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改是小学高年级同学时常遇到而又深感头痛的问题。同学们在互改过程中,往往由于方法不当,而出现漏改标点、反问词,或改变了句子的原意的错误。那么,如何进行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改呢?  相似文献   

2.
苏魁元 《成才之路》2014,(24):57-57
在小学阶段,有这样一种语法知识——"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的学生由于不得法,改得乱七八糟。文章先对各种问句进行再认识,然后从反问句的类型(肯定形式的反问句、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把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把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方法提炼三方面进行举例分析,以让学生循序渐进,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3.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教法沈水根︵新干县洋峰子弟学校︶第一种方法:提问回答问题的方法。就是把反问句的内容当作一个问题,先提出来,再回答这个问题,问答的答案就是这个反问句的陈述句。如:“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据这个反问句就可以提出问题:“这是不是伟大的奇...  相似文献   

4.
对反问句和陈述句施以一定的"招数",就可以让它们相互转换,方法很简单,让我来教你三招吧。例一:陈述句: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反问句: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反问句比陈述句多了一个"不"、"难道"、"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转换的具体"招数"。第一招:"找"。即找否定词。否定词有"不"、"无"、"没有"等。如果陈述句里有否定词,改成反问句时要去掉;如果没有否定词,改成反问句时要加上。这个"不"、"无"、"没"等加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5.
“呢”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语气助词“呢”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确认兼铺张的语气、或表示状况的持续;用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停顿;用在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问句等非是非问句里,则表示疑问语气。本文将对非是非问句里的“呢”作一些细致的探讨,试图证明:一、用于含疑问词的特指间句和用于选择问句,“呢”不表示疑问语气,而表示一种缓和地深究的语气。二、“呢”用于反问句末尾,与陈述句末尾表示确认兼铺张语气  相似文献   

6.
小学四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差,反问句与陈述句之间句式转换是个难题。一篇课文,反复读了几遍,根据课文意思,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正确说出反问句真正表达的意思,但如果单独拿出一个反问句,所有的学生都张口结舌,答不出来。怎样使学生掌握反问句与陈述句之间句式的互换呢?  相似文献   

7.
"你说"作话语标记时,可以分别出现在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设问句等句类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你说"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反问句、感叹句和带假设复句的陈述句的议论语境中,"你说"具有交互主观性功能;在不带假设复句的陈述句的叙述语境中,"你说"具有连贯功能;在准假设复句和设问句中,"你说"兼有交互主观性和连贯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学术界对反问句的语义讨论得较多,对反问句的韵律特征分析得较少,而反问句的语速就笔者所及,尚没有专题研究。语速的快慢也是反问句与询问句和陈述句在韵律上的一个区别特征。询问句和陈述句一般都采用正常语速,也就是中等语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句子形式的变换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多样化。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地掌握这种技巧,你曾经为它伤过脑筋吗?其实,句式变换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你就可以“所向无敌”了!一、陈述句改为反问句:魔法口诀:1.陈述句中出现的“不”、“没”等表示否定的词一般都要去掉;陈述句中没有出现“不”、“没”等词时,要在句子中间加上。2.加上“难道……吗”或“怎么……呢”等词语。3.把句号或感叹号改为问号。4.“一定”、“应该”、“就”、“都”等个别词语可以去掉,这样会让句子更顺口。训练…  相似文献   

10.
听一位老师上小语第九册《晏子使楚》一文.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时.问:“谁能找出这节中的反问句?”一个学生回答:“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老师又问;“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一位学生回答:“齐国有人.”老师满意地说:“对了!”“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中的“人”是特指,人才、能人”.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楚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怎  相似文献   

11.
李小会 《教书育人》2014,(10):63-63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说得不假,但这里的“改”不只是老师改,应该包括学生自改和互改。新课标中提出写作应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习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由此可见,改革批改方法、着重培养学生互批互改习作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学生互改作文是作文评改的一种途径,这种评改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作文评改的时效性,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作文水平提升。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作文互改”的作用呢?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笔者认为“五读”在作文互改中最起效。一、读明大意学生作文首先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评改作文首先解决的就是应该是“写了什么”的问题。在学生互改作文的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改作文有很多地方是不应该删掉的,有很多地方也并不是多余,有些地方删改后竟与下文矛盾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互改时,看到作文拿笔就改,根本没有…  相似文献   

13.
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相转换,是小学语文学科学习的一个重点、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反问句和陈述句互相转换的规律,让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句式之间的转换呢?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分步骤的环节、基本方法及技巧,以此指导学生在进行句式转换时不再盲目,能做到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提高正确率,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能在简单、清晰的步骤引领下,在语言的情境中懂得句式转换的意义,明白语言、标点符号的魅力,快速掌握句子间转换的规律,从而提高句式转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N1不XN2X"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本文在定量考察,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结构在陈述句和反问句中所表示的意义进行梳理,并且考察该结构所表示的各意义之间的主观表现。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对于带点的这个句子是不是反问句,在一部分同学中曾发生过争论:有的认为是反问句;有的认为不是反问句,因为它的末尾用的是“!”。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中共见“无宁”用例4处,杜预皆注“无宁,宁也。”学者多从服虔、杜预、孔颖达、杨伯峻等之说,以“无”为语助词,无义,训“无宁”为“宁愿”“、宁可”等。文章以“无宁”为语气副词,“无宁、毋宁、不宁”、“不亦、无亦”“、无乃、毋乃”等互为变体,多表“难道不”“、岂不”等反问义;“无乃”、“毋乃”则语气减弱,可译为“恐怕”等。以句法层面上“有语气词(如‘乎’等)同现的反问句”“、没有语气词标记的反问句”与“陈述句”为纲展开论述,并以这三种不同的句式实现方式与“宁”“、亦”“、乃”等词缀的变化为两条线索构建起“无宁”诸词在语气表达上由反问趋向测度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说:“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基本功。注意问号。(1)选择问句之间不用问号。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应用逗号。如:“你是同意呢?还是不同意呢?”这个句子是选择问,前一问号应改成逗号。(2)含有疑问词的陈述句不能用问号,问号用于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如“:你说得太快,听不清说些什么?”句中虽有疑问词“什么”,但仍是一个陈述句,句末应改成句号。注意顿号。顿号只用…  相似文献   

18.
反意疑问句是附加在陈述句后的简短问句,又称附加问句,用以提出征询对于在前面那个陈述句所说的事情的肯定或否定的意见;或者仅仅希望陈述句所说的内容得到证实。针对学生在运用中容易出错的现象,下面就这类情况作个归纳。一、当陈述句中有no,seldom,none,never,hardly,few,little,nowhere,nothing等含否定意义的词时,问句部分就用肯定形式。例如:Hedidnothingyesterdaybutread,didhe?Therewerefewpeoplelivinghere,werethere?二、陈述句中出现must时,有四种情况。1.mustbe作“想必”讲,对现在或将来的情况表示推测时,问句用“aren’t(isn…  相似文献   

19.
仁寿话的语气词“哆”和“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仁寿话中的语气词“哆”和“喔”十分特殊,普通话中没有与之相应的形式。“哆”用于祈使句,表示“先做完某事再做某事”;“喔”可用于祈使句和陈述句,用于陈述句时,表示“提醒劝告受话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凡“S哆”句和“S喔”的陈述句都必定具有需要凭借语境才能确定的语用意义。语气词“哆”和“喔”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用标志。  相似文献   

20.
表疑反问句     
无论语法书还是修辞书,对反问句都是这么说的:反问是为激发本意的无疑而问,“常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表达的是“胸中早有定见”,它只是“为了加强语势,增强感情,故意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表达的意思相当于陈述句。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