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正>《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的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还在第三阶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贯穿了这样一个思想: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可见,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尤为重要。那应该怎样做呢?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写作的目标,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第二学段,学生要"观察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从"留心"到"观察"进而到"养成观察习惯",课程标准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观察"。第二学段,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观察的要求。由此可见,观察对第二学段的写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刘洁 《甘肃教育》2014,(21):46-4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写作目标分为四个学段,并有不同的称谓。第一学段称之为"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之为"习作",第四学段称之为"写作"。称谓不同,作文的性质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小学阶段的作文起点从"写话"开始,第二、三学段进入练习作文阶段,即习作,其性质是练笔,不是创作。因为是"习作",所以在内容上要求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强调"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要求写出自己在农村的经历或者自己听到、看到的农村,可以是农村的人、事或景,也可以是感受、体会.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写作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七至九年级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是这样表述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就是要抒写自己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部分要求5—6年级学段的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7—9年级学段的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课标》中虽对这两个不同学段在写作上有具体的梯级要求区分,但都在强调一点就是写作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要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在实际写作中,不少5—6年级学段的学生说着大而空洞的假话,唱着大而无当的高调,套用俗而陈旧的套路而压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迷失了自己的思想,失去了写作的热情与兴趣。升上初中后抄袭、拼凑、杜撰成了他们完成作文的途径,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缺乏个性,概念化、成人化、千篇一律,更是一种普遍现象。我在主持校级课题"中小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衔接策略探究"的研究过程中,把"中小语文写作教学衔接"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联想与想象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与兴趣,指导他们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对于学生作文,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叫"写话",第二、第三学段叫"习作",第四学段叫"写作".写话,就是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写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乐于写话,养成"我手写我口"的习惯.学习写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模仿中学习,让学生效仿自己阅读的文章,进行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学生经历了习作...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写作目标里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么,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撷取用之不尽的新鲜素材,抒写出感情真挚、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美文佳作呢?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少年儿童有着许多新时代的特点,与之相关紧密的小学作文教学必然也要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第一学段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强调“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小学生的个性化作文实质就是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习作教学,大多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即教师教,学生写;教师改,学生抄。由于习作渠道单一,学生又缺乏个体体验,学生的个性在习作中得不到展示,习作效果令人担忧。《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比如在"第一学段"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等。笔者认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习作空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思考:体验的缺失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要"联系生活",尊重学生"体验"的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写作的要求中,第二条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14.
粤教版选修教材<常用文体写作>在文学类文体单元导语中对文学类文体的写作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文学需要真情实感",要求学生在自述散文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二是"文学更需要虚构",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虚构一个巧妙的故事写成微型小说".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写作目的的第二条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写自己想说的话,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不夸饰,不矫情,体现求真求实的书面表达基本原则。那么,怎样进行叙事类记叙文教学呢?一、真情实感的流露必不可少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得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巴金坦承:"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写作提出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一个作家最大的技巧是善于修改"。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可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由此可见,体验是写作的基础,体验是写作的前提,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学生写出自己真实而独特感受的保证。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体验、阅读、讨论等形式,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写作指导,使学生将自己的认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样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从阶段目标的提法来看,"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学段完全相同.但作文就不一样,1~2年级是"写话",3~4年级和5~6年级是"习作",7~9年级是"写作".为什么小学3~6年级称"习作",而初中7~9年级就称"写作"呢?两者仅是表面上的文字差异,还是实质上的内容不同呢?如果有所变化,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需要我们斟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教科版小学语文写作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下面,我按照不同的学段,谈谈自己对这三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理解和认识。第一个学段:1-2年级的写话阶段课标中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话的形式,一般是看图写话和自由写话。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在教学建议部分又建议"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语文教师存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引导.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