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降 ,经济格局为北胜于南 (事实上南北格局的观念是六朝之后的产物)。战国七雄 ,其六即在北方。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划分当时的经济区域 :山东 (崤山以东 )、山西、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其中山东、山西 (约当今陕西中部、河南、山西南部、山东、河北和安徽、江苏两省的江北部分 ,相当于黄河中下游 )是发达的农业区和商业区 ,龙门碣石以北是牧业区 ,长江以南经济则未有多发展 ,无论是农业还是商业、手工业都无法与北方相比。北方 ,尤其是山东 ,也就是黄淮海平原 ,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以关中为首都的帝国的粮仓。…  相似文献   

2.
《史记·货殖列传》是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一篇名著,它将全国分成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等几个区域,概述了各个区域的经济特征,并详细阐述了各地的土壤、气候、物产、耕作方式、种族差异、人地关系、杜会风俗以及当地经济实力在全国的地位,分析了形成各区经济文化差异的自然及历史人文背景。后世有不少著作,都以此为范本,论述当代的经济地理布局、人文社会风气及其变迁。管见所及,明代张瀚(1510-1593)的《松窗梦语·商贾纪》和晚近黄宾虹(1865-1955)的《新安货殖谈》①,均为其中的翘楚之作。黄宾虹系…  相似文献   

3.
碣石之名,始见于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禹贡》载“碣石”一名有二处:“夹右碣石,入于河”及“太行、恒山至碣石,入于海。”笔者略述管见:虽“碣石”一名,实二地也。无棣大山《禹贡》云:“夹右碣石,入于河”。《史记·夏本纪》云:“夹右碣石,入于海”。二者所指“碣石”为同一座山体,即今无棣大山,昔称“碣石山”。此山位于今山东无  相似文献   

4.
碣石是个有名的地方。碣石之名见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禹贡》载“夹右碣石,入于河”和“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前者说的是今无棣大山,后者所云即昌黎碣石。昌黎碣石有五个特点:一、它雄踞渤海北岸,河北昌黎县北,气势非凡。海拔695.1米比无棣大山高十倍多。占地300平方公里,有近百座峰峦,比无棣大山占地大750倍。此山有其标识作用。二、碣石是北方的象征,历来有不少帝王到此。三、碣石地区是山海关内外往来的必经之路。四、此地区汉后是兵家必争之地。五、碣石山是古今观海胜地。另外的碣石都不具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市镇经济在明清时期的江南社会得到跨越式大发展。龙门派以王常月为发端盛行于江南,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镇经济的深度影响,显露出宗教发展与地域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一,市镇经济的兴盛产生了富商阶层,而富商阶层为江南龙门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第二,江南龙门派形成了"以宗坛为中心,以下院为辐射点"的宗教网络,这种宗教网络与江南市镇的地域分布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第三,以闵一得为代表的龙门高道提出了道教"医世"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大量富商加入龙门派的历史事实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货殖列传(节选) 太史公日: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 《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①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②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穀、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相似文献   

7.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究竟在哪里?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观沧海》注碣石为:“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县北。207年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山。”主这种说法的有两种意见:一是明《一统志》说,“碣石山在昌黎县西南五十里”,离海三十里;二是郭造卿说,“今昌黎北十里有仙人台,即碣石顶也”,并描述“碣石顶”,  相似文献   

8.
<正>登龙门:黄河禹门口(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  相似文献   

9.
在王常月江南弘道、中兴全真之前,常州地区就存在着一个以朱元育为首的全真龙门派宗教团体,这个团体中的佼佼者潘静观的人生却为我们展现了龙门派在清初的另一种生存境遇。潘静观是龙门派第五代之嫡传弟子,他的存世著作《道德经妙门约》一书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全真色彩。但他同时又积极参与当地的一个吕祖扶乩团体,并在其中占据了领袖的位置,他们自立太乙法派。此外,他还以《净明忠孝录》传授弟子,并以传承净明派为己任。作为龙门派弟子的潘静观并没有试图去发扬壮大龙门教派,而是在与其他道派以及民间信仰的互动中使其身份变得复杂。对潘静观的考察,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我们对清初龙门派生存境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1.第6页《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 ①齐、鲁分封在山东,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晋分封在山西,今天山西省简称晋。②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有:吴、楚(今天湖北秭归)、巴、蜀。  相似文献   

