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青年新闻工作者岗位话成才──新华社青年干部理论学习班编辑记者恳谈录本刊记者文璐,翟跃文,皮钧写在前面的话:新闻工作是一项年轻人的事业。如今,80年代以后上岗的青年从业人员已成为我国新闻队伍的主体和骨干,青年新闻工作者怎样在工作岗位上尽快锻炼成长;怎样...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位老记者、老编辑专为青年同行写的如何写好新闻的书。书中引述数百条新闻和特稿,分析其成败优劣.并探讨改进方法。如果年轻记者、编辑希望迅速提高新闻写作水平.本书提供了许多诤语良言。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6,(2)
写好新闻的反弹琵琶──青年报纸评奖随感文/北京·杨文增敬业的记者,总以写出打得响的作品挂怀,然而究竟能否如愿,却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记者的思想观念或日思维方式,是较写作能力、知识准备更为重要的一条。笔者从参加全国青年报纸好新闻的评奖中发现,有些获奖...  相似文献   

4.
为激励年轻记者编辑锐意创新,大众日报编辑部最近设立了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奖励大众日报青年记者编辑的优秀创新作品和与新闻有关的活动.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为期五年,资金出自大众日报特派记者所获的奖金;诸城市去年设立"大舜文化奖",大众日报特派记者采写的消息<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获得一等奖,获奖记者把奖金作为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资金,以激励青年记者编辑积极投身新闻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我在给通讯员改稿中发现,有些通讯员给新闻单位写稿,往往连最起码的格式都不注意,如标题之后不空格,接着就写正文。编辑改稿时,连“通讯员×××报道”几个字都没地方写,很不方便。给报社或杂志社写稿,一篇  相似文献   

6.
卢伟 《青年记者》2010,(11):40-40
为激励年轻记者编辑锐意创新,大众日报编辑部最近设立了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奖励大众日报青年记者编辑的优秀创新作品和与新闻有关的活动。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为期五年,资金出自大众日报特派记者所获的奖金:诸城市去年设立"大舜文化奖",大众日报特派记者采写的消息《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获得一等奖,获奖记者把奖金作为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资金,以激励青年记者编辑积极投身新闻创新实践。下面,摘要发表6名获奖代表的获奖感言,看看他们都有哪些新闻创新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7.
《甘惜分文集(三卷本)》出版暨庆贺甘惜分教授96岁华诞研讨会4月1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甘惜分教授是中国著名新闻理论家,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38年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任高级干部学习班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新华社任记者和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  相似文献   

8.
应约为一家报纸阅报“挑刺”,发现有的年轻记者将被采访对象的某些规划当作新闻进行报道。比如《××××(地名)风吹草低见牛羊》,字里行间不见此地发展牛羊养殖业的任何新闻事实,通篇只是养牛养羊的数字规划,养牛养羊是一门极为艰苦、极讲科学的活儿,而这位记者笔下全是规划数字,仿佛“风”一吹就见到成片的牛羊,读者会提出疑问:这规划究竟能否变成事实?又如,一篇某地级市发展旅游业的报道,通篇写的是  相似文献   

9.
自进入新闻这一行,总喜欢找来各种报纸研读一番。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掌握四面八方的信息;一方面也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学习、借鉴之意。不过,读来读去,我发现时下有些报纸上的稿子似乎越来越令人难以卒读了。缺乏文采自不必说,文中还不时出现种种“硬伤”。譬如“明日黄花”这个词吧,《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但我却不止一次地发现有不少报纸的记者竟把它写成了“昨日黄花”。虽是一字之差,却是实实在在的“不通”。再如,有一家报纸的记者写出了“×××更像…  相似文献   

10.
眼下,在新闻媒体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激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搞”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的新闻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几位供职于同一城市、不同新闻单位的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在电脑上发电子邮件,以便在多家媒体刊登。还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即便如此,大家都是私下达成协议的,互不相告,互相…  相似文献   

