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平时训练学生的作文方法是:不限字数,不限体裁,不限主题,只要求每人真实、真诚地描写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色彩、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的话,这就是好作文。从一句话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我经常对学生们讲两句话:如果你不能写好一篇大作文,至少你能写好一段文字,如果你不能写好一段文字,至少你能写好一句话!而成功的作文,  相似文献   

2.
吴培光 《初中生》2013,(14):13-15
我平时训练学生作文的方法是:不限字数,不限体裁,不限主题,只要求每人真实、真诚地写出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色彩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我认为能做到这样就是好作文。我经常对学生们讲两句话:你不能写好一篇大作文,至少你能写好一段文字;如果你不能写好一段文字,至少你能写好一句话!  相似文献   

3.
从一句话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我经常对学生们讲两句话:你不能写好一篇大作文,至少你能写好一段文字;如果你不能写好一段文字,至少你能写好一句话!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那么,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呢? 一、弄懂题目,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考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自由发挥,选择符合题目要求,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后,再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布局谋篇。如果你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学生习作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真事,表达真感情,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严禁抄袭。可见对学生的作文而言,“真”字多么宝贵。在当前的作文教学背景下,如何让学生表达真感情,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一、从感觉入手,激发写作兴趣 对每一个习惯于用文字表达自己心声的作家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宏大的作品,而作家只需从中汲取营养,将生活完整地表达出来。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并不是无话可说,无字可写,而是可写的太多,有时候被教师限定了内容,不知道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写。四年级的作文训练,有一个作文主题—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作题材不限。结果很多学生就按照之前的写作惯例,矫揉造作,泛泛而谈。为此,我苦苦思考释放学生的写作能量的方法,后来让学生给孙悟空写封信。一开始大家都无从下笔,我就提出了一个要求:“你有什么伤心的事、烦恼的事,只要你想让孙悟空帮你解决,你都可以写出来。”学生们在这个要求之下,很快就有了写作思路。我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都写得很感人。有的写了自己被父母误解的事情,有的写自己被同学欺负的事情,还有的写自己做了错事但始终没有勇气面对,一直后悔的事……通过说真话,学生大脑里的文字流淌出来,不知不觉变成了自己的文章,很有意义。学生的写作思路从哪里来?没有别的,无非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找到自己的感觉,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着笔,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6.
考场真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兴趣是良师益友,它牵引着你走进趣味盎然的生活。它指引着你,一步步去探索神奇美妙的世界。它引领着你去采摘甜蜜的成功果实。有了兴趣的牵引,生活就会更加愉悦、幸福。 请以“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相似文献   

7.
话题作文是由命题者预先提供一段文字,让学生根据材料展开想象,拓展成文。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便于学生发挥,有利于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写作。当然,要写好话题作文,先要读懂提供的材料,理解写作的要求,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以及逻辑严密的议事说理,再用语言文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面对作文,我们总是觉得没内容可写;曾几何时,面对作文。我们只是在凑老师规定的作文字数,写出来的文字是那样的干涩与枯燥,缺少生活的气息,更缺乏生活的灵气。也许你会说,我们生活在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之中,生活中没有新鲜、有趣的事,作文中又如何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字呢?那么,你不妨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一天深夜,一个商人走在一段荒无人烟的山路上。突然,一个神秘的声音对他说  相似文献   

9.
作文课上,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课内完成一篇作文,题目如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人生比喻为运动会,把抱有不同生活目的、不同追求的人比喻成四种人:竞赛者、喝彩者、观看者和经商者。对此你有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文训练     
《小学青年教师》2014,(2):39-42
提示:可以写节日中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发表自己对节日的感受,还可以介绍家乡的节日习俗,注意写出真情实感。2.任选一题作答:(1)小学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去了。这是你童年生活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在你成长的历程中,一定会有某个人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你回忆。请选择一个人,自拟文题,写一篇作文。语句要通顺,文字要工整,正确使用标点,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1.
<正> 学生为什么要作文?叶老说:“教学生作文,要端正学生对作文的认识。作文不是装饰品,不是生活的点缀,不能认为我现在作文了,就要说漂亮的话,在生活中人是非说不可的,作文无非是用笔来说话,这是生活的需要。”这番话是1982年张寿康《春日访叶老》一文中透露的。 叶老清楚地告诉我们:作文是人们的书面讲话。你嘴上说什么,再用文字写出来。你怎么说,就怎么写,这就是作文。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座椅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自生命萌动之初,你在人世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到生命终结之际,你在大地上仍有自己的位置。在整个生命的历程中,你一直和位置打交道。或许,你有一段关于位置的心情故事;或许你有许多关于位置的独到见解;或许,位置曾引起你深入的思考;或许,位置曾让你产生无限的感慨……请以位置为中心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题话九:●命题人:严维民尤宏春(江苏省如皋市江安中学)●话题推介:纪续如果说历年话题作文有何缺陷的话,我个人认为是对当下中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关注不够,过…  相似文献   

13.
感受乡村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大海的深处也许隐藏着美丽的珊瑚,目光的深处也许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记忆的深处也许沉淀着生活的真谛,文字的深处也许寄寓着丰厚的意蕴……请以"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相似文献   

15.
作文之难,除了缺乏生活基础,便是文字功底不扎实。如何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帮助学生打好文字功底?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认为.“撷唐宋风骨,作锦绣文章”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6.
记忆中开始写一些与作文无关的被称为文字的东西,是在小学四年级。那时候语文老师给了我一大沓的纸说,陈敏兰啊,以后你每写完一篇作文就再抄一遍贴到教室后面,让他们多多学习。她总说我的文章比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都写得好,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其实那时的我只是比其他的孩子更会唱赞歌,比如我一点不喜欢当老师,却用大笔浓墨说要怎样怎样当个好老师,并信誓旦旦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不少教师布置的作文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加上学生对各种要描写的事物缺少观察和体验,于是造成学生作文假话、套话、空话连篇,缺少真情实感。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教师布置作文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让学生去写那些他们没有真实感受的东西。在作文实践中,我用多媒体来辅助作文教学,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所要写的事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真题展示 根据要求作文。(50分)请以“你是我的一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说:“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教学中,凡是写得较好的作文,都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然而许多学生一提到作文便唉声叹气,不会写,不爱写。似乎作文难在无话可说,无情可写,无情可抒。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远离了生活实际。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  相似文献   

20.
【命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夏。雨滴打落到地上,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有的旋即破灭,有的随地表水流悠悠远去……  要求:上面文字描绘的情景我们也许并不陌生,请据此情景,展开联想想像,写一篇文章。 (1)文体不限。 (2)不少于 800字 (诗歌不少于 20行 )。【命题意图】 作文是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作文命题的生活化,应当是作文命题的重要原则。本题截取生活片断,打破了思维的枷锁,引导学生自由地感悟和思考,以期产生高度个性化的创新佳作,从而收到陶冶性灵深化思想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