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帅德彬 《新疆教育》2012,(18):181-181
长期以来,听力一直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薄弱环节。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能力中,“听”始终排在第一位,没有听,就不可能有说,就不可能顺畅地交流,英语听力是学生从事语言交际的一项基本能力,而听的能力是各项能力中最难掌握的。因此,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采取六种方法,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听、说、读、写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它们有其紧密的内在联系。“听”是“说”的前提,是“说”的基础:“说”又是“读”的必要准备阶段:“写”则是听说读能力的语言概括,是听说读综合能力的再现。但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尤为突出的是忽略“说”与“写”的训练。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有意识的将“说”与“写”结合起来,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学完《口技》这一课,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口技节目,每组推荐2—3人,上台表演口技,这样就有模仿火车进站的、有模仿孩子撒娇的,还有国…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正像说相声有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一样,语文教学要培养四项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听读”为信息输入能力,“说写”为信息输出能力。但长期以来,四项能力中,倍受重视的是“写”,其余三项皆为写之附庸。这大约是科举考试的遗迹。其实,学校教育结束后,“写”是最不常用的能力。可以终身不写什么包括书信,但不可能终身不读不说不听。这是语言运用不容忽视的一大特点。由于重写轻读听说的位置更低,更为人忽视,所以对“读”的研究十分薄弱,阅读教学中问题成堆,一大批自己也不太“会读”,也没读过多少东西的教师…  相似文献   

4.
孟宇龙 《上海电教》2002,(4):28-29,21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要不断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和掌握好英语。“听”不仅是基础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还是基本的学习能力。学生不可能不听而说,不读而写。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当前形势的语文教学,不管有没有使用多媒体,都一样急功近利,课堂上只注重听、说、写的训练,唯独忽视了“读”,因为“读”在试卷中不会出现。忽视“读”的训练,也就忽略了语感的培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核心层面就是语感能力,语感水平左右着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问:为什么说“想、说、写、读、改”是写好作文的五个重要阶段? 答:语文教学的老专家蒋仲仁先生,在给《作文通讯》的题词中写道:“想清楚了,说出来。说清楚了,写下来。写下来了,读给自己听,或者读给别人听。读不顺口的,改;听不明白的,改。”在这里蒋老师把写好一篇作文概括为“想、说、写、读、改”五个阶段,这实在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大训练中,目前对于读、写的训练普遍较为重视,抓得较紧;对于听、说,大家似乎还不够重视,训练较少。有的人以为,一个人如果不是聋哑,从两三岁开始就会听话、说话,听和说是天生具有的能力,不必进行任何训练。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听懂简单的话,会说简单的话比较容易,而说有条理、措词较为讲究的话就不那么容易了,听话也有个会听的问题。 “听、说、读、写”在语文能力训练中一样重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常夸奖会说话的人为“出口成章”。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过有“不识字的作家”,他幽默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深入一步看,听、读是吸收,说、写是输出;从能力上来说,听、读是理解,说、写则属于表达。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上不可能只有吸收,没有输出;只需理解,不需表达。初中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现代语文的能力,于是吸收与输出、理解与表达都有它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听”和“读”同为语言的输入.但“听”明显先于“读”而发展,两者在发展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普遍会“听”.但不一定会“读”.或者说“读”的理解不如“听”的理解透彻。同样。不同年级的学生普遍会“说”,但不一定会“写”.或者说“写”的没有“说”的生动和深刻。  相似文献   

10.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听、说、读、写。这些能力如何形成?首先是听,听是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没有听,就不可能会读;不会读,就不可能会说、会写;所以,要解决学习英语难的问题,首要解决的就是听的问题;解决听,就能读;能读,就能说;能说,就能写。当学生能够熟练的进行听说读写后,学习英语和学习汉语一样容易。  相似文献   

11.
英语听力是英语学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在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分数,也是将来学生在与人交流中必备的能力之一。英语注重的是听、说、读、写、译,但是听自始至终在这几个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听,就不可能有说,而听的能力是各项能力中最难掌握的,它需要听者对信息在瞬间反应,并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
吴庆飞 《广西教育》2010,(13):48-48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就是‘听、说、读、写’。”“听”是“说、读、写”的基础,没有细心的倾听,何来滔滔不绝地“说”,又何来洋洋洒洒地“写”呢?我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倾听”是最重要的学习本领,不能倾听别人的发言,何谈思考、感悟和对话呢?只有倾听才使深入思考成为可能,只有倾听,生生、师生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对话。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愿倾听也不爱倾听,或者不善倾听。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愿听、乐听、善听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孙艳伟 《考试周刊》2014,(97):114-114
英语听力是英语学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在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生在交流中必备的能力之一。英语注重的是听、说、读、写、译,听自始至终在这几个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听,就不可能有说,而听的能力是各项能力中最难掌握的,需要听者对信息在瞬间反应,并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4.
“听、说、读、写”这四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听和读是理解能力的培养,说和读是表达能力的培养。所谓培养能力,归纳起来就是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这四者的位置摆得怎样呢?是平均使用力量还是有所轻重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我过去的实践就往往重视了听和写的教学,而忽视了说和读的训练,可能有些同志也有我类似的弊病。现在看来,应当多读、勤说才对。  相似文献   

15.
一、听说教学的意义   听和说是语言信息口头交流的过程,读和写是语言信息书面交流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读、说、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由此可见,听说教学与读写教学处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但是,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没有给听说教学以应有的地位。尤其是中学阶段,听说教学完全成为一个被忽视的领域。目前,我国听说教学材料缺乏,进行听说教学时教师也是随心所欲,各自为政。没有专门的听说训练时…  相似文献   

16.
高帆 《陕西教育》2006,(3):26-26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语言学家George 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然而,如果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达不了。”下面通过词汇量与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来阐述词汇教学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7.
英语学习注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其中,"听、读"是语言输入过程,"说、写"是语言输出过程。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因此"听、读"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很少,听的机会不多,这样阅读对于学习英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8.
浅谈初中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要素。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是说,训练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关系来说,听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没有良好的输入,就不会有良好的输出。就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形成的过程来说,听和说先于读和写,一个人只要不聋、不哑,就必定会听,会说。就听与说两种能力的形成来说,听则是说的基础。听与一个人的记忆力、理解力紧密相关。而记忆力、理解力的发展又必须以听觉和视觉等感觉能力的发展为先。感知到的东西少,或对事物感知的不敏感,就不会有较好的记忆和较高的理解。从开发智力的角度说,耳聪目明是具体的智力内容。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举,听说为先,听字当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听话,能理解内容,抓住主要意思。”“低年级能听明白别人的一般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培养认真听话的习惯。”“中年  相似文献   

20.
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说”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在“说”字上下苦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