次全国各省、市、区科委科技体制改革联络员会议。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利委的代表,国家科委部分领导和有关同志,新闻和宣传部门的部(?)代表等共一百多人。会上,交流了《中共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以来各地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河北、辽宁、广东(?)林、安徽等省代表介绍了本省改革的一些具体作法和经验。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地、热烈地讨论了扩大研究机构自主权、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基金委(?)改革科技经费的管理办法、制订技术合同法等问题。代表们还到正定县参观,并听取了该县关于乡镇企业如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的典型经验报告。在闭幕会上,首先由国家科委综合局王瑞明副局长介绍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之后,科技体制改革的简况,并就(?)  相似文献   

15.
<正> 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科技人员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生动创造.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允许集体或个人建立科学研究或技术服务机构.”1988年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及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都强调“支持和促进集体、个体等不同所有  相似文献   

16.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取向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而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又是价格改革的中心,因此在造价管理改革中计价模式的改革首当其冲,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不可能游离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之外,所以建立以市场为取向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的机制也是电力工程造价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之一和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7.
1991年10月8日,李鹏同志在给全国首届科技宣传工作会议的贺信中指出:“为了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做出了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知识经济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这一次它离我们更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生产力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人类社会在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至知识经济,这是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比尔·盖茨的出现,美国微软公司的成功;美国经济从1991年4月~1998年8月持续88个月的增长,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的并存;美国与日  相似文献   

19.
人事管理制度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不仅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而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各项改革的措施,最终都要靠人去贯彻落实。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必然涉及到干部制度和人事管理。我们的整个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各方面的积极性能不能得到发挥,效率能不能得到较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于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一、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干部人事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因素,改革政治和经济制度必然涉及干部人事制度。因为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  相似文献   

20.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取向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而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又是价格改革的中心,因此在造价管理改革中计价模式的改革首当其冲,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不可能游离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之外,所以建立以市场为取向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的机制也是电力工程造价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之一和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