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炜  王莉丽 《科学学研究》2018,36(7):1294-1304
在综合协同创新网络基本属性和独有特质的基础上,通过刻画外界刺激转变过程和网络异质主体行为,构建出以异质性主体为网络要素、以刺激-反应机制为演化机理的协同创新网络类DNA翻译过程模型。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分析了从协同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动规律,知识元素和网络拓扑结构的耦合演化关系,网络异质主体的角色作用及主体开放程度与知识流动效率的关系等多个角度渐次深入地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网络结构变动特点及其与知识元素、主体要素间深层次地交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会多次涌现小世界特性,但程度、原因不尽相同;技术知识和网络结构存在协同演化现象;强势企业始终是协同创新网络的主导;主体开放程度对技术知识流动效率提升幅度有很大影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增强异质性主体间的开放程度,是提高协同创新绩效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黄海艳 《软科学》2015,(2):56-60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非正式网络、知识共享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绩效评价导向对非正式网络与知识共享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对191个研发团队的实证研究发现:组织中的非正式网络与知识共享、创新绩效正相关;知识共享在非正式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绩效评价导向正向调节了非正式网络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将知识转移与社会资本相联系,兼顾知识转移的直接、间接效应,构建出具有小世界特性的创新孵化网络知识转移模型,并运用仿真方法研究网络内知识转移规律。结果表明:具有小世界特性的创新孵化网络能提升知识的转移效率和配置效率;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社会资本与创新孵化网络知识转移效率正相关;在演化初期,结构维、认知维、关系维社会资本与知识资源配置效率并非完全正相关,但随着演化进程,三者均对知识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知识流动角度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演化问题,为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在探讨基于知识流动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演化机理的基础上,对知识流动效率、网络联系紧密程度随价值网络演化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价值网络演化,知识流动效率呈现U型变化规律,网络联系紧密程度与知识流动效率变化基本同步且同时上升或下降;②价值网络演化前期,知识流动效率不会随着价值网络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网络进入成熟期后,增加获取新的合作伙伴的概率可有效提升知识流动效率。最后指出了对创新企业的启示与政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所构建的"关系强度—成员能力—知识治理"研究框架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分析关系强度对联盟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影响;其次,从外部与内部两种视角入手,构建双中介模型,考察联盟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在此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从两种路径剖析关系强度影响联盟企业知识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关系强度对联盟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均存在正向影响;联盟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在关系强度影响联盟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成员能力的双中介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综合考虑网络外部性与专利创新程度的条件下,对创新者不许可策略、固定许可策略与变动许可策略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确定了创新者的最优专利许可策略。研究表明,当网络外部性较弱时,变动许可是创新者的最优许可策略;当网络外部性较强时,固定许可是创新者的最优许可策略;当网络外部性强度适中时,如果创新程度较低,创新者将选择变动许可策略,如果创新程度较高,创新者将选择固定许可策略。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与制定专利许可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李柏洲  王雪  薛璐绮  苏屹 《科研管理》2022,43(3):173-182
   本文基于刺激-反应模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究知识流动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Agent建模仿真方法,分析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创新主体、政府及环境之间的知识动态交互过程。回归结果表明:当主体间交互时,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创新行为受到自身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意愿、信息刺激强度以及知识发出方知识权力的显著正向影响;当主体与政府交互时,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创新行为还受到政府支持力度的显著正向影响,且信息刺激强度在政府支持力度与知识创新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仿真结果表明:创新网络中的知识交互式创新主体数量始终多于知识集成式创新,成为主流趋势,尤其是知识权力较大的主体更倾向于选择知识交互式创新;相比于市场机制,政府调控下的创新网络知识集成式创新主体数量未出现下降趋势,且退出者比例更小,说明政府调控能够有效引导主体知识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8.
廖列法  王刊良 《科学学研究》2008,26(5):1037-1045
 本文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角度出发,运用计算机仿真模型,研究组织知识编码和个性化知识管理策略在不同内外环境下对组织知识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组织内外环境稳定的情境下,组织知识编码策略能够快速提高组织知识水平,个性化策略则能提高组织长期知识水平;当组织有人员流动时,采用知识编码策略可以使组织知识水平与人员流动率的关系呈倒U型结构,而组织实施个性化知识管理策略时,组织知识水平负相关于人员流动率;在外部环境变动情况下,个性化策略比编码策略保持更好的组织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9.
