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反复强调开办新式新闻事业,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系列新闻理论的重要观点。首先,洪仁玕再三提出要创办新式的新闻事业;“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事势常  相似文献   

2.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也是洪仁玕在香港期间学习和研究了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学说后提出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迫切愿望。其现代价值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最早提出国人自己办报理念和理论的人,洪仁玕的新闻思想十分具有前瞻性,他对于报纸的作用、功能,以及对报人要求的阐述,直到今天仍是新闻理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西方文化的熏陶、太平天国农起义政权的建立及其宣传政策的影响,是洪仁开新闻思想的渊源;总理朝政、权重一时的地位,革故鼎新的《资政新篇》,使这位农民起义领导者的新闻思想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4.
在时间的序列上,有关新闻观念的表达,洪仁玕要稍早于王韬,在他的《资政新篇》中,就辟有专门的章节来探讨“新闻”,较之于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等著述,要早上十来年。但,洪仁玕有关报刊理念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十分重视文风的改革。新政权建立后,在征战不已、百废待兴之际,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就把改革文风作为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洪秀全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此策是也”。一八六一年,洪仁玕等人正式发布了改革文风的布告《戒浮文巧言谕》,“文以纪实”则是这篇谕文提出的一个主张。洪仁玕等人提出的“文以纪实”的主张,对当时流行的“不求实学,专事浮文”的腐朽文风,是一个猛烈的冲击。那时候,许多封建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虽然没有办过报纸,但有过办报的主张。他们的办报思想是进步的,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太平天国的办报思想,主要反映在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上。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准备时期,曾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在香港、广东一带居住多年,接受了一些资本主义思想。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公元一八五九年),洪仁玕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份建议书——《资政新篇》。建议书中,除了提出修铁路、开工厂等主张外,还建议设立新闻馆,出版“新闻篇”(即报纸),得到了洪  相似文献   

7.
所谓舆论监督,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体,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实施新闻批评,以明辨是非,扶正祛邪。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有新闻篇以泄奸谋,纵有一切诡弊,难逃太阳之照矣。”①这一观点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由于这个观点是洪仁在谈论“禁朋党之弊”时提出的,所以一般研究者认为这不过是洪仁对付朋党势力的一个建议,②想通过报纸将朋党的各种谋划昭示于天下,使其阴谋无法得逞,以达到加强太平天国集权统一的目的。这样说固然不错,洪仁也的确有这样的目的,但若综观全文,将这一观点和《资政新篇》的写作背景、写作宗旨联…  相似文献   

8.
郑观应: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光仁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 九)》认为,“在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起‘报 律’的是康有为”;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 史》、黄瑚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也说, 1898年8月9日康有为上书《恭谢天恩条陈办报 事宜折》时附带了一个请定中国报律片,这“在 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如果仅仅从 字面来看,上述观点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康有为 的确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报律”二字的 人。但如果我们把“报律”与“新闻法”等同视 之,会发现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订新闻法的 人不是康有为,而是郑观应。本文通过考察三个 版本的《盛世危言》:1894年的五卷本、1895年 的十四卷本和1900年的八卷本,认为郑观应在 五卷本《盛世危言》中便提出了新闻立法问题, 增修八卷本时又明确提出制订报律。因此,郑观 应提倡制订新闻法的时间至少比康有为早4年。  相似文献   

9.
洪仁玕(1822—1864)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的族弟,1851年金田起义时,他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后来在广东组织起义失败,便逃到香港,在香港生活了6年。1859年6月他从香港来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当时正值太平军由胜转衰的危机时刻,他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朝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第二号人物。到天京后,洪仁玕向洪秀全呈奏了一篇文章,称为《资政新篇》,主张仿效西洋,实行建工厂、开矿山、  相似文献   

