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亩一般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赋役改革.它们历来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一条鞭法不仅是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关于一条鞭法,学术界有不同的解读,人教版教科书《中国古代史》(2002年审查通过)的叙述也有些杂乱。这恐怕都是老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理解一条鞭法的关键点在于它既要减轻农民杂税、徭役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又要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为田赋),其法是将杂税全部摊入田亩,徭役部分摊入田亩。本文试就一条鞭法涉及的一些问题。结合史学界研究动态。特别是“一条鞭打遍天下”的梁方仲先生的研究成果,略谈浅见,希望能够解惑祛疑,对同行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明代改革家张居正为了抑制豪强兼并 ,均平赋役 ,改革了明代的赋役制度 ,全面推行了“一条鞭法”。该法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 ,将地税与徭役合二为一 ,按田亩征纳 ,即将复杂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 ,故称“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 ,上承唐代的“两税法” ,下启清代的“摊丁入地”制度 ,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中国古代史》(人教版2006年月12月修订版)多次讲到赋税制度问题,由于高中学生对赋税制度了解的很有限,我结合自已的教学与认识,以一条鞭法为主,简单地谈谈中国的古代赋税的演变,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任世江老师主编的《高中历史选择题精练》中有一道题:按照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收税多少的依据是A.财产B.土地C.人口D.人口加土地编者所给答案为B,笔者认为D才是正确答案。张居正改革的特色是赋役合并,化繁为简;量地计丁,差役合并,役归于地,把过去按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地丁或丁粮派役;田赋征银,官收官解。一条鞭法改变了赋役分收的办法使两者合而为一,并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但不等于说丁身就不需交税了,众所周知,秦汉以来的人头税直到清雍正年间征收“地丁银”时才取消,一条鞭法实施时,封建政府收税的依据仍是…  相似文献   

5.
中学《中国历史》第二册80年8月版的试用本和这次改编的82年6月的新版关于明代“一条鞭法”的内容都是这样表述的: “一五八一年,明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 八一年高考“简要解释名词”题的标准答案中,对“一条鞭法”的解释肯定了课本的这一表述。 毫无疑问,中学课本对问题的论述只能简明扼要,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课本对这一问题的概括介绍也不无根据。象“一条鞭法”这样的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  相似文献   

6.
一条鞭法既是明代东南地区赋役改革的总结,又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赋役制度改革,不仅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而且赋役合一,具备了摊丁入地的因素,为赋役征收的一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一条鞭法是带有浓厚东南地域色彩的赋役制度,在北方推广时遭到强烈的抵制.通过对一条鞭法在北方推行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探研,探讨区域政策推行全国过程中产生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于十六世纪中叶出现的一条鞭法,不少史学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绩显著;对其历史意义和作用,也发表过不少文章,有着多方面的结论和分析。但近些年来,有的论著比较肯定清代的地丁制,而对明代的一条鞭法轻描淡写,有的虽然肯定一条鞭法的意义和作用,但又十分强调一条鞭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属于前者,我们认为由于是忽视了对中国封建赋役发展变化史的考察,把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余用心同志:留校工作不久,便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而余用心同志却被“革命”的潮流席卷以去。本文是他的毕业论文,现由其导师金宝祥教授推荐给本刊发表。文章对一条鞭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由于原文较长,而本刊篇幅有限,所以只好在保留原文的基本面貌的前提下,作适当的删节。这里发表的该文的详细提要,是由该系教师郭厚安同志执笔整理的。  相似文献   

9.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万历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万历四年(1576)冬,以一条鞭法改革闻名海内的庞尚鹏被张居正起于废籍,出任福建巡抚,推行一条鞭法。该文考察了这一事件与张居正大改革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中后期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赋役制度。三者的实施在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同时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继承性,因此在命题上有深度可挖。下面,本文拟从产生、内容、意义以及相互联系等方面对三者略做简要的叙述和分析,希望对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有所帮助。两税法,是唐代后期的赋役制度。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在土地与赋役制度上,唐初继承了北魏开始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后来,武则天至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来越…  相似文献   

