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同学校在孙中山、梁启超等关心下,创办于日本横滨,是我国华侨教育中最早的新式学校,它所编撰的教科书是我国最早的新式教科书之一,直接影响国内教科书的近现代化进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对我国教科书的现代化发展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近代教育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和教育实践探索的过程中 ,在旧式爱国主义思想基础上 ,张之洞的近代教育观逐渐形成。它以求才治国的人才观 ,特色鲜明的实业教育观、师范教育观、留学教育观 ,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近代素质教育观及构建新式学校教育体系的教育制度观为主要内容 ,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一生兴办数十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方面多有创新,为近代中国创立了完备、系统的新式教育制度体系。它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本文着重论述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阶段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毕苑 《教育学报》2007,3(1):79-81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重任;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与教育行政体制相关联,在近代逐渐走向成熟。教科书的发展折射了近代文化的转移。教科书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转换历程。教科书承担了近代国族认同和国民塑形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5.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始,非常重视教育的除旧立新.教科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因而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依托.为编写出符合民国宗旨的新式教科书,各大出版社积极应对,努力探索.其中商务印书馆编写的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是使用年限最长、重印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套母语教科书.这套教材参与了民国初年对健全国民人格的培育,形成了本土化的公民教育思想,堪称教科书参与公民培育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6.
江凌 《培训与研究》2008,(11):90-92
近代湖北的编译事业起步于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年(1894)开办的湖北译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之洞又提议并创立了由两江和两湖地区合设的江楚编译局。湖北译书局、江楚编译局所编译的书籍特点有:一是以日文为媒介,翻译出版日本和欧关教育学书籍,以及实用的算学、武备、商务、农学等书籍:二是内容偏重教学理论书籍和教科书。这些教育书籍和实用书籍经湖北留日学生和日籍教师传播给两湖地区的新式学堂师生,并渗透到教育实践中,促进了两湖地区教育近代化变革。因此,近代湖北译书局、江楚编译局等编译机构和编译事业的兴起为湖北早期教育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代湖北的编译事业起步于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年(1894)开办的湖北译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之洞又提议创立了由两江和两湖地区合设的江楚编译局。湖北译书局、江楚编译局所编译的书籍特点有:一是以日文为媒介,翻译出版日本和欧美教育学书籍,以及实用的算学、武备、商务、农学等书籍:二是内容偏重教学理论书籍和教科书。这些教育书籍和实用书籍经湖北留日学生和日籍教师传播给两湖地区的新式学堂师生,并渗透到教育实践中,促进了两湖地区教育近代化变革。因此。近代湖北译书局、江楚编译局等编译机构和编译事业的兴起为湖北早期教育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近代中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的热潮。数以万计的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为近代中国学习日本和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媒介,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他们传播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译编教科书,解决了兴办新式学堂急需教材的燃眉之急,也把许多新词汇、新术语传入中国,促进了教育内容的近代化。他们在教育行政机关任职和在学堂任教,尤其是创办新式学校,对近代中国兴办新式学校和进行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确立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代留日学生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艰难地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9.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10.
近代湖北的编译事业起步于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年(1894)开办的湖北译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之洞又提议并创立了由两江和两湖地区合设的江楚编译局。湖北译书局、江楚编译局所编译的书籍特点有:一是以日文为媒介,翻译出版日本和欧关教育学书籍,以及实用的算学、武备、商务、农学等书籍:二是内容偏重教学理论书籍和教科书。这些教育书籍和实用书籍经湖北留日学生和日籍教师传播给两湖地区的新式学堂师生,并渗透到教育实践中,促进了两湖地区教育近代化变革。因此,近代湖北译书局、江楚编译局等编译机构和编译事业的兴起为湖北早期教育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是近代教育改革中最突出人物之一,他在建立新式学堂的同时,也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了改革.通过考察张之洞创办的经心、尊经、令德堂、广雅、两湖书院和存古学堂,可以清楚其书院改革思想嬗变,同时可以了解其学术思想、政治思想演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时期,各类新式学堂纷纷设立,急需适宜的教科书以满足新设课程的需要,商务印书馆应时而起,顺应时代潮流,荟萃专家学,积极创新,编辑出版了一批内容新颖、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教科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近代自编新式教科书的进程,对新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了清末留日学生的概况,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别分析了清末留学生在教育行政中的活动情况,包括推动新学制的颁布和创建新式学堂等教育机构;从教于新式学堂,改变师资构成及革新教育教学方法;翻译教育类书籍,传播新的教育理论,满足新式教育对教科书的需求,推动我国新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庄俞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编辑。他生于困顿的晚清社会,深刻认识到教育救国的重要性,致力于通过倡导和践行新教育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庄俞提倡培养尚公的新国民,力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办职业教育补习学校以解决民生问题。庄俞对民国教育的更大贡献在于参与编纂新式教科书.他将传统国学精华和现代西学知识有机结合,和其他商务名家一起编写出了科学的现代教科书,奠定了商务印书馆在社会文化界的龙头地位,推动了民国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湖北就有着“唯楚有才”的美誉,教育水平长期处在中国的前列.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海地区的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相对而言,此时的湖北教育已经滞后于其他许多省份.1889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任职的17年里,他改造旧学堂,创办新式学堂,大力提倡留学教育,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湖北教育呈现出蔚为大观之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北成为中国之教育强省.此文旨在探讨张之洞的兴学对晚清湖北教育发展的贡献以及这种发展对湖北乃至全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庄俞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编辑。他生于困顿的晚清社会,深刻认识到教育救国的重要性,致力于通过倡导和践行新教育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庄俞提倡培养尚公的新国民,力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办职业教育补习学校以解决民生问题。庄俞对民国教育的更大贡献在于参与编纂新式教科书,他将传统国学精华和现代西学知识有机结合,和其他商务名家一起编写出了科学的现代教科书,奠定了商务印书馆在社会文化界的龙头地位,推动了民国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吴汝纶驳议张之洞“变法三疏”的文章进行了具体考案,指出吴汝纶在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整顿中法”与“采用西法”等问题上与张之洞的不同看法,反映出张之洞主张的改革不过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而吴汝纶的改革观则具有民主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满足少数民族教科书的需求,东北满蒙地区新式学堂在清末教育"新政"中编译了《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此教科书编排科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它采取满、蒙、汉"三文合璧"的语言形式,以提高教科书的可读与可教性,开少数民族双语教科书之先河。教科书舍弃儒学典籍与传统少数民族教育内容,选择现代科学为主要内容,在教科书中传播现代政治观念与民族主义爱国精神,注重族际整合,由此开创了少数民族教科书的近代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9.
教科书审定是晚清政府控制国民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清政府规定了教科书的审定范围,确定了教科书的审定程序,采取了多种保障措施。清廷希望以此来规范意识形态,有效控制各种思想,强固思想文化秩序。晚清政府的教科书审定政策尽管遭到了不少非议,但客观上为当时的从教者和受教者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用书和知识课本,并促进了我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规范发展和体制建设,在清末的新式教育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0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教科书的活动正式实施,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显示了清朝统治集团被时代潮流裹胁,向着现代教育制度迈进了一大步.晚清学部第一次根据国家统一的教育宗旨、学制课标准,统一制定初等小学教科书审定之标准、审定之项目、审定之时间范围、审定之科目数量及具体书名,旨在求得学校教学用书、教学内容上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对全国的新式教科书起到榜样与督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