10.
洪仁玕为挽救太平天国的危局曾试图实行资本主义法制改革,但终因大势已去而未能付诸实践,然而他的改革思想却在其著作《资政新篇》中得到系统阐发。  相似文献   

11.
凌争 《今传媒》2012,(6):32-33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新闻法制制度在曲折中发展。北洋政府的新闻立法在客观上推动了新闻法制制度完整化,但本质是抑制和阻碍新闻自由。北洋政府通过新闻立法,以保押费、预先审查、禁载事项、错误解读宪法、恐怖统治等方式对新闻自由进行干涉,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舶来的报刊自由主义思想,将中国近现代报刊活动家一线贯穿起来,形成他们报刊活动的核心指导思想。然而或是由于激进,或是出于对法治的无知,却很少有人能自觉提出用立法(在宪法指导下指定的部门法)来保护新闻传播的自由。尽管如此,还是有报刊活动家提出了不少闪烁法治思想光芒的新闻传播立法思想,至今看来,仍是新意扑面,弥足珍贵。近现代新闻传播立法思想回顾洪仁的新闻立法思想。洪对报纸的出版和管理曾萌发出一些想法:一、报纸应准许民间来办;二、报纸是商品,赢利乃天经地义;三、报纸应有法律地位,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并承…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和李大钊是两位十分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据资料显示,在《中国20世纪百年百人排行榜》一书中,称梁启超为"百科启蒙第一人",而李大钊则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中国"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这两位人物在探索近代中国前进的道路问题上都曾提出创建"少年中国"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二者的"少  相似文献   

14.
杨文环 《今传媒》2013,(4):144-145
王韬是19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学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被誉为中国新闻记者之父,亦被称为“具在专门办报思想第一人”.笔者认为,王韬先生之所以能得如此高度评价,与他的新闻思想密不可分: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立言”的新闻功能观;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作用的新闻政论观;提倡品行诚正,博古通今的新闻人才观等.正是得益于这在当时极具震撼力的大胆思想,使后世得到启蒙,而其报刊实践及系统的报刊理论又奠定了我国近代报刊的基础,从而展示了王韬对中国新闻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李衍玲 《新闻界》2003,(4):23-24
实施新闻法制是我国“依法治国”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的新闻立法尚在探索、研究之中。为了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闻法制体系,就应根据我国国情进行立法规划,同时尊重新闻法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对国外新闻法制的先进经验加以借鉴。笔者认为,下面几个问题应是我国新闻法制建设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一、新闻立法体系问题对于新闻立法体系,我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是:1.新闻立法是采用成文法还是非成文法?2.新闻自由权是否需要宪法的明文保护?3.新闻立法是采用单列制还是分散制?第一个问题几乎没有争议。我国是实行…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代新闻法制史上的重要一页,清末新闻法奠定了中国新闻法制近代化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清末颁布的新闻法律法规出台背景及具体内容的分析,试图找出其对今天新闻立法所带来的种种启示。  相似文献   

17.
徐新平 《新闻三昧》2006,(10):52-53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开山人物,被誉为中国新闻记者之父。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报纸的开创者,而且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1874年2月,他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中国第一份完全由华人主编和管理的中文日报。在长达30余年的报馆生涯中,王韬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新闻思想。一、对报刊功能认识王韬认为,报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广见闻、通上下、通内外、辅教化几个方面。第一、广见闻。人们见识的增加、眼界的扩大和认识的提高自然有许多途径,但在当时交通不畅、传播缓慢的时代,最佳的方法就是办报。王韬将中国与…  相似文献   

18.
崔明伍 《青年记者》2015,(10):12-13
我国的新闻立法应是开放式的,要在广泛借鉴域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后发优势,制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闻法。新闻立法之所以多年难以提上议事日程,一些概念客观上难以界定是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唯有程序正义方能解决新闻立法中的难题。立法的过程须严守程序正义人们一般将法治理解为一种作为实体正义的良法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任何立法都是一种博弈的过程,而良法就是对这种博弈的正视与承认,也是所谓立法“科学化”、“民主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1987年《新闻知识》12期发表了张源正的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对待新闻失实,只能避免,不能杜绝。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这里,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位的,新闻是第二位的。人,只能起报道作用。我认为,在采写中,只要作者观点正确,深入采访,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假货”是不会闯进报面的。记得去年冬天,我得到一条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博览会史上,有一个人不能忘记。他就是陈琪,是近代中国人中对世博会进行考察研究第一人。他第一个提议举办南洋劝业会并担任南洋劝业会事务所坐办,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作为中国政府筹备巴拿马事务局局长兼赴美赛会监督处监督,陈琪率领中国代表团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取得了奖章奖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