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盘古神话不仅体现着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思考和体验 ,更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意的描述和深入的情感体验 ,同时 ,还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直观经验的形象概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观念的产生 ,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思想 ,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呼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时代提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伦理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在认真研究和深入挖掘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关于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关的观念及其特点,明确地提出伦理道德不仅包括人际伦理道德,而且也包括生态伦理道德。把生态平衡作为伦理范畴加以强调,予以阐明,不仅使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而且在保护生态方面开拓了新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早在先秦老子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他的崇尚自然、尊重天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无为"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人类只有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最终实现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5.
先秦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得到后世道教的继承和发挥.重要的是,"道法自然"所倡导的"自然无为"在运用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自然原则、保护原则与和谐原则,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成为今天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6.
"五山模式"试图在中国农村建立一种以生态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新型生态观.这是一种与传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相对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既不是"反自然",也不是"自然主义".它是对传统自然观的革命,表现为对人与自然研究的并重,以整体性把握内在统一性的新方法论;"五山模式"项目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构了当地新型的生态文化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作用下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生态文化观念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化综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1930-)是至今仍活跃在美国诗坛和环保界的重要诗人和环境保护社会活动家。在当今欧美生态批评领域向文化批评拓展和对"地方"(place)的重视中,斯奈德的生态思想体现了这两种转变。本研究认为,"地方"不仅体现了斯奈德对人与自然关系、自然与文化关系探索的具体化,而且还承载着他立足多元文化的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创造性思考以及对以"地方"为核心的新型文化范式的创建,即把斯奈德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总称为"地方"思想。本文通过论述中国禅宗思想对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的影响及其表现,体现了加里.斯奈德对人凭借身体在地方生存的阐释,以及人与地方万物在地方实现主体价值中的具有禅宗韵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造物艺术思想蕴涵着自然道德伦理观念,人与自然协调共存,对自然的体验始终是设计的基础。现代设计师应把握传统自然观念和自然语言,通过仿生、简约、和谐和生态设计等体现自然观念的设计方法来进行设计实践,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人们的生活,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现代以来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生态危机,中国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契合现代性反思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崇尚自然的审美态度、追求和谐的美学境界、倡导回归的追求路向构成了生态理论资源的核心蕴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现代性倡导,和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泛滥,中国古代文化倡导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人对自然的敬畏、人向自然的回归等理念无疑具有后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亮程散文对文明、自然与时间三者关系的独特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慢”的哲学,与当代生态哲学思考存在着诸多契合.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矛盾性认识,一方面体现了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努力与可能,另一方面则肯定了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认识、融入自然的限度.他的思考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或可对当代西方生态哲学、生态批评中若干争议的澄清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已经到来的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的规定规范遭遇严重冲击,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面临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重点阐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双重矛盾关系时的现代文化身份,进而就中国文化跨世纪重建的基本路径可能及前景作出乐观描述。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年来,有些人把它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甚至作为一种生态哲学。实际上,从“天人合一”的本义看,“天人合一”探讨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不是一种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13.
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承丰富的传统和谐文化。包括继承传统和谐的思维方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及个人身心和谐等内容,还有通过完善人格、实施仁政、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诚实守信等达到和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化源于人类对严酷生存环境的挑战的回应,文化是人类面临生存威胁和压迫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文化生成和演进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哲学问题,即如何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反对天人关系割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5.
池田大作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中国人本主义传统"概念的提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池田大作认为"中国人本主义传统"包括四方面内容:以人为本的思考方式;强调人性善和天人合一;排除极端个人主义和大众享乐主义;关心民众,重视民生。池田大作许多思想如人学思想、人的革命思想等都受到"中国人本主义传统"思想的一定程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风水理论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中神秘而有趣的现象之一,其中有诸多关于植物选种、布局的论述,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在选择及配置植物时,需要符合植物的生态特性,这样才能起到调节环境气候,改善空气的温湿度及空气的流动,满足人们养身心、怡性情的作用。以风水学及植物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植物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植物风水属性,以及庭院、村镇风水植物栽植的分析,探讨了植物在风水理论中的生态学意义,其目的在于合理利用植物优化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发展历史,就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而言,儒佛道三家并驾齐驱,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天冬合一观念,由此出发.关于心理健康思想方面引申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终极价值的统一四大命题。本文以儒佛道思想为内容,以心理健康思想为目标,初步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以期丰富当今心理健康理论,以中国哲学智慧进一步阐释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生态主义的视角,揭示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所体现的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揭露工业革命给自然环境和人类身心带来的污秽,传达了作者劳伦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和"回归自然"的主张。本文结合生态批评的理论,主要倡导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西方的"崇高""壮美""权利"等等这些范畴来说,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核心范畴之一的"和",融合了百家的精粹,起着特别又支柱的作用。不仅体现了形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且强调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从政治、乐理、美学、艺术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从古代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