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酉阳杂俎》一书中因传抄刻录中的讹误或使用俗语词等而造成理解困难的词语有很多,现就其中四个进行了考释:“五百人”乃“五百”,与“所由”同义,“仰占”指观察天象,“地”乃“酹地”之误,后被接受又常写作“酬地”、“地”,“貌寝”指样貌普通。  相似文献   

2.
境界     
最近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读了两天也只看到导读。导读虽长,涵盖的却是全书之精华,因此我不得不慢下来,一点点地啃。看到书中写"词以境界为上",我不禁放下书思考。境界,从前读词从未注意过这一点。从字面上看,"境"与"界",原乃指疆界、边际,使用至今却具有了另  相似文献   

3.
在1923年2月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中,康景星的英勇斗争的事迹,是值得后入铭记的。康景星是共产党员,当时任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定分会委员长。2月7日,即北洋军阀制造"二七"惨案的当天,第十七混成旅旅长葛树屏强迫康下复工今。他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总工会命令,决不复工!"他在被军阀逮捕后,"在车站接了五百皮鞭,直打得皮开肉裂","始终挺身而立"。当军阀下令枪毙他的时候,他"要求稍延数分钟,博得略申数语"。"时围观者千人,彼乃从容叙述工人争自由之意见,滔滔不绝,言辞慷慨,历一小时半,听者泪如雨下,狂号震天地,卒使某军官慑服,不…  相似文献   

4.
一、学习型乡村的概念解析"学习"一词源自《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学,摹仿;习,飞翔,原意就是指小鸟依照父母的样子频频飞起,反复锻炼以掌握飞翔的技能。由此可见,"学习"一词最初强调的是一种单一的、机械的、为求得生存而不得已接受来某些特定知识或技能的活动。学习型乡村中的"学习"则是指一  相似文献   

5.
"德"乃学生立身担当所本,"技"乃学生生存意义所在,"艺"乃学生尚巧达善所依,"道"乃学生生命价值所系。人才培养匠德匠技匠心匠魂的融合,是江苏省中职校领航计划项目建设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从教育、产业、社会三个视角阐述人才培养的逻辑意蕴;从"德""技""艺""道"四个境界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从哲学、技术、科学三个维度诠释人才培养的学理要义;从培养理念、课程实践、文化(育人)实践、教学实践四个路径总结出"德技艺道"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从殷商到现代汉语时期文献资料上的"乃"字使用情况,了解"乃"从实词到虚词的发展过程。殷商时期"乃"表示"你"、"你的"含义,随后语法意义不断增强,成为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之一。近现代以来,除了由"乃"组成的双音节词仍作为连词使用,"乃"基本已经退出了语言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顾飞 《新高考》2007,(12):16-18
"点"指的是具体文本,"面"指的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点面结合"指在组织答案时既要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出发,恰当地使用鉴赏术语,又要结合具体文本,从实际出发,这样组织的答案就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严复的"信、达、雅"三难说对翻译标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信、达、雅"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信"是最基本的,指译者要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达"是指译文要顺畅,"雅"是指译文要有文采。"三难说"主次有序,既提出了"达"对"信"的制约,又提出了"雅"对"信"和"达"的影响,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9.
《老子》中的"无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无为"的"无"是指事情尚未做前,"为"是指执政者的作为,"无为"就是在事情尚未做之前执政者就要设身处地地勤政、预防治理。作为中职班主任采用"无为"理念去引导班集体,能够将所谓的"不好管"的学生融入班集体,发挥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辞海》和《辞源》引《易·乾》"九五,飞龙在天"释"九五"为"君位",似未探得其字义训诂的依据,两字应是源自华夏远古时代的"九部"、"九州"、"九井"、"九门"和"五帝"以及与五帝相应的"五方神庙",有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九部"、"九州"指空间和地面区域,"九井"乃祭祀神灵的九个圣水池,"九部"则是通向天界的九个门口;"五帝"乃是远古部落大联盟的五位首领,"五方神庙"则是与五帝相应的大统一原始宗教政权的结构模式。二字均有神圣而高档次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丽娟 《中国教师》2010,(18):14-14
<正>"师道"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师者,乃凭借自身的思想、知识、道德引导他人走向完善,进而传播与引领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人;道者,乃贯穿天、地、人、万物的本源及宇宙的普遍法则。为师有道,"师道"乃是天道、地道与人道合一同构的理想追求。从教师自我的发展角度看,  相似文献   

12.
臻境乃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语文教育臻境,指的是语文教育中,通过最佳化的方式,获得最佳化的效果,形成最佳化的境界,可以而且应该从"教"、"学"、"教与学"趋之达成。教之臻境,乃"不教之教"之境;学之臻境,乃"学而时习"之境;教与学之臻境,乃"教学相长"之境。  相似文献   

13.
心酸与辛酸     
"心酸",指心里悲痛、悲伤。如,"心酸落泪、她心酸地说着过去的事情"。"酸"有悲痛、伤心的意思。"辛酸",指辣和酸,比喻痛苦悲伤。如,"流下了辛酸的泪水、辛酸的回忆、辛酸的往事"。"辛"有"辣、痛苦"等意思。"酸"也是"悲痛、伤  相似文献   

14.
和谐     
《现代语文》2007,(6):75-75
"和"从口禾声,"谐"从言皆声,"和谐"二字,间都喜欢形象地解说为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能说话,就是物质保障与精神自由。"和"字同"龢",本指古  相似文献   

15.
怎样才算是一节好的美术课?可谓众说纷纭,专家有专家的说法,教研部门有教研部门的"官方"标准,教师则有着教师自己的理解。笔者以为:好的美术课应该"优乐美"!那么,"优乐美"是指什么呢?"优"是指教师素养优,"乐"是指学生学得乐,"美"是指教学内容"美"。  相似文献   

16.
【正】"三为主"课堂、"211工程"、"五百工程"……如今只要走进五河县的任何一所学校,你就不会对这些名词感到陌生。在这个经济并不算发达的皖北县城里,教育事业却以让人瞩目的势头加速崛起,"重教、兴教、支教、乐教"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的今天,"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已成为五河教育人崇尚的理想和实现义务...  相似文献   

17.
墨子的"兼爱交利观"认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乃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它辩证地统筹着利己与利人的关系;"兼爱交利"也是一种合乎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理性准则;而且"兼爱"具有着普遍的公平意味,而天和鬼神可以确保这种公平,从而实现天下之"交利".  相似文献   

18.
"拿指"法是钢琴教学中训练手指触键技术的方法,它和高抬指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技术,"拿指"法从手腕的动作、手指的触键方向到发力点都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教学中运用"拿指"法能够更直接、高效地达到训练手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从句法上来看,"那样"的句法功能非常全面."那样"在表义上具有临时性,既能实指又能虚指,"那样"上指时指代旧信息而下指则指代新信息.从语用上来看,"那样"能使用语含蓄、得体,使用语经济,制造悬念,引人思考等.  相似文献   

20.
炫者,伤也     
小乞丐自爆"月薪"达万元,富家女豪宅前贱卖奢侈品,煤老板欲用一亿元买下康熙陵,种种件件,充斥于报头刊尾,呼啸而出的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炫"成主流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不"炫"似乎就是无能,"宁静致远"更是不合时宜。然而,抽离喧嚣之外,开天眼,觑红尘,便会发现:炫者,乃伤也;伤者,乃悲也。是的,"炫"字当道,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国家与民族的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