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介绍了平面热源法导热系数及热扩散率测试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该系统包括导热系数测量的虚拟仿真实验、误差分析及测试算法修正等多项功能。虚拟实验中可通过试样截面温度云图动画和测点温度曲线实时显示试样温升,使实验现象更生动直观。该系统将虚拟仿真实验引入实验教学中,与实体的实验台操作相结合,拓展了实验内容,增强了实验趣味性和研究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节约实验室硬件建设成本。  相似文献   

2.
用综合测量方法设计固体导热系数测试实验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固体材料导热系数测量的需要,合理设计了稳态球体法导热系数测试实验装置;在手动测量的基础上,增设了数字仪表测量系统和计算机检测系统;利用KINGVIEW6.5开发了实验运行监测画面;采取了提高测温精度的有效措施。与传统测量方式相比,实验装置简单可靠,实验模型直观准确,测量方法精确灵活,完全满足科研测试和教学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组态软件的热损测量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的热损测量实验装置功能单一、测量精度不高、计算量大等问题,采用计算机数据采集、Mod Bus总线和PLC等先进技术,搭建了热损测量综合实验平台。利用组态软件强大的HMI/SCA-DA功能,开发了一个界面直观、操作方便、功能齐全的热损测量系统。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显示、分析、计算和打印等功能,而且实现了用户管理、热损测量综合实验装置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控。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界面美观大方,减轻了现场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危险系数,提高了热损测量的精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了热带法测量导热系数原理的基础上,通过fluent软件建立了数理模型,对热带法测量导热系数过程中材料厚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计算。在保证合理温升与可接受误差范围前提下,得到不同导热系数材料对应的最小可测厚度,并结合自行搭建的导热系数测试设备选取不同材料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根据预估材料导热系数的大小从而确定其最小可测量厚度的方法有效,既解决了以往测试中所有材料要求同一测量厚度而带来的制样困难,将材料可测厚度从原来25 mm减小到了5 mm,甚至更薄,扩大了可测材料范围,又减小了以往叠加测量带来的接触热阻误差,提高了测试精度。对提升热带法测试技术水平及灵活应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稳态平面热源法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率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实体装置和虚拟仿真系统两部分。实体装置利用非稳态平面热源法测定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率,采用触摸屏系统进行控制、数据采集和人机交互,可使学生认识客观现象,提高动手能力,强化实验技能。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与实体装置互补,并增加了试样空间温度场动态分布云图,可实现学生在线自主性实验研究。该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自循环多功能离心泵教学实验台的结构及功能特点,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和实验动手能力等角度出发,在实验台设计中解决了实验台的稳定性与精度、功能集成与小型化、指针式仪表与传感器并存、同一参数用不同测量仪表测量等教学实验中的问题,也为教师的科研成果紧密融入实验教学中、自主研发高精确度、多功能实验教学设备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研制了一种基于FD-TC-B型导热系数测量仪的加热平台.采用DS18B20集成温度传感器对温度信号采集,由AVR单片机结合上位机编辑LabVIEW软件功能模块进行数据处理,通过PID算法稳定控制加热盘温度,实现全自动数据采集和处理,实时显示温度曲线,数据自动存储和计算,良好人机界面功能的改进型导热系数测量仪.介绍了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并通过测量验证了改进型导热系数测量仪装置可靠,数据直观准确、精度高、测量时间短和测量方法简单,能满足科研测试和教学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利用热系数测试仪对岩石的导热系数进行测量,并分析了岩石成份、孔隙度、元素分布以及岩石形貌等参数对岩石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石孔隙度对岩石导热系数影响较大,同时岩石导热系数与所处的环境温度、岩石的结构以及金属元素和石英含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原有水平管外自然对流实验台的基础上,设计并校核了4套新增实验管段,同时对实验系统中热电偶的冷端补偿方式进行改造。实验结果表明,改造后实验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实验准则式与水平圆管大空间自然对流的经典经验公式更接近,实验测量结果分布更均匀。在此基础上,针对预热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7 h预热时间的实验结果已经能够满足实验要求,且预热时间越长,测量结果越接近于理论值。通过误差分析,改造后的实验测得的对流换热系数最大误差约为5. 2%,表明实验台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半球向全发射率测量教学实验装置测试精度不高、温度量程低的问题,该文基于稳态量热方法设计了高温半球向全发射率测量实验教学系统,进行了样品测试区域热量损失的校准,该系统具有方法原理简单、测试精度高等特点。通过测量获得不同温度下的材料半球向全发射率,便于同学们理解半球向全发射率与材料热辐射能力的相关性、光谱发射率与不同温度下的半球向全发射率的关联关系,实验测试结果可靠,满足热工系列课程研究型实验教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测量普遍采用的是稳态法,表面散热率的间接测量和样品侧面散热与漏热给测量带来一定误差,使得导热系数的实际测量值略微偏大.介绍了新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并且研究了样品侧面边缘热损失的物理模型,提出了新的数学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纠正了偏差,与实验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飞秒激光瞬态热反射测量技术的测量精度并增加测试的可靠性,延长了泵浦光和探测光的相对光程差,以提高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间的拟合精度.通过在泵浦光路中放置一个和探测光路中同样的机械位移平台,搭建了一个新的测试实验台,将两光束的光程差由4ns提高到8ns.测量结果表明,当后4ns的测量数据与前4ns的数据平滑连接后,泵浦光和探测光束间由于发散和飘移所引起的测量误差可忽略不计.对Al/Si和Cr/Si样品界面热导的测量结果表明,实验测得值和现有文献报道数据非常吻合,证实了改进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热气候风洞实验台环境测控系统动态工况的误差,对系统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辐射照度和风速)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通过分析影响系统控制不稳定的因素,找出其规律性,并给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实验教学用燃烧热量计的精度,对GR3500型燃烧热量计进行了系列改进。改进工作包括:为量热桶增加桶盖和加热器以减少水的蒸发和调节水温,采用石英坩埚替代合金坩埚以避免金属坩埚氧化造成的误差,给恒温夹套增加温度控制系统以保证夹套温度稳定;采用高分辨率的温度采集电路以增加温度测量的精度;采用电容放电点火电路以精确控制点火电能。按照精密燃烧量热实验的方法,采用标准物质苯甲酸对热量计的能当量进行了标定,并测试了萘的燃烧热。结果表明,改进后仪器的能当量的相对平均值标准偏差为±0.02%,萘的标准摩尔燃烧焓测量值为(-5 152.6±2.7)kJ/mol,与文献值一致。  相似文献   

