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要初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及家庭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偏差,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其终身发展.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所以,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的,智力不好的人是次品,身体不好的人是废品,而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险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在长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找到了一条切实有效的德育之路。一“、点、线、面”三位一体,夯实德育基础点。在德育内容上,突出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我们知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培养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  相似文献   

3.
闵士强 《考试周刊》2012,(94):177-177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而德育不好则是危险品。不但无益于社会且危害社会。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的健康人格需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人手。我校主要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现状,针对现状采取对策.申报了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在学校教学与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并在全校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特别是我们寄宿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更是迫在眉睫。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活动激发兴趣,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培养,是为将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奠基。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比如礼貌问题,幼儿来园、离园时老师和幼儿要互问“早晨好!”“再见。”当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一声“谢谢”。  相似文献   

7.
首先从内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到外在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的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勤奋自学的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的信念和艺术等多方面来论证在农村学生中的养成教育必须从家庭、社会、学校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要搞好这项工作 ,就必须紧紧围绕“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这个中心课题 ,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就需要加强班级管理工作 ,使养成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相关教育的全过程。首先 ,应确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进行养成教育的制度和方案 ,使这项工作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之路。为此 ,应根据各科课堂教学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 ,制订课题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研究”实施方案 ,确立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实施细则、实施…  相似文献   

9.
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修养、保证其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应当贯穿于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1.抓开头,从常规做起从常规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不仅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基础。作为班主任,从接班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天晚上提前准备好第二天上课要用的学习用品和学具。  相似文献   

10.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1.
培养“文明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育人为大目标的.因此,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必然成为学校各项德育活动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2.
长篇短制     
申仁智《浅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前对中学生的教育需要从各方面去开展和进行,但实际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侧重更多的是应试教育。人们关心的是学生的文化成绩,却忽视了对其他各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我觉得学生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他的行为习惯的好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⑴从平常生活中的点滴抓起,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⑵从个别学生的典型事例做起,切实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⑶正确协调搭配不同类型的学生,努力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班集体。沈岳夫《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相似文献   

13.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和“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针。对青少年进行抗挫折教育是规范其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和基本要求,也把它称作教育的基本体制。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认真教书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仅仅是教育的手段和目的之一。真心育人,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情操,才是教育的本质、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5.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奠基作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重点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只要学生养成了好的习惯,其它方面的教育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为了落实新时期对小学生发展评价改革的需要,我们首先从学生思想行为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要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要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常常不懂得教师所讲的道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要完全按照学校规定的在校一日常规去做是比较难以实现的。那么,学校教育该如何达到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标呢?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己的行动获得别人的表扬与肯定。我校就以培养“雅行少年”为抓手,从“雅行少年”评价的细则内容制定、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呈现等形式进行思考,做出合理的、符合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加佑 《贵州教育》2010,(11):22-22,2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在实践,贵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白:我们的德育目标首先应该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其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该着重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人手,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低级到高级进行,从关心热爱爸爸、妈妈开始,到关心热爱同学,再到关心热爱他人。从爱家开始,到热爱班级,  相似文献   

17.
王坚 《林区教学》2014,(10):82-83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光荣任务,针对生源现状,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职业学校的职责所在。基于中职学生的素质状况以及养成教育的紧迫性,在中职学校德育中,要重视德育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强化规范,常抓不懈,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从而有助于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平顺县教育局坚持“立德树人、以德立校”原则,在全县中小学校积极开展“日行一善”德育实践活动,明确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学思结合,重在实践,积善成德,榜样示范”活动目标。要求全体师生自觉参与,谨言慎行,主动做好事、行善事,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提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正能量影响周边的人和事,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的德育如何形成长效的教育机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小学校需要研究的课题.为此以“善”文化进行引领教育,教师树立榜样,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通过亲自实践,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为自我的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为和谐的校园、家庭、社会构建了立体自我培养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从学校的实际点出发,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笔者在德育教育中紧紧围绕"一月一事"行为习惯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