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比较系统地对新时期以来老舍研究中的各种资料、年谱、传记,尤其是对老舍的思想研究包括文学思想、教育思想、宗教思想研究等以及从文化和心理学角度等方面研究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比较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老舍新论》几乎涉及老舍研究的各个领域,其中许多部分,不少章节,有深入的思考和开拓,颇具开创性。及时关注和研究老舍研究中的新材料、新发现、新成果,则是它的又一特点。因此,该论丰富了老舍研究的成果,扩展了老舍研究的视野,垫高了老舍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舒乙,北京人,著名作家老舍之子,满族,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全国政协委员,2000年至2004年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从事科研工作多年,中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传记《老舍》、散文集《我的风筝》、《梦和泪》、《小绿棍》、《父亲最后的两天》、《我的第一眼》以及研究论文和回忆文集《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  相似文献   

4.
1993年,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石兴泽先生独撰的首部老舍研究专著《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该书从文本分析出发,以现当代文学思潮及历史波澜为背景,在动态中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老舍文学思想的演进轨迹及文化心理嬗变的复杂形态,从而奠定了他在老舍研究界的学术地位。在此后的十几年间,石兴泽先生笔耕不辍,先后有《老舍研究:六十五年沧桑路》、《人民艺术家——老舍》、《〈骆驼祥子〉解读》等专著陆续问世,宏观而细致地梳理了老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不断地为老舍开拓新的研究空间。2005年5月,石兴泽先生的老舍研究专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论著的整体框架中,作者将老舍研究置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发展历程的宏大坐标中,对老舍文本的艺术内涵、形象类型解读、创作理论形态、作家思想意识结构(包括文艺思想建构及知识分子心态变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审视与阐释,并试图勾勒以上几个方面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风云变幻中的形态变化及相互影响的复杂图景。从某种意义说,此书所做的种种描述与阐释的努力是时隔12年之后,对《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论述思维的承继、呼应与开拓。因此,用“十年一剑”来形容,并非虚辞。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客观真实有权威性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对老舍的阅读和接受情况。调查显示,老舍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鲁迅和巴金。从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个案访谈看来,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老舍文学作品本身的成就外,中小学语文教育也对大学生的老舍作品的接受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6.
老舍先生《骆驼祥子》文本中,形容词选择独具特色,形容词形象色彩突出,是其一大特色。本论文通过对《骆驼祥子》文本进行视觉、触觉角度和词语自身形象性分析,来探究老舍词语选择与运用特色。  相似文献   

7.
老舍在美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斌 《神州学人》2001,(12):34-37
巴金称老舍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他是惟一得到“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现代作家。研究老舍的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但关于他的生平传记则相对平静得多。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曾经在国外生活过较长时间。1924年9月-1930年2月他赴英伦三岛,执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1946年 3月-1949年12月他又远渡太平洋,在美国生活了将近四年。这两段时期因各种原因留下的资料少之又少,成为老舍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力图从各种资料入手勾勒出老舍的留美生涯简图。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老舍研究渐入佳境,日益成为目前学术研究的重镇。本文就老舍史料研究、思想研究、性格气质研究、艺术个性研究、多视角研究几方面粗略梳理了二十多年来老舍研究的丰硕成果,指出了目前老舍研究的症结所在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学大师老舍同时还是一位语言规范化的积极宣传和自觉实践。在现代汉语规范化方面.老舍有很多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论述。以往这方面研究相对其学作品方面的研究显得薄弱。章对老舍有关“方言土语使用问题”、“词汇语法规范问题”、“标准音和汉字改革问题”、“民族性和句式选择问题”几个方面的论述进行总结评介,有助于从另一角度认识老舍。  相似文献   

10.
简讯     
1.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郑万鹏教授发表在《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的论文《老舍:纵贯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被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收为索引。  相似文献   

11.
一、日本盛行老舍研究的缘由在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除了鲁迅,就是老舍的研究最多。为什么日本如此盛行老舍研究呢?首先,以我自身为例,简单地介绍一下我是怎样结识老舍,并把老舍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在日本,很多大学把老舍的作品作为汉语学习教材。我也是在大学时代,  相似文献   

12.
独辟蹊径,后来居上──评《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辟蹊径,后来居上──评《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何英渐进古稀之年的老舍研究近来由微观的单篇散论走向宏观的综合考察,一批富有创见的学术专著脱颖而出。1988年宋永毅的专著《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广泛赞誉,被誉为一部“突破性专...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创作思想研究、艺术成就及创作心理研究、其他研究三个方面对1994-2003近十年冰心研究状况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老舍有着怎样的文化形象和价值意义?过去的文学史一般多从"市民"、"京味"和"幽默"等加以概括,忽略了他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价值的独特性。又时常理所当然地从鲁迅所开启的现代启蒙主义传统来审视他的文学创作,使他陷入"被别人表述"的阐释困境。论文提出应该回到老舍那里去,寻找老舍文学的独特性,认为老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伦理型作家,具有丰厚而深沉的伦理情怀;伦理诉求是老舍文学创作别具一格的地方;社会正义与个人德性是他的小说最为集中表达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5.
作者说明;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有“语言大师”之称。他的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教材。老舍先生一生中有8年是在山东度过的。这8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天近在济南举办的“老告文学创造生涯展暨‘老舍与济南’研讨会”,进一步激发了山东人民对老合作品的兴趣。今林撰写此文,一则表达对老舍先生的思念之情;二则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业务研究和进修提供参考。俗白简练、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味的语言风格,是老舍作品(尤其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1.北京韵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言从…  相似文献   

16.
《春秋》经传研究选题举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台湾地区五十年来有关《春秋》经传研究的学位论文和学报、期刊论文的选题进行了评述、分析与反思,列举了《春秋》经传研究值得开发的选题,并就《春秋》经传学研究的创新与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老舍是一个悲观的人,但为什么老舍没有写出伟大的悲剧,反而成了一名以幽默风格称的作家呢?这里从老舍的家庭、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以及他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他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老舍幽默风格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舍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期间,老舍自1937年11月18日到武汉,至1938年7月30日离开,其间,在武汉从事文学创作与组织活动八个多月,足迹几乎踏遍武汉三镇。但是,在老舍作品及其友人的回忆文章、日记中,有关武汉部分则出现了一些错误与遗漏。文章通过研读原文、查阅文史资料与实地考察,以负责任的态度,对此进行了正误与补遗。这项工作有益于老舍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老舍研究领域里,老舍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作为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佛教文化与老舍的关系却有待深化。探讨这一论题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和评价老舍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本文拟就老舍与佛教的因缘以及佛教文化对老舍的影响诸方面作一粗浅的梳理和论述。 一、老舍与佛教的因缘  相似文献   

20.
本对老舍与中国现代作家进行了比较研究。鲁迅深沉的忧患意识和韧性战斗的精神对老舍的人格构成有着潜在的影响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步深化和强化。从创作倾向上看,老舍对鲁迅精神的吸取主要体现在对“改造国民性”思想主题的继承和弘扬。老舍与研会作家如茅盾、许地山、冰心等有着精神和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