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字历史悠久,汉字研究和汉字教学也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举世无双的汉字学(中国文字学),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又大量学习和吸收了许多国外的语言文字学理论,特别是1892年卢戆章《中国切音新字厦腔·一目了然初阶》揭开的近现代汉字改革运动,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汉字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可是,历时近一个世纪、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牵涉面极为广泛的汉字改革运动于1985年底审慎而又英明地降下“拼音化”的大旗,不管人们对汉字及汉字改革运动是“忆了千千万”还是“恨了千千万”,汉字研究、教学以及汉字改革时历史和现状都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刻的理论反思。其中,“汉字落后论”作为汉字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柱,作为汉字研究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影响巨大,几成不刊之论,可实际上却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2.
四月二十九日上午,美国中国语文协会会长、旧金山大学教授、汉字现代化研究会付会长袁晓园先生应邀在我院作了题为“汉字现代化和汉字改革”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末卢戆章推行“切音字”开始,汉字改革至今已持续百年之久。本文对汉字改革历程中的四个理论问题──语言与文字改革的关系,汉字的社会基础,汉字的文字性质与表达功能,汉字价值定位中的西方优越论──展开论述,指出:由于其间对汉字的基本看法存在偏差,故给汉字的稳定和使用带来一定的混乱。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在一九四○年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早曾指示我们:“文字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改革”。近年来,更进一步指出了中国文字的改革,“要走世界各国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就给汉字改革规定了明确的方向,就是要把汉字有步骤地改变为拼音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之一,在历史上曾有过伟大的功绩,为我们保留了最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仍然是我们社会交际,纪录语言不可缺少的工具。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原因是汉字以“象形”为基础,一个字一个形体,本身存在着难认、难读、难写的缺点,无论是成人扫盲,或是儿童识字,在学习上都存在着很大困难,不改革是不能适应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要求的。但是已经使用了几千年的汉字,要在极短时期内一下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5,(85):31-32
本文以日本颁布的新常用汉字表为切入点,对汉字在日本的推广传播、汉字在日语中的地位作用及汉语词汇存在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日本汉字改革的动向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汉字改革与中日汉字文化交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汉字的规范统一,要以世界人民使用是否方便为出发点。中文电脑需要两套软件系统:一套是输入汉字,可输出繁体汉字和简体汉字,也可输出汉语拼音;一套是输入汉语拼音,可输出汉语拼音,也可输出繁体汉字和简体汉字。这两种汉字输入系统也可在软件设计上统一起来。“汉字输入式”以“八种笔划法”更切合汉字结构的实际。在汉字规范统一的前提下,汉字的推广普及应以电脑的应用研究为第一位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记录工具,它必须尽可能完善地记录语言。如果文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不能完善地记录语言,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就得进行改革。汉字改革运动正是在汉族人民感到记录汉语的工具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兴起的。这种运动不是指汉字发展过程中自身结构形体的演变,而是指自觉的改革汉字的呼声与有意识的改革汉字的行动。因而它是  相似文献   

8.
漫话对联     
对联,也称“对子”。它是我国人民创造的在内容上相互配合、呼应,形式上彼此对称、排比的两句话的一种文体;也是适应于汉字特点——“方体单音”,每个字所占空格相同——的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应用文。它通过简便的形式,把诗歌、书法、图案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每逢节日喜庆,家家户户贴上  相似文献   

9.
《北京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刊登了刘庆锷同志《汉字的特点与汉字改革》一文,此文提出了“意音化是汉字的发展规律”,“意音文字比表音文字表现力要强得多”等论点,本文仅就这两个论点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与庆锷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0.
说从“冃”的“冒”、“帽”、“冕”及有关的“胄”、“最”等字,辨析“冃”、“曰”之别,提出现代汉字中应以“曰”代“冃”的主张,理由较为充实,可供汉字改革及整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汉字法律具有层次性、等级性和多形态性。早期形态的汉字法律主要表现为一种"客观式"的社会习俗认同,其性质主要体现为"社会性"和"工具性"。这给当代汉字改革和规划以启示:汉字的"实用性"先于"艺术性",汉字改革须尊重习惯和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一、为什么要制定和推行汉語拼音方案? 制定和推行汉語拼音方案是当前文字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文字改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便利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逐步统一汉字(?)音和统一汉民族语言,使我們的语言和文字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掌握,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設服务,而不是废除汉字。至于汉字是否需要和是否适宜进行根本改革的问题,就是把汉字改革成为拼音文字的問題,是另一种性質的问組,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的范围,不应該与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13.
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实现了历史上所没有过的高度的统一,并且正在掀起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因此在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汉民族中间,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文字改革和语言规范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迫切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从十月十五日起举行了九天的会议,从十月二十五日起,中国科学院又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这两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文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工作的开端。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最重要的语言之一,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是历史最长久、影响最深广的文字之一。谁都承认,汉字在我国人民的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过伟大的贡献。几千年来,我国古代丰富的文献典籍、依靠汉字保存下来。今后,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时期中,汉字仍然将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更广泛地使用。就在长远的将来,汉字也将继续存在并  相似文献   

14.
汉字改革运动曾经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汉字改革则是汉字学的分支。近百年的实践证明:拼音文字的改革探索是失败的,改革条件不成熟,拼音文字本身具有缺陷,而汉字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汉字拼音化的提法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尚值得商榷。汉字改革应当缓行。应该是改进而不是改革,以维持现状,顺应时代的变化。顺应交际的需要,顺应文字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走的是一条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以表意为特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把汉字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汉字改革要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必须有持正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6.
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过程中,是恢复繁体字还是坚持简化字的争论再次热化,对汉字简化的怀疑论也再次提出.汉字简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几代爱国者和民主的追求者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是语言文字现代化、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汉字改革、汉字规范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说明在信息时代,对汉字规范不但应有正确的认识,还应有责任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前期的国语运动中,鲁迅以一种对未来负责的积极态度,也加入到了汉字命运的讨论中。他认为字作为交际工具原是大众所创造,但后来却逐渐为士大夫所收揽独占,成为与大众无缘的东西。汉字已经成为民族发展甚至生存的桎梏,改革汉字,刻不容缓。汉字改革应该走拉丁化的道路。他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汉字改革观点的潮流。  相似文献   

18.
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汉语文改革鸣其先声的。纵观近一个世纪的语文风云,海内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汉字改革了。如果说汉字拼音化因其理论、实践乃至文化心理上无法摆脱的困惑与阻遏而难以实行,那么汉字简化却是认认真真地做了起来。然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 文字改革——我们这里说的是汉字改革——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一个牵涉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复杂的问题。全国语言科学家们,文字工作者们和一切文化教育工作者们,要紧密团结起来,兢兢业业,积极工作,长期努力,才能使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得到根本的顺利的解决。我们这次会议的任务还不是从根本上改革汉字,而是在汉字改革的正确方针之下,首先解决两个迫切的具体问题,这就是简化汉字和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我想,大家都会同意,汉字在我国人民的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过伟大的贡献,它对于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着深广的影响。汉族从有历史的时期起,就用  相似文献   

20.
当知识分子与农民都对汉字表现出不满时,改革汉字也就势在必行。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汉字改革被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