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在我们的印象中,植物一般都有自己的根系和叶片,靠着土壤中的养分和叶片的光合作用自给自足。然而,植物大家庭中也藏着一些“懒汉”,它们必须依赖其他植物,直接吸取其他植物身上的养分才能存活,它们被统称为寄生植物。寄生植物分为全寄生植物和半寄生植物。全寄生植物没有叶片,  相似文献   

2.
绿色植物一般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营养,动物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食肉植物多数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猪笼草。但是,它们光合作用的效率较低,多数生活在水分丰富而土壤呈酸性、缺乏氮素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通过绿叶上叶绿体(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图1),植物的绿叶被人们称为“绿色的工厂”。但是有些植物如红萝卜、红苋菜、秋海棠、红枫等的叶子,常常是红色或紫红色的,这样的红色叶子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要能进行光合作用,那么红叶上应该有叶绿素才行。试做下面实验看看红叶中是否含有叶绿素。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处在食物链的最底端,植物能够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为其他动物或微生物提供营养。因此,植物吸水就成为植物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一环,不同的植物有其独特的吸水方式。仙人掌“拉风琴”吸水仙人掌抗旱靠的是三套过硬本领:一是会喝水,二是能储水,三是少失水。其中,柱状仙人掌在喝水和储水本领上又更胜一筹,原因是它们那宛如手风琴风箱的多纵皱的茎在根吸水时能充分展开,使茎内的储水空间大增。美国亚利桑那州萨瓜罗仙人掌身高多在10米以上,根系扎得很浅,但向四周伸展的范…  相似文献   

5.
先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植物之所以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通过食用,食物链的消费者可以吸收到植物及细菌所贮存的能量,效率为10%~20%左右.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关键.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6.
晓竹 《小学生时空》2013,(12):44-44
众所周知,光合作用是植物的”专利”。植物的叶绿体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从而成为植物生长的能量。然而令人称奇的是,有少数几种动物,也具有光合作用的本领。它们能制造养分,供自己生长。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所有的物种都处在一个巨大的和谐与多重的平衡之中,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除了植物直接吸收日光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奠定了生命传承的初始自养外,其他物种都在“吃”与“被吃”的生物链之中,植物才是我们大地上真正的“普罗米修斯”,正是它们承接了太阳的“天火”,把它逐阶传递给其他物种,养育了全球所有生命,形成了生命链条的生态金字塔.  相似文献   

8.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可能会出现一种一半是动物一半是植物的全新生物。例如.能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并以此为自己提供营养和能量的“太阳能鱼”。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人怕伤骨,树怕伤皮。”因为树皮的韧皮部中有筛管,筛管是植物营养的运输线。如果树皮遭到破坏,就会使运输线受阻,造成根部得不到营养而“饿死”,树上的树叶得不到水分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慢慢枯萎。可见,树怕伤皮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0.
高等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植物所需的水分和矿质营养主要由根部供给,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也要输送到各部分,高等植物通过复杂的维管系统来完成这些物质的运输。本文仅就高中生物学中涉及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达到对植物“生命体系的整体性”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绿色猎手     
在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中,人们常见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取食植物,而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合成有机物,这就是生态学家所说的食物链。然而并非所有的生物都遵守这条刻板的法则。有些植物反而以捕食动物为生,具有“吃肉”的嗜好,被人称为“绿色猎手”——这一反常现象已引起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2.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通过绿叶上叶绿体(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图1),植物的绿叶被人们称为“绿色的工厂”。但是有些植物如红萝卜、红苋菜、秋海棠、红枫等的叶子,常常是红色或紫红色的,这样的红色叶子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要能进行光合作用,那么红叶上应该有叶绿素才行。试做下面实验看看红叶中是否含有叶绿素。实验器材:红叶几片(可采摘红苋菜叶或秋海棠叶或其他),绿叶几片(如蕹菜叶、菠菜叶等……),甲、乙两小铝锅分别盛水在炉灶火焰上煮沸待用,冷清水、竹筷。实验操作:将备好的红叶放入甲锅热水中,绿叶放入…  相似文献   