11.
解放军报编辑部今年干部培训,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举办新闻业务培训班。今年,报社准备培训比较年轻的编辑记者,重点解决编辑工作的基本功问题。如:怎样按新闻规律办事,怎样抓问题,怎样写好小言论,以及有关编辑思想作风修养等方面的问题。二、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针对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2.
新闻有显性新闻和隐性新闻之分。显性新闻显而易见,隐性新闻就不那么容易发现了。所谓隐性新闻,是指不太直观的而隐藏于事物之中或埋于事物深处的新闻。一般来说,隐性新闻较显性新闻价值要大一些,有的甚至要大得多。近几年来,笔者发现了一些隐性新闻,成文后见诸报端反映甚好。以下就隐性新闻的发现、挖掘与突破谈点体会。做报纸编辑的大都有这样一个印象,每到年底,有关报道粮棉丰收的稿件像雪片一样飞往编辑部,其中有通讯员写的,也有记者写的。题目大都是××师××团粮食获得大丰收,单产多少总产多少,分别比去年增产多少,创历史最高水平等等,关于棉花丰收的消息也是如此,多少年都脱不了这个俗套。笔者认为:粮棉丰收的直观新闻能给社会留下真实的记录,给读者以喜悦感,新闻价值不小,应该报道。但是,报道这类新闻不光只有这一条路,还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13.
又是一年春草绿论新闻工作者的追求 甘惜分……86.1.①本刊评论员……86.1.②谈世界观对新闻写作的指导作用 李影白……86.1.④《白毛女》的生命力—访歌剧《白毛女》 总导演舒强李炳华周塞峰“…86.1.⑥千方百计回答人民关心的问题 徐惟诚……86 .2.①论新闻与政治甘惜分”·…86 .2.⑧谈宣传光明面孙大胜·“”.86.2.⑥首都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新闻宣传……86 .2.①连续性一电视宣传不可忽视的特点, 鲁丹……86.2.⑧改造思想方法,克服新闻宣传中的片面性 满运来……86 .3.①新闻工作者应有法制观孙世恺,.·,.·86 .3.⑧服务性在农民报中的…  相似文献   

14.
积极开发自已的发现力──在新华社青年记者理论研讨班上的讲话南振中最近我翻阅了一部《发明发现大典》,突然间产生了一个念头:假如有人编辑出版一本《新闻记者发现大典》,让全国的编辑、记者自我推荐入选作品,我们究竟能推选出多少真正称得上“有所发现”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眼下,一些新闻报刊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剧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稿”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发电子邮件,当天或次日多家报刊同时见报。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7,(3)
这些外国名记者何以令人崇敬?■文/上海·周胜林一、实事求是,敢讲真话今天的新闻,也就是明天的历史,记者写的,是时代的史书。记者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历史学家。优秀的新闻记者,总是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写新闻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一个范例,三十...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信息     
中国青年报成立“青年报人新闻与社会研讨会”中国青年报社“青年报人新闻与社会研讨会”,以该报青年编辑、记者为主体,自去年年底成立以来,陆续开展了评报、编写会刊、定期举行“周末交流会”等活动,受到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信息     
中国青年报成立“青年报人新闻与社会研讨会”中国青年报社“青年报人新闻与社会研讨会”,以该报青年编辑、记者为主体,自去年年底成立以来,陆续开展了评报、编写会刊、定期举行“周末交流会”等活动,受到报社领导和青年新闻工作者的热情支持。这个研讨会的宗旨是:为办好  相似文献   

19.
徐镔 《河北广播》2004,(5):69-69,72
编辑、记者的职责是采写、报道新闻,以此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关注的是:新闻怎么写,稿子怎么编。而对于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应该说,发现新闻是编辑、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新闻的能力对于编辑、记者更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新闻发现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张海燕 《新闻窗》2010,(6):70-71
近年来,综观见诸于各级业务期刊的以新闻策划主体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似乎过多地强调了编辑在新闻策划方面的作用:有的说"编辑是记者的老板,才是实际上的办报人”;有的讲“媒体的竞争也就是编辑水平之间的竞争”;有的提出“编辑策划本位论”;有的力推“编辑中心制”……毋庸置疑.编辑“上承”领导、“下启”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