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教育学科课程文化的建设、课程管理系统的构建应注重和谐和生长的特性,和谐是构建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的重点,是该系统的价值取向、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评价标准。和谐也是构建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的难点,必须正确认识和谐的含义,以全局的观点、生长的观念看待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学习者的角度和高于学习者的现实角度来评价和谐教育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与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小学育人方式转变;有益于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学生发展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然而,由于该课程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必须加强研究,明确该课程设置的价值及其理论依据,才能获得社会各界认同和支持,推进该课程常态化有效实施。实践教育观、生活教育观、具身认识观和情境教学观共同构成了该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五I课程方案"是张楚廷教授在《课程与教学哲学》等著作中阐述的一种课程构想,具有逻辑严密、针对性强等特点。该方案是一个中西结合、结构严谨、充满人文关怀、直指教育本质、力促社会和谐的教育哲学理论,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广泛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育理念呼唤融洽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友谊,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喜爱往往从喜欢该门课程的教师开始,如果学生喜欢教师,就会喜欢上该课程,而且教学质量突出;如果不喜欢该门课程的教师,相应地也会厌烦学习该课程。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成为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对如何构建这种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化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和谐发展的核心环节,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能力,实现共性与个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是人才和谐发展课程设置的内在要求。和谐化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体现成人学员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合理规划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以及隐性课程的框架结构,使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育理念呼唤融洽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友谊,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喜爱往往从喜欢该门课程的教师开始,如果学生喜欢教师,就会喜欢上该课程,而且教学质量突出;如果不喜欢该门课程的教师,相应地也会厌烦学习该课程.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成为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对如何构建这种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校园规划设计”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是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课程资源优势的一次有效尝试。首先,该课程是宜川中学“适合学生主动和谐发展”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综合实践类的“项目设计型学习”。同时,该课程与学校的校园改扩建同步开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生态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的一个良好切入  相似文献   

8.
论基础教育和谐发展:基于课程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和谐发展最终要通过学校课程落实于人的发展。基于此,基础教育和谐发展包含个体和谐发展与群体均衡发展,并反映相应的课程价值。促进基础教育和谐发展的课程策略涉及物质、制度和意识三个层面,即有效开发与均衡配置课程资源;建立上下贯通、职责分明的课程保障制度;树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课程意识和观念。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它不仅是政策和技术层面的运作,更应是思想、理念的更新。本文认为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必须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达到课程体系与学生的和谐与教师的和谐、与家庭的和谐、与学校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只有这样,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才具实效性、针对性,才有时代的特征,也才会更有理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以自然和谐理念为指导,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大纲中有向生态方面的教学内容,生态教育成为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其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形成情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对《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多年品德课程教育实践,提出一个生态教育的基本框架,并探讨生态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之一。讨论人与自然关系演变与教育的进展,提出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下,科学课程的改革是一种必然。通过对新课程科学学习领域内各科目目标和内容的分析,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课程改革后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正确理解科学的价值,通过生命化教学激发情感,多种活动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现。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的几个核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基于儿童的社会生活认识,旨在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一门中国特色的社会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特别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构,包括课堂教学生活的重建、教学范式的自主、道德教育的主体建构、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和课程资源的创生等。  相似文献   

13.
与原有的课程内容相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融合、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内容与时代的并进,以及知识与能力的并重。这一全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必将改变学校生活的整个场景并重塑学生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生命关怀理念认为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当前中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存在评价目标封闭化、评价内容脱离幼儿生活、评价过程忽略幼儿的主体性、评价结果追求整齐划一等问题。为了回到教育的原点,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园课程评价应强调评价目标体现生成性、评价内容结合幼儿生活实际、评价过程彰显幼儿的主体性和评价结果尊重幼儿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课程本体: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中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课程本质的认识局限于符号研究课程本体。符号研究课程本体注重把握符号自身的形式 ,脱离生活 ,脱离实际 ,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是一种师本教育。它造成非实用课程的扩张和单向传输性教学的发生 ,导致课程实施低效和教育资源浪费。符号实践课程本体拒绝无意义的形而上重复 ,把指向生活实际作为符号使用实践的最终取向 ,体现了符号与人的和谐关系 ,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符号文化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是一种生本教育。它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揭示符号研究课程本体和符号实践课程本体的机理 ,真正实现由前者向后者的回归 ,是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微观角度分析了社会转型下的农村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通过访谈及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建设和谐社会的的相关理论,从学生,家庭,社区,政府,媒介等相关领域,对农村学生的生命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自然受语文本身状况和语文知识状况的制约,受制于一定社会与学生个人成长的要求。汉语文本身的和合品性、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和合要求,语文课程克服自身的二元对立的问题,都需要体现或吸收传统和合思想的智慧,因此和合思想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当代教育重视人的发展,实现“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特征体现在以生为本、教师智慧、开放多元和创造性教学等方面,在建构上强调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学习氛围、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民谣作为地方乡土文化的载体,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智慧的结晶,颇具地方特色和诸多习俗风情。形式多样的民谣贴近幼儿的生活,又因运用方言朗读让幼儿有亲近感,幼儿园开发利用民谣能让幼儿全方位地接触本土文化,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深化幼儿热爱家乡等社会性情感教育,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也能使民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