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红梅 《科教文汇》2013,(30):148-148,153
新课改背景下,培智教育也应转换教育理念,“生活化”课程成了大势所趋,培智学校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以开发“生活化”课程为核心。本文通过在生活中精心挑选、创编教材和营造和谐的教学空间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形成多样的学习方式等几方面对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阐述,对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生活化进行了探讨。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只有生活化,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管红红 《科教文汇》2012,(30):68-6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型综合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这门课程要想在农村扎根.开花,结果.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立足学生生活,正确理解教材、准确定位目标、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在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理念下,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认识.内化道德。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真正提高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杨艳 《科教文汇》2007,(3S):122-122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首先,新课引入生活化;其次,探究释疑生活化;此外,承转过渡生活化;另外,举例印证生活化;最后,练习巩固生活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更有吸引力、更有活力,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并真正学到知识。  相似文献   

4.
国家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是来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去"生活"。  相似文献   

5.
程赟 《科学中国人》2014,(8):162+164
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这两门课程的性质确立为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发现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困惑说明现阶段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本文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展开有效品德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提升品德课程理解;挖掘儿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这几方面阐释"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西藏高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培养的人才专业化水平低,入职后无法满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需求的现实背景,提出教学改革设想:强化专业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习督导,抓好巩固强化,改革评价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科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因而我们要上好科学课,应该将科学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实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探究材料的生活化。课外研究的生活化。只有扎根于生活,科学教学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8.
李雨 《科教文汇》2009,(29):100-101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给我们作了这样的表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而品德性是它的灵魂。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增加了相当一部分跟历史题材有关的内容,作为社会背景的历史题材必然成为品德课程的重要内涵。通过对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分析一定会令品德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用生活实景触动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下,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学生生活,通过物理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课程理论知识。文章论述了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意义,也针对物理教学生活化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谈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首先,新课引入生活化;其次,探究释疑生活化;此外,承转过渡生活化;另外,举例印证生活化;最后,练习巩固生活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更有吸引力、更有活力,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并真正学到知识.  相似文献   

12.
刘宝良 《科学中国人》2014,(2S):162-162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因此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践数学之利,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人。  相似文献   

13.
“生活”,既包括课堂生活,也包括更丰富的校园生活;既包括学校生活,更包括社区生活;既包括身边的生活,也包括身外的生活。在这一基本理念的支撑下,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实践环境课程生活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角角落落,在了解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4.
一、课标链接《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基于此,每位教师都应树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政治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良好的品德教育要从小学抓起,课堂作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阵地,其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极为重要。应试教育下,教师采用教学模式让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新课程的提出,要求每位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构建一个高效课堂学习环境空间。那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怎样构建呢?对此,文章小对学品德与社会课高效课堂的构建做了以下分析论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人行为习惯,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为教师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力求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彰显"教书育人"的教学特色。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即生物课程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应体现生活化。本文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课后练习三方面来阐述了如何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统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孙红坤 《科学中国人》2014,(2S):230-230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只有把生活与数学充分结合起来才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已有知识经验去思考、去创造。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厚、多样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把生活搬进数学课堂,使课堂空间真正实现开放,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相似文献   

20.
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品德教学改革的需要,主要通过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因此,本文就品德教学从源于生活、指导生活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品德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