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古代文档官吏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历史的长河中 ,古代文档官吏的名称及地位不断发生变化 ,但其撰写文书、保管档案的基本职能并没有改变。随着历史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由巫官文化到史官文化、由史官文化而士林文化再到儒家文化的演进。毫无疑问 ,史官是古代文档官吏的源头 ,而由其所创造的史官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探讨中国古代文档官吏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文化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文档官吏与传统文化的起源 ,亦即史官与史官文化的起源。史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巫觋角色的出现 ,由巫觋而演变成史官 ,即记事和掌管档案…  相似文献   

2.
张珊 《兰台世界》2012,(6):30-31
甲骨文的内容涉及殷商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的档案,本文作者在详细研读甲骨文相关资料后,将甲骨文中所包含的古代科技档案资料归为如下四类考证之.  相似文献   

3.
曹鹏 《档案》2020,(1):21-24
陶器与陶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档案载体,商代陶文是记录殷商文明的历史档案。通过与殷墟甲骨文相比对,大部分商代陶文都可以释读。诸多考古发掘材料与研究表明,商代陶文不是原始刻划符号,而是历史悠久的古文字资料,记录了我国上古时期农业社会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论述了自殷商甲骨文问世直至1840年前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书官”为中国古代图书馆乃至整个学术事业的绵延,繁荣所作出的不朽业绩。  相似文献   

5.
中国档案工作者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华文明独特的历史进程同步的。文明萌芽期的巫觋乃是我国档案工作者的鼻祖;脱胎于巫觋的史官,作为历代父家长统治经验与教训的主要记录与传承者,则是我国档案工作者的祖先。  相似文献   

6.
巫觋文化在唐代政治与民间社会均占有一席之地。李唐王室一方面尊道教为国教,另一方面受胡族内亚性的影响,使得巫觋屡见于职官制中。唐前期以武则天、韦后为代表的宫廷女性利用巫术弥补参政劣势,国家政权中的巫风盛极一时。至后期,儒学的复兴致使巫术在中央层面的生存空间渐受挤压,日益堕入民间,成为唐宋之际思想变革的一大面相。巫觋在地方社会扮演着诸多角色,他们在努力开拓活动空间的同时,仍须面对世俗政权的不断干预。  相似文献   

7.
甲骨卜辞的形成,与当时极为盛行的殷商巫文化密切相关,更准确地说,甲骨卜辞是殷商时代的精神产品。 巫文化,是起源于远古,鼎盛于殷周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化,其特征表现为在求神祭祀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庄严隆重的礼仪制度及以巫为首的专门的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8.
在江淮之间属于苏皖的许多地方,近年来,田野作业者发掘出大量的巫觋行傩时歌唱的"神书",且在这个区域内,不论在何地,神书的内容基本相似。这些神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于文化、宗教的研究,亦具有极大的价值。笔者今就经眼的资料,作一报告。 "神书"的演唱我国古代巫风盛行,江淮之间的地区亦不例外。巫觋的宗教活动称为傩,行傩的目的是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消灾纳吉。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自从有了文字,出现了阶级社会,就产生了公文.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殷商时代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极为简古难懂,内容多是商代王室祭祀占卜或狩猎的记录.  相似文献   

