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梳理、逻辑分析,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核心特征与实践途径展开讨论。研究认为:(1)“打造智慧生态的数字课堂,实现全过程育人”“拓宽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助推高校学生的深度思考,实现全视野育人”“强化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实现全方法育人”“提升思政课程的师资水平,实现全目标育人”,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2)数字信息来源的碎化特征、数字知识传播的多元特征、数字教学体验的自主特征、数字交流表达的感性特征、数字资源生产的活化特征与数字反馈评价的精准特征,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核心特征。(3)健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体制机制、树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精准理念、培育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建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方法、提高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准入门槛和完善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知识体系,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是依靠科学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互联网+”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将“互联网+”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是加强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分析了“互联网+”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阐述了“互联网+”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研究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面向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直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明晰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功能作用;以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强调“智能+”赋能思维方式转变,突出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形成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提出了确定课程思政目标、重构课程思政内容、选择课程在线平台、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思政基地、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实施课程思政评价的智能时代课程思政设计方法,以期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的智慧课堂建设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技术媒介理论研究,探索智慧课堂建设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名师示范教学、扩大课程受众范围、分教学场所远程直播互动交流、同步保存教学视频资料供学生重复学习以及教学资源共享与传播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文章从坚持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指导思想、夯实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理论功底、构建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话语体系、助推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提升的动力机制、提升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的智慧课堂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课堂提升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的对策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和发展前景。人工智能具有精准把握思政课教育对象、精准供给思政课教学内容、精准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等价值意蕴。然而,当前高校系统内普遍存在着思政课教师的整体人工智能教学素养不高,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合力不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重点在提升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素养、多方主体参与开发与建设、健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体制机制等方面着力,促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设,以期有效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给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AI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深刻改变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形态,使师生关系民主化、人机关系交互化、教学形态智能化。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和定位面临重塑。在AI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素养提升的重点是培训教师掌握赋能教育的智能技术,难点是创新人机协同建构“智能+思政课教学”,目标是以知识重构坚定价值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迎接“智能+思政课”的挑战,以圆满完成新时代赋予的立德树人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7.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将推动新一轮教育大变革。高校思政课是公共课,也是意识形态教育课,更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就当前技术发展情况来看,AIGC赋能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增强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推进思政课“大平台”建设、知识传授与学习的方法创新,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评估。通过AIGC赋能所带来的泛在化空间、沉浸式体验、交互式学习彰显了技术的价值功能,但AIGC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也存在不少隐忧,包括大学生数据安全风险,教育伦理问题,技术局限性所致的误导性输出,师生群体中智能鸿沟的普遍出现,西方不良价值观念渗透的危险等。在充分享受AIGC带来的红利时,应极力避免其附随的问题与风险,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完善信息保护技术与机制,重塑教师的“人生导师”角色,构建虚实共生与人机协同模式,提升师生群体的智能素养,同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阐述了“互联网+”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逻辑缘起,然后论述了“互联网+”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意蕴,接着分析了“互联网+”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挑战,最后提出了“互联网+”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改、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总结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经验,从何以可能、何以实现两个维度,论述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内容。从实现方式之变化、做到资源之整合两个方面入手,为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教学提供保障。史料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为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思政课教学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推进,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重要论述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任务,教育进入数字化发展时代。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旨在破解教学中的三重困境:教师数字素养水平不高的主体困境、数字教学资源不足的内容困境、数字平台建设缺乏的载体困境。通过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教学资源供给、教学平台建设三个方面的改进创新,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让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能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者、推动者、受益者,以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带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主要载体。将党史国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帮助学生增加信心、增进团结、增长智慧,是铸魂育人的重要举措。基于“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阐释党史国史蕴含的思政课教育价值意蕴和融入原则,从筑牢信仰根基、传承红色基因、提升网络素养三个层面论述党史国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旨在为增强党史国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融合育人的感染力、时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启发式教学以启发为教学智慧,以愤悱为引导时机,以领悟为学习境界。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实施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彰显思政课堂本真、催生教师教学智慧、点燃学生学习激情,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的课程”。用启发式教学赋能核心素养培育,必须立足“促思”的课程改进,追求“潜隐”的教学艺术,崇尚“生成”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党建工作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探索系统化建设、数字化赋能、智能化管理的党建工作机制,把好党建工作的理论引导关、主体责任关、思政育人关、课程思政关、意识形态关,构建“五位一体”的智慧党建工作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技术迅速发展的智能化时代,高职教育应直击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两张皮”问题,厘清课程思政“为党育人”的核心价值与“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以系统融入思政元素的设计理念为指导,以5G+AI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教学变革与方法创新为设计思路,构建5G+AI技术赋能的课程思政设计理论框架。同时应以课程思政设计“有效落地”为重要指向,最终形成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课程思政的路径设计、课程思政的评价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我国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将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并进行话语体系的建构,是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党史教育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应然之义。百年党史是高校思政课教材话语的组成部分、教案话语时空场域、教学话语的课程资源、实践话语的增值赋能,在融入思政课时要遵循历史逻辑、价值逻辑、整体逻辑和准确逻辑,有效增强党史融入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历史维度,百年党史要将党史主题、党史事件、党史人物的史学话语融入思政课;在理论维度,百年党史要将理论话语、制度话语、文化话语融入思政课;在实践维度,百年党史要将红色遗产、精神谱系、虚拟资源融入思政课;在育人维度,百年党史要将理想信念、道德自觉、家风家训融入思政课。  相似文献   

16.
党史学习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政治任务,其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各有不同,多以专题学习、主题活动教育为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党史故事、领袖故事是重要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将党史故事、领袖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可行性、必要性。思政课教师应精选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多样路径。将党史故事、领袖故事融入思政课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新的尝试,能更好地促进党史学习教育“三进”工作的开展,进而实现思政课教学学理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和平台建设要在战略上实施网络“思政平台”+“平台思政”,战术上实施“生活+思政”“学习+思政”“社交+思政”。要从现阶段的构建内容供给、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转向创新内容、延展平台、赋能教师、培育技术和完善制度的“五位一体”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探索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的长效运作机制,打通不同单位合作的体制障碍,推动社会资源与高校的合理配置,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优化思政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动红色文化更好融入思政课。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而且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主张智能技术与课程思政工作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有助于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改善教师教学手段、完善育人机制。然而,当前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仍处于简单耦合阶段,在推动课程思政创新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缺陷、思想观念、教学能力等层面的问题。新时代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变革教学理念为先导、研发教学技术为支撑、提升教学能力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将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高校实现精准思政,要厘清思政教育应用数字技术的价值导向,选择准确的作用对象,设立精准的供需渠道,建设长效的创新机制,并以全面立体的教育评价实现对教育对象的精准推理,利用技术手段和教师智慧的有机协同实现对思政知识的精准化输出。同时,构建“全境多维”生态化精准思政场域和“物理+网络”交互性精准空间,辅以高质量的针对性教学服务,保障数字赋能的高校精准思政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