13.
自从发現綠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同化二氧化碳后,在这一百多年中,学者們对植物的碳素同化研究几乎全都集中在叶子吸收二氧化碳上,即空气营养,而很少考虑到根系吸收二氧化碳或碳酸鹽类的可能性,因之植物生理学家們常常不解釋空气中仅有0.03%的二氧化碳如何能使植物会有高額的产量。同时也是由于忽視植物根部碳素营养問題,因之偏向强調施用矿質肥料的效果不够重視有机肥料的作用,使植物的“空气营养”的概念独据人們的思想。其实在土壤中,特別是碱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碳酸鹽类,所供植物吸收利用,很可能在某种情况下,通过根部所吸收的碳素会成为植物碳素的重要来源,或是成为高額丰产的重要因素。我国去年农业大丰收是在深耕密植施用大量有机  相似文献   

14.
能沅是发展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所谓“能沅”,是指一切能量比较集中的含能体(如煤)和能量过程(如流水)。不论能沅是否已被我们利用,只要它们能够到达地球表面,都称为地球上的能沅。能沅种类繁杂,但按照它们的来沅,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来自地球以外天体的能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辐射能,一般称太阳能。通常认为,煤、石油、天然气是由古代生物沉积形成的,它们所含的能量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从太阳能转化而来的,总称为“化石燃料”。风、流水、海流中所含的能量也来自太阳能,  相似文献   

15.
海藻     
在辽阔富饶的海洋里,不仅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还有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海洋植物。它们是海洋里的“草原”,是海洋动物的天然“牧场”。海洋植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低等的“藻类植物”和高等的“种子植物”。绝大多数的海洋植物都是藻类。它们是古老而又原始的低等植物,不必像陆地上植物那样扎根土壤,用根来吸取养分,而是靠自己的叶片直接从海水里获得营养物质。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群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大的海藻可以达到二三百米长,超过了陆地上任何树木的高度,而小的海藻又小得可怜,要用显…  相似文献   

16.
这一章主要是討論植物及微生物的新陈代謝。它們的代謝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使中学生得到清晰的概念,教师講述方便,因此高中生物学教本根据植物对碳素营养的不同方式把植物新陈代謝分为綠色植物的新代謝及非綠色植物的新陈代謝兩部分来討論。綠色植物屬于自养生物,能利用日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成为有机碳化合物,这一过程即称为光合作用;此外象綠色硫细菌及紫色硫細菌,也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这种光合作用叫做細菌光合作用。至于非綠色植物,如无色硫細菌虽然也是屬于自养性的植物,但它不能利用光能,祇能利用氧化硫化氢时放出的化学能来同化二氧化碳这种过程則叫做化能合  相似文献   

17.
1教材分析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选自义务教育九年制教科书《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在学习了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后,进入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学习的第二节内容。在前面刚刚学过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学生了解了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光合作用所做的实验原理及其实验推断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能源树     
目前世界各国的能源研究课题转向生物界,寻求有较高能源价值的树木,以期对紧张的能源作出重要补充,人们把这些树木称为“能源树”。地球上多数植物,特别是人工栽培的水稻、甘蔗等,通过光合作用只能制造碳水化合物(糖类)。但有一类植物则能生产碳氢化合物,甚至还含有石油的成份,因此又称“绿色石油”。迄今已发现几千种,美国桉树就是这类植物,其中蓝桉所含的挥发性油,占其鲜重的1.2%。澳大利亚的几种桉树,如辐射桉,含燃油率  相似文献   

19.
有趣的“能源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都知道,一般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只能生成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碳氧化合物--糖类.可是,有些植物能生成同石油性状相似的胶状物,即从它们的树皮、树干、树叶、果实中流出可燃烧的液体,这些液体经过加工提纯,就可以作为汽油等的代用品,因此,把这些植物称为"能源植物".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中所有的物种都处在一个巨大的和谐与多重的平衡之中。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除了植物直接吸收日光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奠定了生命传承的初始自养外,其他物种都在“吃”与“被吃”的“他养”锁链之中植物才是我们大地上真正的“普罗米修斯”,正是他们承接了太阳的“(?)火”,点燃起地球生命的熊熊火炬,把它逐阶传递给其他物种,养育了全球所有生命纵观整条生命锁链,也许我们并无依据,更无资格界定谁是“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