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是现代文化思想界的大学者,他一生共获得过86个博士学位.从19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起,他先后在不同时期接受了35个名誉博士学位,时称“胡博士”.  相似文献   

2.
由华东师范大学曹伯言、季维龙两位同志编撰的《胡适年谱》即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谱文70万字,另有多幅胡适的照片、手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本《胡适年谱》。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本书收集了国内外迄今所能见到的胡适的重要资料,并经过认真细致的考订、整理,内容翔实可靠。  相似文献   

3.
真理观是胡适实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对胡适实用主义哲学有一个完整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就不能不认真地研究他的真理观。我国在五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对胡适实用主义哲学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批判,可以说全盘地否定了。现在看来,这种对待胡适实用主义哲学的态度有很大的片面性。笔者认为,以往对胡适实用主义哲学从性质  相似文献   

4.
用"大视域"的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解读,能够把过去、现在两种视域连接起来,在理解中发掘历史人物更为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在当代所呈现出的生命力。以这样一种视域来看待胡适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就会发掘出胡适对于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在当代所呈现出的生命力。胡适哲学思想是伴随着他的成长过程而不断成熟的,其间经历了理论期望的准备时期、理论设定时期、理论实践等阶段。从这几个阶段中,可以看出胡适哲学思想的成长过程。胡适把自身的中国思想与后来从西方获得的新思想联系起来,用新的哲学范式来梳理中国哲学。由此胡适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向近现代中国哲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胡适之问”可以表述为:我们何以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在胡适心目中,“像样的大学”有两个最核心的“真义”,即“研究”和“独立”。“胡适之问”是胡适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以西方一流大学为参照,对近代中国大学的质疑和批判,集中反映了他的大学观及其科学与民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不失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适晚年,翻书读文,谈笑闲聊,最喜欢咬文嚼字,说其成癖,当不为过。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记录甚多,几乎俯拾皆是。一代大学者认真学问,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一床书     
前一阵子,妻子带着女儿下乡去了,家中就只有我一个人。白天在还可以,晚上空荡荡的,有点不知所措,电视大都是肥皂剧,也没什么心情,于是我打开了书橱,把尘封多年的书重又拿出来,用它们来度过漫长的夜晚。几天下来,我开始找回了当年静心读书的感觉,那是一种十分温馨的、久违了的感觉,真的是心无旁骛。结婚后,由于生活的忙碌,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几年没有真正认真地读过书了。读书的感觉也越去越远,日常生活把我磨炼成了烟酒男人,没有了品位,没有了情调,没有了雅趣。唐朝有位诗人写过一首诗,有一句令我十分怀想,“年年岁岁一床书”,我不…  相似文献   

8.
胡适说东原     
胡适对戴东原的哲学作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胡适对"戴袭赵"《水经注》学术冤案的平反,用力甚巨,成果丰硕,有多方面意义,至今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上胡适是个人们争议较大的人物。因为他主张向西方学习,有人曾说他是“全盘西化”。然而,当历史的车轮已将我们带到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时代的今天,如果认真玩味胡适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们便会深深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胡适先生并非是那些人所指的“拿来主义”!他的主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他所发出的句句感言是充满理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同胡适、鲁迅一样,都是学贯中西、既往开来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旗帜性人物。文章从地域文化影响导致的文化感受差异入手,认真分析了郭沫若与鲁迅在反思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形成原因,以及郭沫若与胡适在建设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方面的不同建树和深刻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认真研究郭沫若,不仅是蜀学向新蜀学的拓展,也是国学向新国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自古文人 ,交朋结友是少不得的 ,但是热心如胡适者 ,还是不多。不仅热心 ,而且认真 ,严肃 ,诚心诚意 ,勤勤恳恳 ,几乎把交友做成了一种事业。北大教授 ,人人都会有几个朋友 ,但是如胡适之朋友多、圈子大者 ,也不多。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当然是由于他领袖群伦 ,倡导文学革命 ,可是也颇有一部分 ,是要归因于他的交际方面的能力和爱好的。文人交友 ,本也平常 ,但鸿儒白丁 ,皆能谈笑往来 ,有“交”无类 ,做一切人的“胡大哥” ,就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这与他的个性和易宽厚有关。胡适曾说“须知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待人要在有疑处…  相似文献   