阮爱君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5,33(10):1573-1583
外部知识搜索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正式-非正式知识搜索视角出发,探讨知识搜索宽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尤其是网络嵌入性和吸收能力在正式/非正式知识搜索宽度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时所具有的调节作用。通过对161家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网络关系质量和吸收能力显著调节正式外部知识搜索宽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结构洞显著调节非正式外部知识搜索宽度与创新绩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表现为知识的跨组织流动。关系是知识流动的渠道,关系治理是促进知识流动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跨案例研究方法,以TD联盟、闪联联盟和长风联盟的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流动的过程观和情境观分析创新网络关系治理驱动知识流动的过程,探索关系治理驱动知识流动的驱动机理。研究发现:关系治理结构主要是通过关系资本化促进网络成员之间的知识流动;关系治理机制主要是通过关系人情化促进网络成员间的知识流动;关系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关系社会化促进网络成员间的知识流动。研究结论可以为合作创新中的关系管理和知识管理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苏加福  杨涛  胡森森 《科研管理》2020,41(8):248-257
知识流动效率对创新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在协同创新领域更是如此。为有效测度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无向加权网络(Undirected Weighted Network, UWN)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首先,基于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节点特性、节点间关系特性,构建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UWN模型;综合考虑协同创新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动效率的多重影响因素,提出一个新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并进一步提出该模型在成员管理中的延伸应用;最后,通过某智能手机开发企业的应用案例验证本文所提模型与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企业创新网络的自组织演化模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基于企业在创新合作活动中的理性决策行为,建立创新网络动态演化模型。运用复杂网络研究中的数值仿真方法,研究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企业间的知识溢出与网络结构的关系。研究放宽了创新网络博弈论文献对网络结构的不合理假定,同时又赋予网络演化一定的经济含义。研究发现:创新网络可自组织演化至稳定状态;知识溢出效率的提高可增进行业的收益水平,并激励企业积极地参与创新合作,但过高的效率值会加剧企业间收益分配的不平等;知识溢出效率不影响企业合作规模的分布;稳定状态下的创新网络为小世界网络,具有高的聚集系数和短的平均路径长度,但其并非利用效率最高的网络安排。  相似文献   

13.
李柏洲  高硕 《科学学研究》2019,37(8):1506-1516
基于B-Z反应模型,以互惠性文化为控制变量,构建企业合作型原始创新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的三维Logistic演化模型,通过216份有效问卷数据和Matlab软件仿真研究了在三种不同初始状态下,当互惠性文化强度变化时,企业合作型原始创新知识流动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在互惠性文化强度相同时,当知识流动初期对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均有关注时,知识创造的提升快于知识流动初期只注重知识共享或同时注重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的情况;互惠性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合作型原始创新知识流动的演化,强互惠性文化缩短知识流动演化的周期。本研究为企业实施合作型原始创新模式,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有效的知识传递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非正式网络凭借其良好的互动性,快速的传播速度决定了它在隐性知识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对于隐形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少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对高技术企业内部员工的非正式网络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了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三点:首先,网络特征和联系特征对知识传递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个体的沟通意愿和沟通频率对于网络特征与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最后,知识缄默性对于信任、工作互动程度与知识传递效果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信任、工作互动对知识传递效果的促进作用随着知识缄默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方法,引入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一致性概念,研究了知识交换整合的前因及形成机理。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正式顺序工作流网络和非正式咨询网络一致性增加,知识交换整合能力减弱;随着正式互动工作流网络和非正式咨询网络一致性增加,知识交换整合先提高后减弱,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组织沟通在形成知识交换整合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机理作用。该结论是对以往研究的有力补充,也对企业从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互动方面提升知识交换整合能力有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6.
赵英  袁莉 《情报杂志》2012,(1):161-165
研究了组织内部网络结构对知识共享和知识推荐的影响。首先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某科研团队,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网络关系资料,通过SNA描绘出该团队的正式网络以及合并了非正式网络关系的复杂网络,并使用社会网络的相关测量指标对比分析,设计知识共享推荐系统,最后证明融合了正式网络关系和非正式网络关系的复杂网络更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流通和共享。  相似文献   

17.
刘云  程旖婕 《科学学研究》2018,36(9):1623-1631
基于全球52个样本国家和地区的引文数据,从个体和国家对两个视角探析了国际知识流动的内在机制,并且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了影响国家知识流动表现和国家间知识流量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时滞条件下本国的国际合著行为对知识流动表现的影响存在差异;(2)国家间的知识势差、知识相似性、科学家流动量、科研合作强度、关系的网络位置都是影响知识流量的重要因素,且存在国家间关系的网络位置-知识势差-知识流量的作用路径。因此,中国参与全球知识流动需要不断利用知识相似搜寻潜在伙伴、人才流动等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构建科研合作关系,同时基于网络位置相近搭建国家间知识互动平台辅助提升知识势差对跨国知识流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我国大学知识共享行为处于何种水平、受何种机制影响,本研究提出了大学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概念模型,探究大学科研团队内知识共享的知识治理机制,并结合中国情境分析了知识治理如何通过主人翁精神的中介作用及学科归属感和科研网络的调节作用来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基于409份对中国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共享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知识共享均有显著影响;中国特色的主人翁精神对正式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对非正式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的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学科归属感能调节非正式知识治理和知识共享的关系,而科研网络则能调节正式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胡祖光  章丹 《科学学研究》2010,28(8):1254-1258
从知识创造的视角建立了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模型,并采用数值实验分析了网络嵌入性与技术创新网络形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关系嵌入性相比,当结构嵌入性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时,技术创新网络的网络规模会更大、集聚现象会更加明显、平均最短距离会更小,整个网络更加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20.
研发团队知识交流网络结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敏  李南  吴贵生 《科研管理》2012,33(9):63-70
在对中航集团某企业3个产品研发团队的知识交流活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分析了研发团队知识交流活动具有的非正式性和交流对象选择的偏好性,并结合相关研究将选择偏好归纳为四类。本文对调研网络和英国帝国化工集团研发交流网络的结构分析表明,研发团队知识交流网络具有明显的小世界特性,同时发现了国内外研发人员在知识交流行为上的差异。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学者们运用小世界理论研究知识交流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希望为知识交流微观过程的研究以及团队知识交流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