11.
很多学者对一条鞭法持褒奖之辞,本文以现代税收制度的观点来看待一条鞭法,认为它只是实施者试图改变现状的尝试,尽管有许多积极因素,但与现代税制有着根本性不同,甚至一些特征与现代税制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2.
明朝中叶以后,中国的历史已经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随着封建社会內部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地域性的分工也在不断扩大,工商业的城鎮日益兴起,白銀成为各地通行的貨币,商品市場在国內外也有了較广泛的开拓。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封建社会內部的商品經济日益发展起来,特別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絲織业等主要的手工业部門,已出現了手工工場,在工場里,工場主剝削許多雇佣工人,资本主义因素已經萌芽。  相似文献   

13.
我刚考上师范时,心理课老师在第一节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海边,无数条小鱼被海浪冲上岸。一个孩子不时弯下腰,捡起一条条小鱼,扔向大海。鱼儿在空中划一条优美的弧线,落入海中,快乐地游走了。有人见孩子太辛苦,就去劝他:“这么多鱼你捡得过来吗?再说了,费这么大力气,谁在乎呢”孩子头也不抬,边捡鱼边说:“这一条小鱼在乎,这一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讲完故事后,老师说:“不论是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能拯救所有的人。  相似文献   

14.
代洪霞 《山东教育》2004,(10):15-15
我刚考上师范时,心理学老师在第一节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海边,无数条小鱼被海浪冲上岸。一个孩子不时弯下腰,捡起一条条小鱼,扔向大海。鱼儿在空中划一条优美的弧线,落入海中,快乐地游走了。有人见孩子太辛苦,就去劝他:“这么多鱼你捡得过来吗?再说了,费这么大力气,谁在乎呢?”孩子头也不抬,边捡鱼边说:“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张居正实行的赋税改革。一、张居正实行赋税改革的社会背景;二、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三、张居正赋税改革的意义及其在中国赋税史上的地位。唐代杨炎作“两税法”.开创了在我国赋税史上“以产为本”代替“人丁为本”的先河,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在“两税法”的基础上,开始改变了赋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产生了“摊丁入亩”的趋势,为清代的“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孙宁 《作文大王》2014,(7):18-19
在辽阔的海洋中,一条鲨鱼捕捉到一条金枪鱼,饱餐一顿后,准备离开。 这时,从鲨鱼的肚皮下悄悄游过来一条小鱼,开始津津有味地吃着鲨鱼剩下的残食。  相似文献   

17.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他曾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莫难返之害。”即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加受商人的一层盘剥;历史上的赋税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这就是“黄宗羲定律”。  相似文献   

18.
社旗县饶良镇建设“教师一条街”最近,社旗县饶良镇40多位中小学教师喜迁新居,搬进了“教师一条街”。1995年,饶良镇为住房困难的教师划定建房用地,在免征或少征建房占地费的同时,还义务为其规划设计。他们采取镇教办室拨一点、学校筹一点、教师拿一点的办法筹...  相似文献   

19.
也许是长大的缘故,常常觉得父母有些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你看,连平时洗脸的毛巾都是三个人合用一条。鲜艳的色彩已经在时光的打磨中悄然褪去,柔软的手感已经在无数次搓洗中日渐粗糙。虽然没坏,可它还是慢慢堆积成了我内心"既不卫生也不美观"的不悦抱怨。终于忍无可忍,于是某天劝妈妈重买三条新毛巾——每人一条专属毛巾。妈妈听到我这话时,怔怔地放下手中的活计,刚一张口,却化成了一声微叹。  相似文献   

20.
对于《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国内流行的辞书有以下几种解释: 谓苛酷的政府比虎更厉害。(《中文大辞 典》) 繁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新版《辞海》) 苛重的政令及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新版《辞源》) 后二条将“政”释为“政令及(或)赋税”,不妥。表政令之意的“政”应读zheng,表赋税之意的“政”则应该Zheng。词语进入言语作品,其音义就具有确定性单一性,不可能既读zheng,又读zheng;既表政令,又表赋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