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中等师范学校现行学科繁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影响了中师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建议,中等师范学校将各自然科学课合并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一科,按自然科学史的顺序讲授。其理由如下: 以四川省中师1985级课程设置为例,专业课、基础课、艺体课、文化知识课共16门,其中自然科学课约占总门类的三分之一,学时数约为总学时的五分之一。其内容又类似普通高中。如此安排,明显缺乏师范特点。如将自然科学五门课合并为一科,以自然科学史为线索进行讲授,  相似文献   

2.
一、职业教育必须跳出“学科本位”,不能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 所谓课程模式实际上是指课程观、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三要素的特定组合形式,即课程模式是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特定组合方式。其中,课程观是课程模式的“纲”。 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专业教学特别注重学科体系及其  相似文献   

3.
国家教委93年的课改计划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课程安排中,除学科类课程这一板块外,增加了活动类课程的板块,强调“课程包括学科类、活动类两部分”。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包括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新的课改计划实施不久,难免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将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混为一谈。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探讨,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4.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课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核心体现在选题、设计、讲解、表现及效果等五方面。 微课的“四微特点”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实际上包含了“学程”和“教程”两个方面。而“课”是指教学上的一个阶段,或课程中的一个具体的内容,可以简单理解为课程的组成单元。  相似文献   

5.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的政治学科因其理论体系的庞大以及内容的相对抽象性,很多学生对政治这门课程不能提起很大的兴趣,在平时上课时学生把政治课当作是一节自由安排课。对于自由安排课程,很多学生往往“不理睬”老师,在下面做一些其他课程的作业或者完全把政治课当作是一节“补眠课”。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与品德与社会课(下称“思品课”)是小学阶段开设的两门相互独立的课程,在教学管理中,由于没有条件安排专职的思品课教师,因此学校一般会安排语文教师兼任。在这样的师资结构背景下,再加上思品课程与语文课程在一些地方具有相似性,不少教师只看到两科的共性而没有注意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把握不住思品课的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7.
尚巾 《家教指南》2008,(6):38-39
“准新生特训课”适得其反! 《广州日报》报道,记者在佛山采访时发现,最近,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开始涉足幼小衔接领域,开设小学“准新生特训课”。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这类特训课依学科设置课程,开有数学、语文、英语等,教学内容以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本为主。在授课过程中,其作息安排类似小学课堂,“旨在营造小学氛围”。  相似文献   

8.
从纵向看,小学、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课,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相互配合、协调育人。从横向看,“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思政学科与历史学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大思政”视域下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开展政史融合教学,各个学段讲述的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应在求同存异中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学“元理论”,即文学学科理论,是一门以文学研究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反恩性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文学专业适当地开设文学“元理论”课程,可以优化文学课的课程结构,提高各门文学课的教学效率,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文学能力的发展。开设文学“元理论”课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模式:其一,在原有各门文学课课程之外,开设独立的文学“元理论”课程;其二,在原有每门文学课程中增补文学“元理论”的内容;其三,在作品选读课中增加反思性的内容,并进而与写作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主题式学科实践活动。以七年级“会说的的青铜器”一课为例,教师可着眼于教材文本、突破教材视角,将学科课程的“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与活动课程的“主体性、开放性、过程性”有机结合,构建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解读“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淮南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分析了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改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结论:《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教学指导思想为依据,着力解决场馆器材设施的缺乏、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转变、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合力形成不够、其它学科和课外体育活动产生冲突等问题。建议:加强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以学习研讨方式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合力的形成;课程安排时需要给学生预留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12.
对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高职课程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类:楼层式、平台式和模块式结构。1.楼层式结构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模式,称为“三层楼”或“四层楼”课程结构模式,统称为楼层式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是沿袭传统本专科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构建起来的。在教学中各高职院校根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时,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教育。2.平台式结构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3.
整合课,究竟是什么课?按课程学科分类,课可以分为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等,系典型的传统学科概念的分类使然。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有了活动课这一新的课型。所谓活动课是从教育发展培养人才的要求出发,适应学生新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而建立的跨传统学科知识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生学习课型,它是在多年探讨课外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可以纳入课程范围的一种学习课程。虽然说学科分类是典型的传统概念,但是它体现了人类数千年来对学科的理解和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并不是说因为它“传统”就“落后”了、“落伍”了,甚至不科学了;更不是说活动课可以代替传统的学科课程。因为学科课程及其分类教学,毕竟是至今为止  相似文献   

14.
和斗式班一样,复式班也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足开全课程。由于复式班大多存在于老少边远贫困地区,而且“一师一校”的情况占多数,因此,在复式班难免会出现重“主”课轻“副”课的现象。而自然课既要观察又要实验,耽工误时,因而许多复式班老师对这门课程不重视,有的照本宣科读一读,有的让学生作为课外读物来草草应付。我们在搞好复式班自然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一、根据复式班的特点,搞好学科搭配。(l)异科搭配。一个年级安排自然学科,另一个年级安排一些次要课或技能训练课,如数学的巩固练习、基础训练、单元自测,…  相似文献   

15.
龙江路小学的长短课有4种。主体是40分钟和30钟的普通课,少数是60分钟和15分钟的课。某一学的长课或是短课,主要是根据学科特征决定。如语、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表现出较好的感悟和理解,及练习运用,因此以40分钟的长课为主。而英语、音、美术、劳动、思品、社会等课程,内容较为轻松,形活泼,则以30分钟的课为主。超长课主要是计算机习,超短课则为思维训练、健康教育和一些综合实课。以一年级改革前后的课时为例。按原课程设置,家课程安排有920分钟,地方及校本课程安排120分。经过改革,国家课程安排调整为850分钟,地方及本课程时间增为190分钟…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教学”以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为依据,大胆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创设了“教材析读课”“语文知识课”“写作实践课”“学习指导课”“佳作赏析课”“创新学习课”“个性特长课”“社会实践课”等8种相辅相成、极具互动效应的全新课程模式。实验将原有的600余节语文课(以3年制初高中课时计算)压缩为300余课时(含“教材析读课”和“创新学习课”),用其余的课时开设了其他6种课程。课程的设置在形式上突出了“序列性”“全面性”“开放性”,在内容上突出了“智能性”“实践性”“创造性”,在课程教学方法上突出了…  相似文献   

1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在“大学科”背景下。以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组成与结构、性质、使用性能等四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含特色课程)、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工程实践环节为框架的课程体系;以“深化课程基础实验教学、加强综合实验能力训练、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构建了大材料学科共同的知识和技能平台实验室。即课程基本知识-专业综合-设计创新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以满足21世纪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中安排了许许多多的实验,不少课文可以选定为“实验型课”,如《水的蒸发和沸腾》等。根据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形式与程度,实验型课又可分为“演示实验型”、“学生实验型”、和“课外实验型”三种。和其它课型一样,实验型课也遵循着一些基本的教学原则,有它特定的教学模式和结构。原则之一就是实验型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一、课前学科氛围创建的意义学校教学安排中,为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疲劳,制定课程表时会将不同科目的课程进行交替安排,以此避免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同学科具有其各自的特性,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区别,使学生形成了不同的学科思维。教学过程中,学科交替学习意味着在课与课之间需要学生进行学科思维的转化。学科思维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调用出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究方法、解决问题途径等。  相似文献   

20.
1“微课”体系的内涵 所谓“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传播媒介,针对某一学科的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而制作的线上课程资源.而“微课”体系的构建过程,则是根据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研发和应用“微课”资源,将零散的“微课”资源梳理成系统性的教学资源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