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莹 《收藏》2016,(5):66-79
正红釉瓷器属于颜色釉范畴,是在基础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着色剂,经不同的温度和相应的烧成条件烧制而成的红色陶瓷品种。从红釉的呈色成分上看,可以分成三种,即铜红釉、铁红釉和金红釉。铁红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矾红釉、珊瑚红釉等;金红釉则是以金为着色剂,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胭脂红、胭脂水釉等;  相似文献   

2.
葛卫增 《收藏》2007,(4):66-67
古城正定踏雪斋藏有4件建国初期陆云山创作的新彩“报春图”瓷器。新彩是一种新的釉上彩绘艺术,它与传统的陶瓷釉上彩(古彩、粉彩)属于同类。新彩有两大优点:一是新彩颜色在700-800℃的低温烘烧前和烘烧后,颜料呈色基本一致,便于彩绘时即可看到烧成后的预期效果,有利于对面面效果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定窑是以烧制白釉器物为主的窑场,古代文献中关于定窑特殊产品的记载有“紫定”、“黑定”和所渭“定州红瓷器”。其实这些大体都是铁呈色的所渭黑釉系产品,只不过由于配方、烧成温度和烧成曲线的不同而呈色不同而已。至于绿釉的定窑瓷器,古代文献并无记载。表明在古代人的眼里,并不将绿釉器物视为定窑产品。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对古代窑址开展实地的考古  相似文献   

4.
王志军 《收藏》2007,(4):48-49
红绿彩瓷器是指在已烧成的瓷器釉上以红、绿诸种低温色釉绘成装饰图案的瓷器,后来它衍生出在白釉以外的其他釉色上饰以各种纹饰的彩瓷。  相似文献   

5.
吴艺娟  杨美双 《收藏》2012,(6):62-65
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窑中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钻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钻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相似文献   

6.
正黄釉瓷是指在基础釉料中加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后,釉面呈现黄色的瓷器。黄釉瓷是古代颜色釉瓷器中极其重要的品种。《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醇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尤其是明清时期,黄釉瓷器还成为了皇家祭祀与宫廷礼仪用瓷之一。从烧造技术与烧成温度而言,古代黄釉一般分为高温黄釉瓷与低温黄釉陶两大类。本文梳理的主要是古代各大窑场曾经烧造过的黄釉瓷名品。它们孕育千年,既是民族风格的折射,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生动再现了古代黄釉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杨俊艳 《收藏》2021,(2):54-59
釉里三彩,又称釉下三彩,创烧于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其采用钴、铜、铁三种矿物原料作呈色剂,在生坯表面上分别绘画不同的图案,然后罩盖一层透明釉,再入窑中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因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为蓝、红、青三种颜色,故而得名。但因烧造技术难度较大,加之审美风尚的流转变化,故仅盛行于康熙一朝,雍正、乾隆等朝虽有烧造,但鲜有精品问世。  相似文献   

8.
李训刚 《收藏界》2013,(2):46-46
宋吉州窑彩绘工艺分釉上彩绘与釉下彩绘两种,以釉下彩绘为多见。釉上彩是在已烧成的白釉或涩胎瓷器上,用色料绘饰各种纹饰,再于700℃-900℃左右的低温窑炉中二次烧造而成。其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丰富且艺术性较强。因彩绘施于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  相似文献   

9.
王兴  王时磊 《收藏》2015,(5):84-90
绿釉是宋金时期比较流行的瓷器装饰工艺,含有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便呈现绿色。釉色可分为深绿、浅绿和翠绿。深绿色釉器是瓷胎不施化妆土,直接在瓷胎上施绿釉烧制而成;浅绿色釉器是在瓷胎上施白化妆土,罩绿釉后,入窑低温烧成;翠绿色釉瓷器是将高温烧成的白瓷器加施一层绿釉。再入窑二次烧造。  相似文献   

10.
原雪辉  张杨 《收藏》2009,(7):38-39
红绿彩是对盛行于宋金时期的釉上多色彩绘陶瓷的俗称。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白瓷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用笔蘸红、绿、黄等彩料在釉上描绘出图案花纹,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二次焙烧而成,使白釉上显现鲜艳的红绿彩,因此也常被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  相似文献   

