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如夏花     
杨培升 《师道》2005,(12):59-59
朴树的专辑——《生如夏花》的名称,来自于泰戈尔的《飞鸟集》:“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如夏花,取意于此。  相似文献   

2.
诗文名句、名人名言和歌词谚语具有精练深刻、脸炙人口的特点。在中考作文中如能恰当引用或化用(仿拟),那定能使文章意蕴丰富,闪出亮色,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2001年中考满分作文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一、画龙点睛,言简意赅。“点睛”时引名句作“一篇之警策”,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新意迭出。安徽省要求以“最需要”为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3.
<正>序:选该议题浅说因为有感于中华文化之悠久绵长,譬如读诸子百家这些经典就恰似一种享受:若饮甘泉。故,选“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议题,它会让人想到华夏之美—“生如夏花之绚烂”。总议题:生如夏花,美丽华夏—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4.
“文采派”作家王实甫的戏剧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在《西厢记》中直引化用前人的诗句使其剧本语言典雅,文学味浓,无怪乎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涛声依旧》的歌词援引张继的《枫桥夜泊》而一夜间唱遍大江南北。还有很多直引化用古诗文的歌曲历久弥新。可见,化用比直接引用效力更大。如果我们在行文时化用诗文,既能充实内容,又可增添文采。那么,怎样化用才能点靓语言呢?下面探讨几种化用诗文的方法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5.
妙用古诗文可以使我们的文笔传神凝练,充满诗情画意,展示文化底蕴,倍增文化含量。纵观历年中考满分佳作,已有不少小作者巧妙地引用化用诗文名句使文章出彩,为文章增色。  相似文献   

6.
灿若星河的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如巧妙的应用于作文中,定使文章拥有传统文化的艺术芬芳,那么,怎样凭借诗词名句,构建作文佳作呢?1.名句为题,画龙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因此,如若给文章拟一双活而腾飞的“龙眼”就可成为作文的一大亮点。巧妙地采撷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文章标题,不仅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而且起到耀人眼目、画龙点睛之功效。名句为题可直接引用,如全国…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生》2011,(Z4):78
本主题的名字"繁花与静叶",化用了文豪泰戈尔千古流芳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移用到书籍,就失去了生与死的本意,只有热闹和安然的意味。书,又犹如世间万物,打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天起,就有了生命,只不过,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安安静  相似文献   

8.
<正>李言同学的习作围绕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采用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常常想:什么是生如夏花之绚烂?那天,我坐在妈妈的电动车上,忽然被一阵动听的歌声吸引住了。我循声转头望去,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在熙(xī)熙攘攘的街上,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跪在一辆小拉车上,他的双脚没了,车上放着一个音箱连接着话筒,旁边还有一个小桶,里面放  相似文献   

9.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所谓“取古人之陈言”,“点铁成金”,说的就是诗词创作中的一种有趣现象,即“化用”。作者信手拈来前人的诗文名句,或径直采撷,或翻新改造,铸进自己的诗作中,与自己所描绘的意境浑然一体,妙合天成。化用的方法,单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学生》2014,(3):18-20
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进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相似文献   

11.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尤为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  相似文献   

12.
一、引用化用法引用或者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等作为文章的题目,这种方法可使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产生独特的魅力。如:"亲情"话题——"世上只有爸爸好";"诚  相似文献   

13.
报刊标题中的文言现象大致有四种类型:引用、仿用、散用、化用。文言在报刊标题中是备受青睐的。其原因是:1.简洁传神,富于弹性;2.委婉含蓄,正式庄重;3.幽默风趣,轻松活泼;4.以“旧”求“新”,颇有创意。如果在报刊标题中滥用、误用文言,也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掌握文言的基础上运用和创新文言,另一方面也要尊重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14.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更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取材于西湖由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7,(2)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司马迁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印度)泰戈尔1960到1962年,是我国的三年“困难时期”,人民口粮的供应定量减到最低限度,吃不饱是“家常便饭”。而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的“中南海”,和人民是完全一样的,有的人甚至吃过乌鸦。  相似文献   

16.
1、标题:追求一见钟情的效果自拟标题,往往有三种情况:如话题为“向往”,一是直接型,套用话题,为《谈向往》;一是观点型,化用话题,为《向往是一种心态》;一是文学型,为《需要一盏灯》,最后一种往往能够吸引读者,有如下几种方法:①巧用流行语。成语俗语蜕变后可作标题。如《推己及人,拷问心灵》。流行歌曲的歌词可作标题。如《答案,你大胆地丰富起来》、《都是不诚信惹的祸》。电影、电视剧名可作标题。如《与丰富多彩共舞》(化用《与狼共舞》影片名),《离开诚信的日子》(化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名)。时尚广告词可作标题。如《关爱心灵,…  相似文献   

17.
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练和生动。在考场作文中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借用名句主要有两种情况: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一、局部借用。位置主要是在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文末。如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做歌名,如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和《巴山夜雨》),歌名便是从古人处借来,“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和“坐在路口对…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电脑》2008,(6):49-54
一、人生价值 1,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泰戈尔说:人应“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生是一本书.一本写给自己.也写给别人看的书。人生又是一次旅行.当有追求。  相似文献   

19.
"文采派"作家王实甫的戏剧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在《西厢记》中直引化用前人的诗句使其剧本语言典雅,文学味浓,无怪乎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涛声依旧》的歌词援引张继的《枫桥夜泊》而一夜间唱遍大江南北。还有很多直引化用古诗文的歌曲历久弥新。可见,化用比直接引用效力更大。如果我们在行文时化用诗文,既能充实内容,又可增添文采。那么,怎样化用才能点靓语言呢?下面探讨几种化用诗文的方法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20.
《今日中学生》2014,(7):18-20
正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事实依据,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一方面也可以使文字简约,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当然,用典本身也可以使文章用语显得典雅、生动,语言更加书面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