11.
论曹操     
毛主席在《北戴河·浪淘沙》这首词里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就是曹操。公元207年,曹操东征乌桓,在归途中曾经登临碣石,写下了豪迈的《碣石篇》。其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在这里,毛主席对曹操给予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王叔和及其医著《脉经》,在史医两界颇享盛名。迄今民间仍有“不读王叔和,临症疑难多”的谚语。可是对这样一位在我国医学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医学家,其生平籍贯至今尚无定论。为此,笔者想对他的生平事迹,作一微浅的探讨。玉叔和的籍贯,传说纷纭,但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山东说和山西说。持山东说的有吴海林、李延沛。他们在合著的《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里这样写道:“王叔和字熙,东平(今属山东)人。”近代的余嘉锡也是持山东说的,他考据王叔和为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持山西说的是王怀忠、魏填平。他们在合著的《上党史话》里则写道:“王叔和,曾任太医令,山西高平人。”  相似文献   

13.
韩国舞曲《江南style》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走红全球,该曲高度迎合了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是其走红的根本原因。《江南style》反映了现代社会崇尚经济、性开放、理想信仰缺失、竞争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和青年自由个性化的特点。正确认识和对待《江南style》的走红,以中国梦、共同富裕、高雅艺术、净化社会风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全国教育理论刊物第一次协作会议于1989年8月15日至19日在山西太原召开。全国教育理论刊物第一次协作会议是由《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研究》、《教育论丛》(广东)、《江西教育科研》(江西)、《山东教育科研》(山东)、《教育研究动态》(兰州)、《教育科学》(辽宁)、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感受领略江南水乡风情。 2.聆听江南丝竹《欢乐歌》,对“江南丝竹这一常见器乐形式有初步了解。 3.能用欢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乡歌儿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基本情绪,感知江南音乐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通(公元584—617年)字仲淹,山西龙门人,隋末的经学大师,家庭累世业儒,祖、父辈都是有名的学者。他15岁时学术已有成就。20岁往长安,谒见文帝,上《太平十二策》,陈说治道。文帝虽极力称赞,但不实行,遂返回山西。此后多次谢绝权臣的招聘,专门著书讲学。卒,门人谥为文中子。著述有《续经》(已佚),是模  相似文献   

17.
陈树志 《历史学习》2010,(11):10-11
《直击2011年安徽高考·名师考题》(江南十校联谊会2010年4月版)第134页有一道问答题:“近代四种经济成分各自的发展趋势如何?”答案提供了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共四种经济成分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比较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因而收录了大量古诗词,而植物又是较为常见的意象,故本文以《渔歌子》、《江南》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就教材中汉唐诗词里的桃花、莲花和茱萸三种植物意象进行简要分析,感悟植物在汉唐诗词中的美。  相似文献   

19.
对于碣石山的地理位置历来有昌黎仙人台、秦皇岛海滨诸山及绥中姜女坟之众说。《“唐山碣石”考》一文,通过反复论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现本着“疑义相与析”的精神,将此文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并希望得到历史地理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海滨 《中学生百科》2014,(11):16-20
本期主角李璐,笔名小璐仔,90后青春作家,山西吕梁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因意外导致双腿瘫痪,14岁开始自学认字,16岁时在文学网站发表16余万字的小说《水晶鞋的魔力》;先后受邀担任多家电子杂志和实体刊物的文字总监和责任编辑.作品见于《美文》《山东青年作家》《麦芒》等刊物;曾获首届"最美吕梁人"提名奖;个人事迹先后被《三晋都市报》《山西晚报》《吕梁日报》《常德晚报》等媒体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