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财产是家庭存在并维系的物质基础。子女均分家庭财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本文拟从析产习俗的产生、发展情况分析这种习俗产生的根源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饮食中社会性别意识明显,这种意识的形成受传统性别观念、劳动分工及宗教的影响。从饮食制作、女性角色及饮食中的性别观等方面,分析饮食习俗中的女性意识,提出改变蒙古族饮食习俗中性别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通过对日常礼仪、生活、游艺及生产等多方面女性习俗的描写和刻画,真实地展现了明代女性的社会处境和生活境况。这种对女性习俗的关注源于汤显祖对民间文化的深刻体蕴和对时代风尚的敏锐把握。  相似文献   

4.
古代彝族社会中曾广泛存在着一种奴隶主阶级抽取自己阿加子女作为陪嫁丫头的婚姻习俗,它与汉民族婚姻习俗中以人作为陪嫁品的婚姻陪房现象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诸多的不同。本文拟就彝族婚俗中的这种陪房现象略作探讨并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访妻婚这种起源于日本母系氏族下的“一夫多妻”制婚姻习俗在日本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然而,正是这种源于以女性为主体地位的古老婚俗,随着日本社会父权制特征的日益明显,逐步为统治者所利用,并最终转变成以男性为主体,女性为客体的婚姻形态。本文正是通过对紫式部《源氏物语》的研究,论证了男权社会下访妻婚习俗的这一质变。  相似文献   

6.
丧葬习俗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民族文化系统和民族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畲族丧葬习俗在历史上发生过从悬棺葬、火葬到拾骨葬的演变,变迁之中有传承,这种演变与民族迁徙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唐宋刺青习俗是古代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目前对这种文化现象尚缺乏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系统考察。从唐宋变革角度入手,剖析刺青习俗产生的原因、变迁以及刺青者的心理动机,可以认为刺青是由转型期前的政治化社会还原成世俗化社会,由过去的"政治人"还原成"社会人"、"世俗人"的体现,是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俐侎人对待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期待从孩子未出生就开始了,他们将这种期待融入当地的育儿习俗中.俐侎人对待男女两性儿童在求子习俗、生育和养育三个环节上有具体差异,其育儿习俗中的孕育、生育、养育过程中处处折射出当地人“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要转变俐侎人的社会性别观念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男性应该抛开性别偏见,而女性应该提高自身的觉醒意识,转变传统的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民间习俗为区域的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桂林平山大村走"老同"习俗与少数民族地区其他习俗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社会功能。以桂林平山大村走"老同"习俗为个案,尝试探讨其在村落组织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降童是民间信仰中的法技之一,在传统社会中的一些道教派别及巫教中均很常见,有学者认为这种习俗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失。本文利用鲜活的田野调查资料,叙述了乡民对一个女童子的信仰及其道士在坛堂举行的一场童子醮过程,藉此说明降童习俗在广大乡间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医学进步、科技发达与民众教育的普及而消失,相反在一些客家乡村仍然十分盛行。  相似文献   

11.
湘西苗族把人类生命的终结分为"死好"和"死丑"两类。湘西苗族这种死亡观念是在其特定的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体现了苗族追求生命的完美终结,与过去苗族阶级分化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这种习俗对于苗族社会里的养老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离婚》围绕江南水乡平息纠纷的习俗“和谈”进行叙事,反映了192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谈”是乡土社会固有道德秩序“公正”的表征,其潜在规则却是“弱肉强食”,这种道德秩序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3.
生理性别是先天的,而社会性别是后天获得的。彝族俐侎人育儿习俗折射出社会群体的社会性别观念,对儿童建构社会性别有重要影响。文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观察俐侎人在育儿习俗中对待男女两性儿童的具体差异,探讨分析彝族俐侎人育儿习俗对儿童社会性别构建的功能,提出如何因势利导,合理发挥育儿习俗的作用以推进两性平等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伊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薄葬习俗述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考古材料,对伊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诸发展阶段的成人墓葬进行综合考察,表明该地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成人墓内基本没有随葬器具,流行一种与周邻地区埋葬情况不同的薄葬习俗。伊洛地区这一薄葬习俗流行了3000年,此当是该地域先民们的崇尚节俭观念的表现,而这种观念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德江县是以土家族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聚集区,每年元宵节,德江县城均有舞龙灯、炸龙灯的传统习俗,是当地群众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习俗已延续了数百年。本文根据调查的材料,对德江正月的“灯会”与“炸龙”习俗以述论方式进行了疏理,发现这种习俗有利于社会和民族的和谐,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传统文化重要的原创因子,如果引导得当也将为民族旅游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把苗族学生的伦理生活习俗与思品课教材内容的要求加以对照解析,有的能够找到共同点,有的却是“牛马不相及”。这样我就萌发了在思品教学中结合民族习俗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实践,这种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民族地区效果很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时代效益。一、运用民族习俗结合实际丰富思品课的教学内容民族习俗,指民族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时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养成、形成的并能够代代相传的行为、风尚、礼节、习惯。既然民族习俗是长期形成,能代代相传,我们就可以大胆断言:大多数的习俗是符合国情的,与社会伦理道…  相似文献   

17.
性别歧视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英汉语言文化中的性别歧视表现也有相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制度与习俗等方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消除"男女不平等”这一社会"内疾”.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丧葬习俗由来已久。丧葬习俗受一定的丧葬观念的影响。不同的丧葬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丧葬的形式和礼仪。不同的丧葬习俗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就有许多值得我们肯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花腰傣人的葬礼及其灵魂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对花腰傣人的丧葬习俗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他们还完整保留着原始的灵魂观,而且这种灵魂观对花腰傣人的观念形态以及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法律社会是法律学力图构建的应然美好的正义之邦。社会学的法律指的是调控社会秩序的实然规则。习俗社会是由实然的法律规则来主导运行的。习俗社会生长出习俗、惯例进而演化为习惯法。习俗与理想的法律之间有距离,也有相承之处。对于学校管理的变革,我们必然要追问其合理性、合法性与合习俗性与否。总之,学校管理应当在法律的理想框架下,寻找习俗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