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名誉领事》是当代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代表作之一,以凸显人物身份的建构性进而表达重构现代进程中“全球英国性”的主题。主人公普拉尔失落的“家园”使其身份的差异性显现,贫民窟空间的行为使他寻求身份的同一性。普拉尔始终在边境小城进行跨文化语境下的交往实践,以求作为一名英国人的民族身份建构,鲜明表达了“英国性”民族身份的认同。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普拉尔的身份超越了空间和时间,最终呈现出后现代社会背景下,归属感丧失的现代社会主体如何通过爱与信仰重构身份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对于郁达小说创伤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一直有所争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小说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说明由于当进的社会压迫,“理”、“礼”束缚等造成青年知识分子的“零余者”身份,使得他们由极度的失落以至心理上曲扭变态。揭示了他们在白挣扎中觉醒,在觉醒中毁灭的深层次精神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3.
巴金在小说《寒夜》中根据主人公汪文宣的行动和心理构筑了社会空间、家宅空间以及梦境空间三个主要的空间,并以空间的转换带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推动叙事的进程。《寒夜》中空间叙事主要体现在社会空间与“冬夜”时间的隐喻关系,家宅空间的封闭性和“窗户”的透视性效果以及梦境空间的建构对发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等方面。《寒夜》的空间叙事艺术为理解巴金后期小说的创作风格和文学史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纪慧雅 《英语广场》2023,(10):68-72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两姐妹埃莉诺和玛丽安曲折而复杂的婚恋风波。本文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将小说的叙事空间划分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分别研究对应空间内城市与乡村的对峙、理智与情感的交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三重矛盾冲突,揭示中产阶级女性的身份困境、男尊女卑的不公待遇,从而展现埃莉诺姐妹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紫色》主人公西丽的成长经历了以父权、夫权和女权为中心的家庭空间的转变。小说借这三次家庭空间的变易,向读者展示了西丽成长与认识社会现实的经历,以及主人公自我身份确定的过程,且将家庭空间与美国黑人女性的命运密切关联起来。告诉人们拥有"一间自己的房子",不仅是黑人女性自由的标尺,也是美国黑人生存的基本的空间诉求。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经典在于作者成功刻画了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形象,并关注到了一个前人很少给予关注的群体,而理解小说主人公的身份是解读这部小说主人公形象的关键。因此,在对小说主人公特定身份加以明确的基础上,从小说主人公的社会身份出发,可以更进一步阐述和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用44个短篇小故事叙述了小说中女主人公在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父权制多重压迫下的成长经历。作品着意淡化其成长的时间维度,在非线性逻辑拼贴的故事中突出小屋、墨西哥裔社区等空间意象。审视美国墨西哥裔女性成长过程中复杂的生存空间,从家庭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维度揭露了美国墨西哥裔女性在家庭空间遭受父权制剥削和在社会空间饱受种族歧视的艰难处境。物理空间的生存困境迫使她们在精神空间中追寻自我价值和意义,展示了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小说《围城》利用了西方“流浪汉体”模式作为其小说叙事结构。“流浪汉体”给《围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让其主人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环境。这样的小说空间布局是很容易被赋予诗意的、浪漫的、不断开拓的特征。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却在这一“开放空间”中不断“萎缩”。概因方鸿渐不过活动在一个貌似不断敝开的“开放空间”中,而当时整个中国的“开放空间”不过是大一点的“封闭空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所谓“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实际上是不断相互转换、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对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9.
