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守正出新”为编写总原则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在2002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上,编成五本必修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变化小、选文改动少。其组元方式为:“阅读与鉴赏”的选文以文体组元,“表达与交流”等以专题组元。每册课本中均包含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同时每一部分又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如“阅读鉴赏”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文选,又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分成不同专题,包括相关内容单元,从而适应教学安排的需要。其必修教材五册书的具体编排如下表。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一单元情感与意象(中外诗歌)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节与语言(小说二)第二单元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感受与共鸣(唐宋诗)情思与意境(词曲)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第三单元品人与品文(中外记叙散文)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融会贯通(文艺学论文)第四单元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对话与交流(演讲)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知人论世(古代传记)概括...  相似文献   

2.
杨相培 《考试周刊》2011,(18):79-79
写景状物是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记叙文的写作中,以景和物作为描写对象的题目是常见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对写景状物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单元知识的训练中明确提出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注意观察点,要有明确的立意,要做到写景如在人耳目,状物要传神逼真。为了达到这些要求,课本中不但选编了大量写景状物的优秀名篇,而且设计了很多写景状物的作文题目,供学生练习。可见写景状物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写作技能。  相似文献   

3.
既抓共性又抓个性,同中求异每单元的文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比如以前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是写景散文单元。大纲上对这一学期的读写要求是:“在高中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编者对这一单元的要求是:“着重学习在记叙中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复杂的记叙中按一定顺序组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对高中一年级的读写训练要求,高中语文第一册选用了记叙文十八篇。其中白话记叙文十三篇(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分为三个单元(第一、三、五单元)。这三个单元的共同教学重点是: 第一、培养比较复杂的记叙的能力,就必须做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记事为主的要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中心;记人为主的要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无论记事、记人,还是写景状物,都必须围绕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第二,比较复杂的记叙有线索分明、顺序恰当等特点。人物的出现、事件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换都必须围绕某一线索来安排;或以时间为顺序,或以  相似文献   

5.
以景物作为描写对象的文章,在日常阅读中随处可见.对于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是:“写景,如在人耳目,情寓其中:状物,栩栩如生,意蕴其内”.(高中一册语文教材单元知识《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以“写景状物”或“游历”为题材的习作内容占据了一定比重,也一直是习作教学中的难点。和传统的“写人、叙事”习作相比,其观察点多变,描述对象繁多,在文字表达方面也有特殊的要求。那么,在习作中,如何引导学习根据观察点的转移,合理布局文章结构,突出重点描述对象呢?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第一及第五组习作虽然侧重点稍有不同,但都是以“写景状物”为主题的,在教学中可以有效整合。两组课文中,《观潮》《长城》《颐和园》等都是经典的写景作品。  相似文献   

7.
【设计思想】《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状物散文,三篇选文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二册的写作单元重点是学习描写,第一个训练就是学习写景。学习写景,必须明确写景要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说怎样的写景才是成功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也就是写景的三重境界。下面结合这三重境界来谈谈写景散文的写作  相似文献   

9.
《文选与习作》,全书共四册。第一册集中编选了四十五篇优秀记叙文,按状物、写景、记事、写人和综合记叙,分为五个单元,最后有知识短文《记叙文》。为了方便自学,各单元的课文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精读课文,课后附有学习目的,自学辅导资料和练习;第二类是略读课文,课后附有学习重点提示和练习;第三类是独立阅读课文,课后附有思考与练习。第一册还安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知识短文是《学会辩证的分析》,与之相配合的“阅读训练”附了两篇科学小品,其中一篇是采用父子对话形式写的《可怜的“隐形人”》(作者:赵际华),教材编者利用该文设计了一套思考题,旨在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但我们...  相似文献   

11.
(一)初中语文第一册共选有记叙文二十二篇,组成五个单元。其中二、四、六三个单元是重点单元,三、八两个单元是辅助单元。三个重点单元之后,各附有一篇知识短文,以明示“知识——能力”这样一个教学与训练的重点。这一册记叙文单元基础知识教学的序列是:“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其中“观察与记叙”则指示着这一册记叙文教学有一个“认识——思维”的训练重点。五个同类型的单元,作统一的整体的教学设计,既可以体  相似文献   

12.
我省单元教学的实验课题三段六步多课型能级递进式单元教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六步”即六个步骤,指的是目标解说、预时感知,导读理解、巩固训练,总结提高,检测评估。怎样实施“六步”教学呢? 一、解说单元教学目标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一个单元,如果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老师希望他做什么,那么他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安排的五篇课文,都以“桥”为题材,但文体不同,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石拱桥>介绍和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传播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明确思路与方法]“基本能力训练同文体知识相结合,同阅读尽量配合。”课文说明(三)中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同时点明了能力与知识“相结合”的同步训练、同步发展、同步提高的基本方法。这两点正是叶圣陶语文教学的经验之谈。为此,每一单元的作文教学都要尽可能地与本单元的阅读课文配合,都要同本单元的文体知识相结合。这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就应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配合,同该单元的写景状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知识和训练》以较大的篇幅专门阐述了“论证的结构和论证的方法”(42—48页),“论证方法”的介绍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但“论证结构”的阐述却存在着逻辑上的漏洞。兹不揣谫陋,提出三点质疑,以就教于方家同仁。一、“并列式”和“对照式”能够并列吗?该知识短文一共介绍了四种常见的议论文的结构方式,它们是:并列式、对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在分析《内蒙访古》中的一个语段时讲道:这个段“第三层由上面的情况推出‘大概这两个峪口是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汉代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路’和‘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这两个结论”。(P130)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故略陈管见,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后的“点读练习一”,其中有句云:“是非木柿(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句中“木柿(fèi)”一词是木片的意思。但“柿”字是个错字,读 shì,应写作“柿”(fèi)。“市”和“市”是两个读音不同的部首。“市”读 shì,五笔。它组成的字有柿、铈(均读 shì)等,只有一  相似文献   

17.
第十一册第一组课文阅读教学建议□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徐立清本组课文《长城》和《桂林山水》是写景状物的佳作,是学生学习写景状物文章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组课文。这组课文在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能力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进行这一组课文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五册在第五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讲到“小说的鉴赏”时,以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前后回答不一样呢?...  相似文献   

19.
1988年秋季使用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共有七个单元,其中议论文两个单元,应用文一个单元,诗歌一个单元,小说一个单元,文言文两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单元知识和训练”,其中“基础知识”部分结合本单元文体介绍有关读写知识;“训练”部分根据全套课本阅读、写作、听说训练的纵线安排分别插入各单元。本册“阅读、写作、听说训练”有如下安排:阅读训练有“专题阅读”、“诗歌的朗读”、“分辨口语和书面语的语体特点”三项内容,分别安排在议论文单元、诗歌单元和小说单元里;写作训练有“评论———议论文的综合训练”、“读后感——议论文的综合训练”、“应  相似文献   

20.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记叙文单元,单元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优美散文。据此,本单元的教学突破口应是景物描写,具体有两点:①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景状物;②以“移步换景”之法写较复杂的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