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祖国大陆第一个以闽南话方言播出的广播频道——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闽南话频道2002年元旦正式开播,每天以18.5个小时向闽南、台湾省及东南亚等地的闽南语听众播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播节目。闽南话是汉语重要方言之一。它源自古代中原的河洛话,广泛分布在福建闽南地区,台湾绝大部分地区,广东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及浙  相似文献   

2.
闽南语节目在两岸合作交流中的传播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闽南语是联系海峡两岸人民感情的天然纽带,更是彰显两岸同根同祖闽南文化的载体.本文从闽南语的渊源切入,论证了挖掘、保护闽南语的宝贵财富及传承、传播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营造大环境,办好广播电视闽南语节目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闽南语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传播于闽南地区、台湾省及东南亚,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养、联系和吸引着闽南地区人民、广大台湾同胞和东南亚侨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全世界华人、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音同文、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本文从分析闽南语广播的优势入手,结合闽南语海外广播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从理论的角度,思考出闽南语海外广播的若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歌谣是民间文艺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的歌谣运动开启了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先河。早期的歌谣出版主要为现实服务,被当作与旧思想对抗的“软性”武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歌谣的出版着眼于歌谣本体,研究者试图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歌谣进行立体深描。由此,中国民间歌谣出版走出了一条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道路。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中国民间歌谣的学术出版历程,不仅可以深化对歌谣的认知,而且能够为新时代中国民间歌谣的学术出版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嘉莉 《今传媒》2010,18(10):116-117
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对于闽南语的研究,需要全面而系统地对两岸闽南方言的形成和异同进行梳理,从而达到客观认知。本文从闽南地区的地理形成入手,分析了闽南方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从中寻找和归纳出两岸间闽南语的个中差异。  相似文献   

6.
无意间翻阅民国时期的有关档案资料,发现无名氏采风辑录的富平民间歌谣,那遒劲有力的毛笔字,那渗透着泥土气息的歌谣,透过年代已久的发黄纸张,传递着时空信息,给人以震撼的生命力,彰显出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如今歌谣渐近陌生,这些朗朗上口的俗语村话,有幸记载下来,对于挖掘民间传统文化潜力,注入新的气息与活力,发挥县域特色文化作用意义重大。笔者在整理这些歌谣的同时,对其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做了点滴初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广播电视闽南语节目播音主持"改译"中如何灵活掌握"音译"与"意译"方法的探讨,主张闽南语播音主持应在音译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向更多的意译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古代歌谣是流传遥远的民间诗歌。传统社会中。信息传播的途径比较缺乏,歌谣就成为民众文化传承、表达心声、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歌谣的作者和传诵者多是下层民众,其内容多为民众对社会生活现实的态度和看法,是民众生活实践与思想观念的直接反映。统治阶级对歌谣这种社会舆论的态度和处理措施.直接关涉到国家的发展和兴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闽南语广播电视节目快速发展,在推动闽台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闽南语电视节目的蓬勃发展亟需闽南语播音主持人才。现今业界的闽南语播音员主持人,从播音主持艺术学的理论角度以及从闽南语翻译角度分析,业务上存在一定问题。综合分析闽南语播音员主持人的来源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发现该类人才高校系统性培养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塑造一流的闽南语播音员主持人,打造闽南语媒介传播的文化影响力,本文探讨了该类人才需要的素能,并且提出针对性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指导实践,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陈洁 《东南传播》2023,(12):63-67
较高的语言门槛及制作的参差不齐使得闽南语电影长期处于市场边缘。如今,全媒体时代为闽南语电影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立体化的传播路径和多元的传播内容对其传播力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国内第一部闽南语院线电影,本文将基于电影《蕃薯浇米》的传播效果,探讨闽南语电影传播的共性问题,并提出整合传播渠道、利用电影节政策扶持、传播内容创新表达、助力本土微电影制作等传播策略,为闽南语电影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如何发挥地方特色,增强闽南语电视节目的魅力,使闽南语方言频道得到本土和台湾受众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认同,是一个新课题.本文根据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开播前后的节目策划及实践体会,从文化取向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佤族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佤族社会历史河流的一个重要支流。佤族歌谣蕴含的物质民俗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习俗、饮食习俗及服饰习俗等。分析研究佤族歌谣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佤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卞玺 《新闻传播》2010,(5):117-117
海峡两岸的闽南文化是由福建闽南人和台湾同胞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海峡两岸的闽南人传承与发展的地域性文化。厦门卫视的节目主要是使用闽南语播报.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的趋同性和相似性所展现出的强大向心力.使得厦门卫视的闽南语频道在对台传播中突显优势,显示出了闯台文化传播交流的强大功能和闽台文化融合的深远意义。厦门卫视的《闽南通》栏目,就是一档弘扬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和民俗特色的优秀栏目.  相似文献   

14.
民间叙事诗,通常是分入诗歌或者民间故事、传说类目。其根据是,民间叙事诗有人物、有故事情节,它兼有民间故事、传说的性质;就其体裁而言,它属于诗歌。不错,民间叙事诗的体裁是诗歌。因为其体裁是诗歌,就分入诗歌吗?我们不妨先看看与之情况相仿的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是人民群众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苗得雨在《文谈诗话》中说:“民间歌谣,  相似文献   

15.
台语电影展现了台湾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阐述台语电影中呈现的民间曲艺和民间歌谣两方面内容,可以更好地展示台语电影的文化内涵,并借此推进台湾民俗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城市化不断地发展中,地区的文化形式开始转变,让传统文化既能得到传承,又能为特色城市的建设提供文化之源,闽南文化最早起源于泉州,现阶段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福建南部,闽南文化主要有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方言等等。城市化发展是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那么,在闽南地区独有的闽南文化要如何在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特色相结合?下面就来分析和解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何竞平 《青年记者》2016,(17):16-17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就是方言,它是人们家乡记忆的烙印、情感联系的纽带,因此,也成为广告中频频使用的一种语言.闽南语通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地方方言语种之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都出现过不少使用闽南语的广告.本文盘点两岸与闽南语相关的现行语言政策与规范,并结合近年来两岸使用闽南语的广告案例,对闽南语在两岸广告中的使用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8.
云南佤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谣,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佤民族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佤族民间歌谣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佤族的口承文化正日益消失。佤族民间歌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自身文化的传承逐渐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9.
卞玺 《新闻爱好者》2010,(10):117-117
前言 闽南文化是由闽台两地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传。这也是海峡两岸闽南话一直畅通交流、沟通无阻的根本原因。厦门卫视节目大多使用闽南语播出,闽南语言文化的趋同性和相似性所显示出的强大向心力,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虽然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但是,向歌谣学习,从民间传统中汲取营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仍然不失为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