12.
成名前的屠格涅夫曾收到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信,对他的文章给予肯定.这使得原本灰心丧气的屠格涅夫从此致力于写作,终成一代巨匠.同样,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对每一位平凡学子的来信都认真回复,鼓舞他们在学术道路上勇敢向前,在学子们心中植下了进取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将词句教学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一、通过词语的对比理解课文内容 讲授第二段时,抓住“漫不经心”和“认真”两个词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到青年工人热爱鲁迅,爱读好书,渴望进步。他对其他社会科学书“漫不经心地翻上几页”,而一找到鲁迅先生的书就“认真地看起来”,  相似文献   

14.
胡适在《四十自述》第一章“九年的家乡教育”中提到,他小时在父亲的教育下,在进学堂之前就“已认得近一千字了”。这样良好的基础,胡适念的第一部书就不再是常规性质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蒙书”。为此,胡适深隋地忆述道,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作《学为人诗》。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元济(1867-1959),戊戌变法的参加者,著名的出版家和版本目录学家. 胡适(1891-196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难者”,26岁成为名教授的年轻学者. 两代学人,互相敬慕,成了忘年之交.30年间,交往不绝.张元济是胡适“老辈朋友”里重要的一位,胡适则是张元济所敬重的晚辈学者之一.现存二人来往的书札就有91封之多.张元济致胡适,65封;胡适致张元济,27封.笔者得有机缘读到这批珍贵史料,不揣谫陋,愿就此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红学史上,1954年掀起的胡适、俞平伯批判运动,无疑是影响十分深远的一段历程.对那场批判运动的研究、反思,既是研究红学史的学者们非常重视的一个课题,也是一件艰难而沉重的工作.近年来,关于那场运动的文章、论著,陆陆续续问世的已有多种,它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向世人讲述了当年那场运动的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最近,孙玉明先生的力作<红学:195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以下引文只注明页码.)以更全面的眼光,审视当年那场运动的纷纭复杂的进程,为人们提供了客观、真实的阐述.孙玉明先生的著作显然汲取了此前很多同类文章、著作中的不少资料,但从整体上看,又超越了它们.五十年代时,我尚在中学读书,只耳闻胡适之名,并未亲身感受到那场运动的震撼;后来虽略略有了一些了解,也不过是接触到它的某些方面或细节.现在,读完孙玉明先生的著作,才真正看到了那场运动的触目惊心之处.掩卷之余,我的思想仍久久不能从书中移开.  相似文献   

17.
<正>胡适的父亲胡铁花中过秀才,做过知州,与邵作舟、程秉钊号称"晚清绩溪三奇士",但在胡适三岁多时就因病去世。他认为胡适天资聪颖,留给妻子的遗嘱中,一定要儿子读书上进。胡铁花去世后,家境每况愈下,但胡适的母亲仍想尽办法也要胡适读书。进蒙馆读书时,由于胡适太小,都是由大同学抱着上下凳子。由于在进学堂前,他父母就教他认识了1000多个字,所  相似文献   

18.
胡适并非一开始便是“全盘西化”论者,他的文化思想亦有个发展演绎的过程,早期胡适在文化问题上是持“中西汇合论”观点的。胡适主要是通过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两个途径来沟通中西文化,从而实现中西汇合、再造文明的目的,在此意义上,整理国故与输入学理都具有更新文化传统、建构新文化的深刻意蕴。但是胡适中西文化观的某些内在缺陷,使得胡适的“中西汇合论”思想发生歧异,进而显示了滑入全盘西化的指向。  相似文献   

19.
杜威对胡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哲学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对胡适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等方面。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对胡适文学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杜威的“经验美学”思想强化和充实了胡适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胡适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实性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要讲求真实,要有经验做底子,他不否认作者的合理想象,但坚决反对凭空虚构。二是使胡适的文学思想呈现出自由主义文学的倾向和风格,主要表现为倡导自由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品格,关注自由主义观念与文学创作的结合,坚持文艺创作的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杜钢建《论胡适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一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商榷。指出,杜文将胡适等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看作中国思想界“20世纪的最高水平”是有失偏颇的;胡适自由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渊源──易卜生的个人主义思想虽有积极的一面,但它是一种极端的“为我主义”;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专政意识混同起来也是不正确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旧专政在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