11.
张桂元 《收藏》2007,(9):70-71
雍正帝在位13年,上承康熙,下启乾隆,经济发达,社会安定。雍正朝(1723~1735年)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成就却达到了清代官窑的历史高峰,品种之多,制作工艺之精,都是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在仿古方面,不仅仿宋代五大名窑和龙泉、影青等釉色,也仿明代宣德等朝的各类瓷器。雍正朝的颜色釉瓷以仿官、哥、汝、钧者为最著,唐英《陶成纪事》中记载雍正制瓷“仿铁骨大观釉”(官),“仿铜骨鱼子纹汝釉”,“仿铁骨哥釉”。  相似文献   

12.
张潘豪 《收藏界》2011,(8):58-59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度左右的温度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钴料在釉下呈现出蓝色,习惯上被称为"青花"。  相似文献   

13.
正单色釉瓷,是指在无色透明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控制其烧成气氛和温度,使之呈现不同的颜色。北京艺术博物馆珍藏的乾隆官窑单色釉瓷,品类多样,工艺精巧,内涵丰富,生动再现了乾隆盛世单色釉瓷的风采,同时为研究当时御窑厂烧造工艺、宫廷生活及艺术品位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杨世忠 《收藏界》2010,(5):76-77
青花釉里红,顾名思义就是集釉下青花与釉里红于一炉,一次烧成、两种呈色的特殊瓷器品种。据有关资料记载,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明初始见成熟。宣德以后,趋于衰落并逐步淡出。清康熙重新恢复,雍正、乾隆两朝达到巅峰。釉里红烧造工艺与青花瓷大致类同,呈色剂分别为铜和钴,即在素胎上绘制纹饰,然后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二者虽同属高温釉下品种,  相似文献   

15.
西安地区发现的红绿彩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冬华 《收藏界》2011,(10):56-57
红绿彩器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红、绿、黄彩等彩绘并以黑彩勾绘,再入窑低温烧制,即釉上彩绘。红绿彩曾被称为“宋加彩”.因是以红彩为主的彩绘,日本也称之为“赤绘”。西安地区于1982年在钟楼附近基建工程中发现三件红绿彩瓷器,均为玩具类的童子,分别为:白釉红绿彩瓷童子俑(图1)  相似文献   

16.
正炉钧釉,又称炉均釉,是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在仿烧钧釉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低温窑变花釉新品种。其烧造工艺与装饰艺术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清末及民国时期发展,不断承古开新,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下面即以博物馆藏品为例,详细解析如下。雍正时期雍正时期是炉钧釉瓷发展的初创阶段。其烧造工艺较为复杂,需要两次烧成:先是在高温窑炉中第一次烧成素坯,然后挂釉,再入800℃低温彩炉中进行第二次焙烧。釉中含有粉剂,釉厚而不透明,呈现深浅不一的窑变红与窑变蓝等色。清(佚名)《南窑笔记》载:"炉均(钧)一  相似文献   

17.
吴艺娟  陈国珠  杨美双 《收藏》2012,(11):62-65
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窑中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钴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高学训 《收藏》2006,(7):49-49
康熙朝青花瓷达到了前所示有的高度,而同时期的素三彩变是名重一时的低温彩釉品种之一。因以黄、绿、紫、白等彩料为主,不用红彩,故称。其工艺是在瓷坯上先按预定的图案进行刻划,待坯体干燥后以高温烧成无釉的素瓷,再将作地色的釉浇在涩胎上,待其千燥后,刮下花纹图案中应施其他色彩部分的地釉,然后填上所需的色彩,再一次低温烧成。最早的素三彩见于明代成化年间,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它的色彩除了黄、绿、紫外,还增加了当时特有的蓝彩,创造了丰富多样、质朴洁雅的不同品种。  相似文献   

19.
朱裕平 《收藏》2006,(12):70-74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的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相似文献   

20.
曹淦源 《收藏界》2010,(4):58-62
一、引言 元代景德镇瓷苑培育出釉里红和青花两株奇葩。釉里红是用铜氧化物为着色剂,在器物坯胎上彩绘纹样,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