15.
对TCT416型导热系数测试仪进行了改进,并用圆筒法、圆球法和该仪器测量了颗粒耐火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以对其进行检验。实验表明,该仪器可以方便地用于颗粒催化剂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测量,大大加快了催化剂的筛选速度,并且扩大了TCT416型导热系数测试仪的测量范围。  相似文献   

16.
根据液体结构的特点,通过建立液体混合物导热系数的理想模型,发展了计算混合液体导热系数的新方法.对288种含水和非水液体混合物2 060个数据点的拟合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平均误差0.98%,计算精度优于文献方法.据此发展了一种根据纯物质导热系数预测混合液体导热系数的方法,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为1.69%,小于文献方法的误差.  相似文献   

17.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0):112-116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将LNG储罐管路漏热影响的研究内容引入实验教学当中。利用ANSYS进行仿真实验,分别对管路的直径、壁厚和长度对储罐漏热的影响以及相同管路下不同保温层导热系数的漏热规律进行研究,获得漏热影响规律,便于学生理解。通过该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仿真实验,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仿真实验能力和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根据消防专业实验教学需求和实验特点,开发了多功能水-烟灭火系统实验台,并在此实验台上进行实验教学科目设计。依托该实验台设计了火灾烟气特性和流动规律实验、水喷淋系统灭火性能实验、细水雾系统灭火性能实验和排烟系统效果实验。实践表明,该实验台灵活性和适应性均较好,在强化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增强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测量材料光学非线性的Z扫描方法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实现材料热光系数的测量,介绍了用这种方法测量材料热光系数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大学现代光学实验教学中实现这种测量方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提升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教学效果,并配合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协调组织优势资源,研制开发了自动控制综合实验台.文章分别从系统指标、系统组成、系统软件和系统特点4个方面,详尽全面地介绍了实验台的研制过程,并简要总结了实验台在实验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