10.
张泽渡 《大观周刊》2011,(17):4-4,13
令世界和中国文化学术界醉心多年的殷商甲骨文字,随同它那个如火如茶的时代烟消云散了。历来的甲骨文研究。似乎都倾向于仅仅将它视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资料。我们主张将甲骨文看作社会文化产物,在人文历史背景下去考察甲骨文字的文化社会学意义。将甲骨文字产生、发展以及湮灭的过程放到社会发展史的视角中来观察,可以让我们发现甲骨文字所蕴涵的独特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以往的研究多将商代外服侯、田、男、卫、邦伯视为诸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类诸侯起源问题,但对商代外服的命名途径关注不多。中国早期国家官僚的职事与礼俗密切相关,商代外服职官仍保留着职事产生时与礼俗相关的原始特点。在近年甲骨文及殷礼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学术背景下,考察甲骨文及殷礼,探讨商代外服的命名成为可能。综合既往关于商代外服的研究成果,可以推考记载外服史迹的相关卜辞,并确认外服必须由商王任命,以及外服的命名可能与殷商礼俗有关的情况,如外服侯命名于射礼,外服田命名于田猎之礼,外服男命名于耤田礼,外服卫命名于守卫"堂"的礼俗,外服伯命名于族邦首领称谓习俗。通过对商代外服命名的考察,分析从原始礼俗到国家职事以及官僚制度、诸侯制度的转化,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官僚制度以及管理等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以往的研究多将商代外服侯、田、男、卫、邦伯视为诸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类诸侯起源问题,但对商代外服的命名途径关注不多。中国早期国家官僚的职事与礼俗密切相关,商代外服职官仍保留着职事产生时与礼俗相关的原始特点。在近年甲骨文及殷礼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学术背景下,考察甲骨文及殷礼,探讨商代外服的命名成为可能。综合既往关于商代外服的研究成果,可以推考记载外服史迹的相关卜辞,并确认外服必须由商王任命,以及外服的命名可能与殷商礼俗有关的情况,如外服侯命名于射礼,外服田命名于田猎之礼,外服男命名于耤田礼,外服卫命名于守卫"堂"的礼俗,外服伯命名于族邦首领称谓习俗。通过对商代外服命名的考察,分析从原始礼俗到国家职事以及官僚制度、诸侯制度的转化,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官僚制度以及管理等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袁泽锐 《兰台世界》2016,(24):123-126
童乩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一种灵媒,主要作为普通人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扮演神灵的代言人。潮汕童乩活动呈现出多种类型,其现象错综复杂。它的来源应该是多元的,它与中国古代的巫觋有着一定的联系,也与古代的降僮法以及扶乩活动有着一定的联系。而在学术上,对于童乩现象则界定为萨满现象,但是它又与狭义上的萨满有着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中国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的收藏,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尤其是孔子在学术上"述而不作,信而好故"[1],以整理古代文献为己仁,删定六经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到西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并对藏书进行校对、分类、编目,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2].  相似文献   

15.
《档案管理》2006,(5):F0003-F0003
7月20日,由安阳市委、市政府主办,安阳市档案局承办的“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光辉历程展”在安阳市党政综合办公楼开幕。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市长董永安等四大班子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省档案局副局长吉欣逢应邀出席了开幕式。我省是文物大省,全国八大古都河南居其四。殷墟作为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闻名中外。以都城建设、甲骨文和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商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殷墟的YHl27坑一次出土甲骨17000多…  相似文献   

16.
殷墟所在地的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早在清光绪二十四年以前就把刻有商代文字的甲骨,卖给古董商,但古董商却不认识。1898年,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到天津向王襄、孟定生等宿儒请教,他们判断可能是古代的简策,1899年范寿轩将购回的甲骨请王襄、孟定生等鉴定,始确定为古代文物与古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和鉴定的。当时北京大官僚王懿荣以每字二两银子的高价搜求甲骨文,甲骨文于是为世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今年9月,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中日两国文化渊源千丝万缕,这些年来,民间交往更是频繁如梭.由于安阳独有的殷商文化以及它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我曾有幸接触了许多位日本朋友.从1984年至1992年,旅日华侨欧阳可亮先生数次到安阳,以其满腔的热忱投身于对殷商甲骨文及东方文化的研究,致力于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留下了一段可资记述的佳话.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由于甲骨文是对殷商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活动的真实记录,且集中存藏在国都所在之地的安阳殷墟,又被称为甲骨档案.  相似文献   

19.
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中国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的收藏,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尤其是孔子在学术上“述而不作,信而好故”,以整理古代文献为己仁,删定六经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到西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并对藏书进行校对、分类、编目,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可以说,汉代的图书收集与整理主要是汉武帝倡导,刘向、刘歆父子集其大成,但不能忽视汉初开国元勋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20.
古籍保护 继往开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是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收藏图书的历史可以回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保存着各种各样的古代文献,从甲骨文到竹简、木牍、帛书到纸张发明之后的古代图书、字画、拓片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现代各图书馆至今还保存着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