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推测引读,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去推导尚未接触的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以做好课文的预习。现在,不少学生预习无目的,敷衍了事,甚至流于形式。推测引读,便于学生克服盲目性,使预习有目的,阅读有路子,读书有兴趣。贺敬之的《回延安》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阅读课文。以往的预习一般是:扫除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概。这样做,学生只有知识上的某些积累,并没有能力上的提高。运用推测引读进行预习则迥然不同。这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的——首先,通过剖析标题,推测课文内容。我在简介作者后,即引导学生从“延安”二字上展开联想。学  相似文献   

2.
×××同学问:《回延安》是以什么为线索,又是怎样把众多的内容组织起来的? 答:这首诗包括了诗人刚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喜悦和亲切的感情,对延安生活的回忆,与亲人阔别十年欢聚的热烈场面,对延安建设成就的喜悦和赞美,还展望了延安的锦绣前程。这许多内容,无论从哪一方面,诗人都有说不完的感受,抒不完的情怀。可是,这位抒情高手找到了“回延安”这条线索,全诗围绕一个“回”字,然后以它为纲,组织材料,做到了“花开千枝,一本系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回延安》的意象解读为论述要点,从“我”的见闻感受开始,突出回的过程、颜色描述以及对延安的情感等,阐述隐藏其中的时代烙印、情感意义以及价值内涵。剖析《回延安》的意象,引领学生在深层解读中掌握诗歌的精髓要义,为学生准确深谙诗歌主旨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0课《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第23回,略有删改。课文写的是广为流传的“武松打虎”的故事。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人物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与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紧扣“丑”字设疑点拨──《丑小鸭》教学谈大理市下关四小贾焱《丑小鸭》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记叙了一只丑小鸭生下来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家出走,最后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要扣住一个“丑”字,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一...  相似文献   

7.
春之灵     
今天学《笋芽儿》。读了课文后,我谈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为孩子作个示范:“我特别喜欢‘钻’字。从这个字我可以想象到笋芽儿破土而出的样子,还能体会到笋芽儿急切想看看美丽世界的心情。你们能不能像课文一样,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赋予动作、表情?”  相似文献   

8.
围绕数字学习课文———《飞夺泸定桥》教学浅析□兰州市南河小学李蓉《飞夺泸定桥》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紧紧围绕课题中的“飞”、“夺”二字展开叙述,这其间出现的有关数字达十三个之多。在教学中我试着用划一划(划出课文中的数字)、算一算(...  相似文献   

9.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选自《红楼梦》第四回,这一回“在《红楼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书的各种矛盾与故事情节都与这一回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特别是揭露四大家族权势与豪富的‘护官符’,不仅是本文的核心,也是全书的总纲。”该文被选入初中语文第六册。在反复教学的基础上,我深深体会到,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所要告诉学生的,无非是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封建官吏的无耻,只要把贾雨村这一形象分析透彻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我给贾雨村的结论是:人世负义汉,官场变色龙。贾雨村负义,课文和课文后面的资料为我们揭示了三重非同…  相似文献   

10.
《回延安》作为中学教材里不常见的陕北民歌,自有其经典价值。赏析《回延安》,重在品味三大艺术特色,即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场景等描写而进行的间接抒情,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与地方特色的巧妙结合。这三大艺术特色,是《回延安》的教学重点,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九义教材《少年闰土》一文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下来的。课文写景优美.场面生动,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我认为文中“项带银圈”中“带”字的用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贺敬之同志的《回延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诗,它成功地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调式(以上下句为体的分节方式),叙写了诗人想延安、爱延安的无比深挚的革命情怀。诗作常常在那清丽的旋律中,倾泻出强烈  相似文献   

13.
陕西延安的刘欣同学来信问: 在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有一篇课文是《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文注释说这篇课文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请问“祥子”为什么叫“骆驼祥子”呢, (请参与本期“这个问题我来答”栏目的读者朋友将答案在2月底前寄往编辑部的舒展同志收,同时也请刘欣同学关注本刊第四期的“这个问题我来答”。) 这个问题我来答 在本刊去年第12期“这个问题谁来答”栏目里,江苏赣榆的梁佳同学来信提到这样一个问题: 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下注释里,有一段对“白皮书”的注释,其中有…  相似文献   

14.
一、从课题切入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从课题切入。如《飞夺沪定桥》这篇课文,“飞夺”二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教学时就可以从解题入手,围绕“飞夺”这样设计教学思路:①沪定桥在哪儿?②为什么要“飞夺”?③怎样“飞夺”?④“飞夺”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再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也可紧扣文眼“壮”字这样设计:①课题为什么用  相似文献   

15.
错出的美丽     
赵龙 《江西教育》2007,(6):45-45
教完《长江之歌》,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默写课文时把“赞美长江”的“赞”字写错了。“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两个“先”.这一眼就能看出来。可学生们错就错在这两个“先”字上.因为第一个“先”字悄悄地在笔画上作了变形,最后一笔换成了竖提。这一小小的不同稍不留心就会被忽视.我们班的那些个马大哈即是如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下面谈谈我对《狐狸和乌鸦》这课的板书设计。课文导入,板书课题时,我有意将狐狸写在左下方,乌鸦写在右上方,一改通常板书课题形式,为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疑惑,立即有人发问:“老师,为什么将狐狸写在左下方,而把乌鸦写在右上方呢?”我正要回答,有学生说:“我知道,因为狐狸在地面上,而乌鸦是停在树上的。”于是,我便在狐狸和乌鸦之间加上一个“和”字,说述:“狐狸和乌鸦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的导入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7.
从一个字看《雷雨》人物性格福建/郭丽莎当分析完《雷雨》第二幕的人物对话后,我问:“同学们,在《雷雨》的对话中什么词出现的频率最多?”(一阵翻书声)“叹词。”“对,仅仅“哦’就有多少个?’’(同学数课文,答道:)“20个。”“我们知道,《雷雨》的对话是...  相似文献   

18.
《打碗碗花》(第五册26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我”对童年时代采摘打碗碗花的往事的回忆,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课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朴实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因为课文主要是记叙“我”打碗碗花会打碗的说法有怀疑,想探索个究竟。所以,课文从第二自  相似文献   

19.
阅读《曹刿论战》,宜于抓住一个“论”字,因为只有这样,才利于我们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抓住“论”字,我们就可从中间开花,从整体上把握这篇课文的结构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狐假虎威》是九义小学第四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刻画了一个狡猾的狐狸形象,理解狐狸的校得是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出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一教学重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前一后”的字面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这四个字贯穿于全篇课文,对于表现狐狸的狡猾和故事寓意极为重要。因此,我紧紧围绕“一前一后”设计了几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体会课文的意思。我先问:“狐狸和老虎,谁在前头,谁在后面?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