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老子直接论述“美”的文字并不很多,表面上似乎还排斥美。但在其思想中,他只用其自然之道的形上学原理,深刻探讨了美的本质。老子的美学正是在对世俗的、传统的审美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以自然真朴为美的美学思想以及“道法自然”这一认识和把握真正“美”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使得老子美学开创了道家美学以至整个中国美学注重法自然、尚素朴以及重质轻文、求真贵淡的优秀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老子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老子是我国伟大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以“道”为至高范畴,具有原始美、自然美、纯朴美、辩证美等显著美学特征。老子美学思想是中华美学的主要精神源头之一,也是世界美学园地中华彩独放的荦荦大者  相似文献   

3.
老子直接论述“美”的文字并不很多 ,表面上似乎还排斥美。但在其思想中 ,他已用其自然之道的形上学原理 ,深刻探讨了美的本质。老子的美学正是在对世俗的、传统的审美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以自然真朴为美的美学思想以及“道法自然”这一认识和把握真正“美”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使得老子美学开创了道家美学以至整个中国美学注重法自然、尚素朴以及重质轻文、求真贵淡的优秀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美学是在以“道”为美这一思想核心之上建构起来的一个美学体系。本体层次上的道在经验现象界则表现为“无”,即无言之美,无声之美,无色之美。以主体空诸一切的“无”去认识对象道的“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妙”,因而,老子的这一美学体系包含了道为美、无为美、妙为美这三重内涵。老子美学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并开辟了人本主义美学的先河,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5.
具体地论述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美学特征。音乐美的构成,音乐美的本质,音乐美的标准,音乐美的境界,从几个方面具体地全面地论述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老子关于美的论断是我国古代人们对美的最初探索。有人根据《老子》末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句认为老子是“美”的否定者。其实,老子并不反对美,他认为美的东西是无为的、自然的;美和恶是相反相成的,美有功利价值;他的美学思想开启了重自然、朴拙的美学传统,给我国后来的美学发展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徐玉玉 《文教资料》2011,(23):112-113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是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原.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老子的“道”论隐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道”成为“美”的本体论依据:庄子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庄子之“美”集中地表现为其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冀志强 《天中学刊》2012,27(6):50-53
谈及老子美学,基本上会涉及《老子》通行本第二章的内容。人们大多认为本章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反映了老子美学中关于美丑区分的所谓辩证思想。这种理解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并不符合老子整体的哲学思想和特殊的哲学思维。《老子》第二章关于"美"的论述,实际上正是要否定我们日常的关于美丑的定性与区分的做法。在他那里,在形式上区分美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真正的"美"是大"道"之"美",这个"美"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便是老子否定常人美丑区分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罗岚 《今日教育》2006,(6):47-48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美学理论,它始终追求的对象是对于人来说的最为和谐状态与“最高价值。”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辩证的和谐关系。而这也是许多思想家渴望的美学境界。从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到老子所说的“音声相和”——音与声的美丑相互对立与协和,再到《乐记》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是“中和之美”思想精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老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以“道”为美。老子认为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美是道,大道至美。“道”派生天地万物,又超越声色名声,似有实无。整个老子美学就是由“以道为美”为核心辐射开来的网络系统。老子美学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以“无”为美,以“妙”为美都是以“道”为美的变相形态。道法自然,从道家的人性论出发,老子提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及以“味”为美的独特美学观。以“道”为美体现在治国之道上就是“不争”的“圣人之治”;并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方法论,以达到复归本性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田园诗之审美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唐满先[韩国]崔雄赫陶渊明并没有直接地系统地表述过他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体系,只是在他所著的几篇诗文中,简略地谈到了几句。但凭着这几句,我们可以勾画出他的美学思想,并且通过细心体会他的田园诗所表露的美学追求,可以具体了解和认识他的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传统化可以被看成是“儒道合流”的化.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儒道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根源性的论点,并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姜如军 《快乐阅读》2011,(22):160-161
数学往往只是被人们当作培养智力的工具,似乎与美好不相关。谈到美,美学,人们常常想到诗歌,想到书法,想到建筑,孰不知这些美也蕴含在数学那些平凡的数字、符号和公式中。  相似文献   

15.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意蕴主要应该用超功利、超逻辑、超名言的方式予以领悟。《老子》的“自然”概念以否定性超越与诗意言说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应然的本真存在:自由的、诗意的栖居,审美式的生存。“美在自然”是中国美学史上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它从“道法自然”的本体论中推演而出。“自然”这种崇高的地位是怎样取得的呢?它何以踞有这样崇高的美学地位呢?在《老子》哲学、美学中,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场由社会变革引起的关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哲学、美学等各方面的大讨论中,音乐美学思想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尤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各自不同的美学观点,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开辟了新天地,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构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7.
孙莉莉 《现代语文》2006,(8):107-108
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要点 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关系、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关于“味”和“妙”的理论等等,它们的思想发源地,都是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老子的美学思想做了简单论述,主要集中在对老子哲学体系中的美育思想的分析,对《老子》中一些独特的审美概念进行了阐释,并讨论了学习老子美学思想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于道家思想的研究历来只侧重庄子,认为庄子的哲学即美学,而对老子的思想则缺乏深入全面的评价,或认为老子的著作只是“兵书”,将其与孙子、韩非归于一类;或认为老子有消极厌世的倾向,是反动思想的代表;更有人认为《道德经》专讲政治上的阴谋权术……如此等等,后人对老子的研究异义极多,老子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和美学史上的一个谜。实际上,老子一生的著作只是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但它却为道家学说奠定了全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道家美学中,老子将"至美"和"大美"归结为"道",践行并追求"至虚极,守静篤"的所谓本源的、绝对的大美。他提出"道分气象"且"有无相生"。在音乐美学方面《老子》提出了"大音"与"五音"这一对立范畴。"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绘画者借以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的绘画技法。笔者认为,绘画中的"留白"与老子说提出的"大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本文借"留白"这一传统绘画技法,以比较的方式,谈中国传统音乐中休止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兼谈音乐中"留白"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