文章借用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来分析《洪堡的礼物》中两位男主人公维护主体意识,寻求文化身份的心路历程。在真实的第一空间中主人公无立身之处,身份危机,他们的主体意识是不稳定的;在构想的且主动选择的第二空间中,他们积极或消极地探索自我,进行主体救赎。两位主人公借助特定开放的第三空间,完成了身份主体性建构,从而深刻反映了现代美国文明中犹太知识分子话语权的丧失,同时也揭示了贝娄自我救赎的超然犹太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
“贵族”与“家奴”这两个藏族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原型意象是解读藏族母语小说《斋苏府秘闻》的关键所在,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这部小说浸透了现代藏族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主人公们在两种身份(贵族、家奴)的转变过程,体现出一种“主位”的批判和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石黑一雄著名的小说《别让我走》中,蕴含着三种空间维度,其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情节安排上,还内化于小说的主题表达里。空间构成了个体生存的内在维度,同时也与小说人物的情感故事及生活命运紧密相连。本文主要运用空间和身份理论,分析在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先后构建三个空间,以探寻作为边缘群体的克隆人的文化适应过程和身份构建的困境,深刻反映了人物身份认同危机和命运之不可抗拒的主题,作家通过对科技所束缚割裂身心的批判,实现对“人”本质的反思。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社会边缘群体的精神面貌,唤起人们对生存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倾听"模式在小说《劝导》中有极为重要的建构作用。借助女主人公的"倾听"姿态,小说展现了作家的女性观、婚姻观和人生观。通过"倾听",女主人公在交往社会中建构了自我的存在空间。在具体的话语场景中,"倾听"的方式与效果都会受到交流模式的影响,女主人公通过参与到话语场景中,确立了自身的阐释主体身份,完成了"倾听"主体与现实的融合,实现了小说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3.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一部小说。小说中,康普生家的三代女性康普生太太、凯蒂、小昆丁都缺乏正确的空间意识,她们或固步自封,画地为牢,陷入空间瘫痪和哀怨之中,沦为可悲的空间剥削者;或矛盾徘徊,在两种空间意识的夹缝中挣扎,选择妥协和流浪;或激烈抗争,舍弃传统空间,却泯灭在现代空间的迷雾中。空间意识的错位导致了她们身份的异化和缺失,是造成三人悲剧的深层原因。在现代社会中,只有使传统私密空间与现代开放空间保持平衡,消除空间划分的性别桎梏,才能避免康普生家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在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对主人公住宅的内外空间进行了描述,这些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也作为时间的标志物存在,尘封着主人公的记忆,又与主人公心理的变化紧密相联。叙述空间的展现突破了传统小说构建的形式和意义,心理蒙太奇手法、“模糊时间”技巧在小说中的运用展现了小说独特的空间形式结构。  相似文献   

16.
论梁凤仪小说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凤仪的小说,大多有同样的背景、相仿的人物、一个个不同的恩怨相交的故事。而这三者,共同构成其小说的模式。小说的外壳是:一个美艳女子在与若干男人的恩怨纠缠中,由最初的哀怨走向自立,而后终于成为商界中擎天一柱的女强人。这“外壳”包含三个因素:一是人物。大多数主人公是美艳女子;二是背景。大的背景基本上是商品社会中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商界,小的背景是男人;三是恩怨情仇的故事。小说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充满了理想色彩,对激发女性振作、奋起,争取美好的生活和平等的权利有一定的意义。作者所编的故事,情节复杂,引人入胜,可读性强。作者以男性为陪衬,给女主人公以超越一切苦难的力量,所向披靡的气势,战无不胜的手段,陷入狭隘的女性群体意识,淡化了女性解放的社会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7.
石黑一雄,英籍日裔作家,布克奖的获得者,被誉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作为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长日留痕》以日记的形式描绘了主人公史蒂文斯的一生经历,突出强调了史蒂文斯的情感变化。基于时空体理论和空间理论,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时间和空间的探析,反映了史蒂文斯身份的迷失与复得,并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于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王殊韵 《海外英语》2013,(23):239-240
凝视中蕴含着性别意识。女性意识在海明威所创作的《雨中的猫》中被刻画得极为细腻和深刻,其故事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永久的悬念和无尽的话语阐释空间。该文以凝视理论为切入点,在揭露了小说女主人公的身份认同危机之余也论证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李婷  王海萌 《英语广场》2023,(16):48-52
《好人难寻》是美国作家奥康纳最难解读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反映了20世纪的美国南方社会生活。小说讲述了一家人旅行途中的遭遇,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启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好人”的定义作出反思。本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空间、小说中角色的心理空间以及空间与人格的重构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中人物的遭遇、空间之下人物的异化和畸形以及人物在人格重构过程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穿越小说是网络文学中最热门的形式。穿越小说一般呈现模式化.它的女主人公多表现出现代人的思考与迷茫、理想与期望。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女性的心理迷惘:一是因追求美貌导致的迷惘:二是对坚贞爱情的渴望与现代社会纯真情感的缺失:三是传统男权社会中保持女性独立意识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