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视点     
网络侵权案件新司法解释让网络人身权更彰显
  10月9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14年10月10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2.
10月初,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与以往司法解释不同的是,同时还发布了8起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典型案例,这种做法,在我国尚属首次。这8例的第一例,便是徐大雯诉宋祖德、刘信达侵害名誉权民事纠纷案。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0月公布了《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司法解释”),其中就《侵权责任法》第36条有关“避风港”原则作出了具体规定,笔者下面将其与国外相关法律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4.
201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将网络传播行为区分为作品提供行为与网络服务提供行为,但并未规定如何区分作品提供行为来自网络用户还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出版者等权利人主张权利时必然遇到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抗辩就是其仅提供存储服务,应受到"避风港"保护。出版者维权胜诉须对之进行有效应对,这是维权胜败的最后关口。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下发《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要求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同时,新闻媒体如果对正在审理的案件报道严重失实或者恶意进行倾向性报道.损害司法权威,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2009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6.
秦庆国 《青年记者》2007,(18):103-103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条文的规定,新闻侵权主要是指侵害人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或运用侮辱、诽谤性语言,从而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格尊严,造成精神上的损害。明晰了这几点,我们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就要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7.
新闻侵权属于侵权行为范畴。我国《民法通则》等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在理论上,以侵权行为的构成是否具有过错的要件为标准,将侵权行为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纵观我国法律,并未对新闻侵权做  相似文献   

8.
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其中一些规定在传媒界引起很大反响,特别是第九条规定新闻媒体要被"依法追究相应责任"的五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9月9日,最高法和最高检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以下称为"司法解释"),"两高"的"司法解释"是依法打击网络谣言,依法保护言论自由的一次努力。互联网作为产业对中国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对促进包括言论自由、政府信息公开在内的中国社会发展,以及提升个人权益意识而言,也功莫大焉。而与此同时,网络的自由空间也难免被一些人利用,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各种网络谣言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10月9日,最高法公布8起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徐大雯与宋祖德、刘信达侵害名誉权民事纠纷案
  ——精神损害赔偿应与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相适应
  案例二:蔡继明与百度公司侵害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纠纷案。  相似文献   

11.
周洋 《当代传播》2002,(4):49-51
2001年底,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其中规定:“只要不违反法律的一般性禁止性规定,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不违反社会的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德,未经对方同意的录音录像也可作为证据。此项规定自2002年4月  相似文献   

12.
从举证责任分配看新闻监督权利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鸿霞 《新闻记者》2004,(12):39-41
在新闻传媒侵害名誉权的诉讼中,应当由原告对新闻事实的虚假承担举证责任,还是由作为被告的传媒对新闻事实的真实承担举证责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首次对"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作出了区分。本文拟通过刘世纪星源公司诉《财经》杂志侵犯其名誉权一案的分析,阐述"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的区别,并对完善新闻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分配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新闻     
深圳规定——阻碍舆论监督要追究责任本刊讯据《中国新闻出版报》4月11日报道,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深圳第一部反腐败法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规定新闻记者对腐败现象享有采访权、批评建议权和获得人身保障权。该条例明确规定,阻碍舆论监督要追究责任。据介绍,该条例是在广泛借鉴新加坡等国及香港特区政府的做法,并在北京专门召开立法专家咨询会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形成的。2004年12月30日,该条例在深圳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上通过。条例在全国率先提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规定“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防止网络上出现泄露个人身份、散布个人隐私等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规定,在出现此类情况或者受到商业性电子信息侵扰时,公民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这一规定可以有效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不被侵犯,但在实践中也有可能被涉嫌腐败的人员利用,干扰网络反腐行动。推行网络实名制在相当程度上认可了公民进行实名网络反腐的权利,为防止涉及网络反腐内容的"网络信息删除权"滥用,应补充规定,要求权利主张者提供一定的证据,否则不予删除相关的网络信息。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当今舆论监督中划分"新闻失实报道"与"新闻属实报道"的法律界限,尤应以近年我国司法部门的有关条款为基本依据。具体讲,主要应按1993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精神进行科学甄别。照此来看,只要新闻批评报道与评论符合基本事实,没有侮辱性语言,就不能构成以新闻失实为显象的新闻侵权。1979年刑法颁发以前,我国主要利用行政手段解决新闻纠纷,没有什么相应的法律依据;1979年以后至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前,这…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暴力的平衡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权辉蓉 《青年记者》2007,(20):81-81
2003年孙志刚事件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成功案例,合理的舆论监督,经网络媒体的放大,常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舆论监督,则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成为社会的乱源。2006年震惊中外的"铜须事件"在全球媒体的惊呼声中落幕,《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CCTV等中外媒体对这起网络事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词: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并不是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新闻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今年将出台本刊讯2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透露,今年我国将出台《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此杜绝网络盗版侵权事件的发生。其中备受业界关注的网络转载报刊作品的权益问题亦将得以廓清。据介绍,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报刊社对报刊上已经发表的作品,只要作者不作“不能使用”声明,均可以不经作者的同意予以转载,但要支付相应报酬。国家版权局还为此制定了转载付酬的标准。但是,目前法律并没有赋予互联网这种权利。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曾作出过一个相关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8.
2012年3月31日,国家版权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全文公布了《关于审理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这两个文件在出版业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争论。针对这些争论,本文通过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对新《著作权法(草案)》中的避风港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新闻舆论监督司法的实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年末,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舆论监督与司法的关系,再一次成为了学界和业界关注瞩目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20.
针对著作权加强权利人对作品网络传播权控制的现象,分析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公众数字资源网络获取的权限限制,提出图书馆在合理使用制度下,通过修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充分利用"除外"条款、文献传递"一对一",最大化地实现图书馆数字信息网络传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