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是中国电影改编不可或缺的艺术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电影改编的意义走向:传统叙事因其具有跨越历史、跨越文化、跨越媒介的特性而纵贯于中国电影改编史;原型叙事为电影改编提供方向性与策略性的经验;教化传统是电影改编无法回避的叙事立场,它不仅为电影改编提供素材,而且提供成熟的叙事经验或策略;传统叙事美学常常成为电影改编的美学向度,两者存在着传承与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和由此改编的同名电影<生活秀>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当代女性命运的关注,但主要由于切入视角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前者是女性意识的自我表达,我们称之为"女人秀";后者则是一种强势的男性视角下的女性的话语和意识的被淹没和解构,我们称之为"秀女人".从比较中我们可以洞见女性话语在当今社会的尴尬地位,并能发现女性在当代境遇中被遮蔽的更深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蔓萝花"是一个流传在黔东南苗族民间的古老传说,它在20世纪50年代被收集整理为民间故事并被改编为京剧、舞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从民间的口头的"说唱"成为红遍大江南北,千家喻晓的"银幕故事",由"边缘"走向"主流"。从"蔓萝花"的电影改编,可探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构建,一是对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开掘;二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与新型电影媒介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香港导演许鞍华改编的电影出发,探讨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从小说到电影,从文字到影像的得失和启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文字到影像的变动,这从叙事方式、情节改动出发;其次从改编的原因分析:《半生缘》之所以成为改编次数和版本最多的张爱玲小说,就是因为它太不“张爱玲”了,虽然突出了主干,但也删除了种种“张爱玲特色”,变成一个相对纯粹的爱情悲剧;最后探讨小说改编后的遗憾。在对人性的揭示上、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表现手段上电影对色彩的运用、对小说中意象的经营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电影改编就是“将故事、小说或剧本改编为电影脚本。”它是把别种样式的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形式的创造性劳动,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5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出现了电影改编,较早的要数梅里爱1902年拍的《月球旅行记》。到目前,小说已成为改编的主要来源。据粗略统计,从开始评奥斯卡奖起,约四分之三的“最佳影片”是改编作品。全世界年产影片4千多部,改编片约占20%—40%。电影史上许多名片,从标志电影成为独立艺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张艺谋从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作为今年最重要的电影改编案例,因涉及"文革"背景和改编者对原著的"大幅削减"引起争议。通过对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细读,对小说内容进行细致比较分析,得出电影《归来》的改编主要采取了淡化政治影响、淡化个人与时代关系、简化家庭人物关系等策略,投射了当下社会的文化特征及创作者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电影与电视的区别,通常用"梦"与"窗"来形容.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电影与电视的区别,即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接受层面.技术层面从制作技术、传播技术和呈现技术三个方面来论述;艺术层面从艺术综合、艺术选材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论述;接受层面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和接受心理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后指出正是由于电影与电视之间存在的区别,电影才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频频"触电",成为当前电影创作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这种现象的出现,从文学与电影的艺术特质来看,自有其内在发展的必然性。华人导演李安擅于将叙事作品搬上银幕,其在选材,改编,导演上皆独具特点,在票房及口碑上也广受赞誉。电影《断背山》的经典成就之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改编模式的借鉴与反思。同时,提出寓文学性于电影的国产改编电影的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对文言短篇小说的改编颇为擅长,"三言""二拍"对"三灯丛话"的改编就是很好的例子,改编后的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差异与文体的更换、时代文化的差异、作者观念的改变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例题在数学教学中起着衔接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作用,是学生内化数学知识的基础平台.例题的设计需要本着"轻负"的思想,以让不同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所收获;例题的改编需要坚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让学生的思维驱动例题形式的变化.无论是设计还是改编,对"轻负"与"高质"的追求,都是建立在数学知识.学生与考试关系平衡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是电影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建国60年来,我国小说电影改编在时代条件、文学状况和电影自身发展情况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观念上不断深化,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理清我国小说电影改编的历史过程,对推动改编电影发展,繁荣电影创作,提升我国电影业的整体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从思想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叙事结构等诸方面,对小说<纪念>和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分析,阐明了电影在改编上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王朔小说的电影改编热,从小说的语言结构和传播策略两个方面着手,认定王朔小说语言和结构上对画面的强调、内容和主题上对接受者的关注,是其成功进军电影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黎鲲 《文教资料》2008,(27):55-56
王朔的许多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他的电影满足了一些人的审美需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文章简要介绍了王朔电影的改编情况,并从王朔电影对传统的反叛、对小人物的悲悯、对社会现象的透视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王朔电影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东音乐"是属于我国岭南地区的一种民族器乐音乐,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因此"广东音乐"改编合唱的作品是属于器乐音乐改编合唱作品的范畴之内.器乐作品改编成声乐作品,必定会有为改编的作品重新填词的工作,部分作品为了更贴近音乐的要求,运用了大量的虚词.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也经常使用虚词,其使用手法与作用各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悲剧电影历经了从传统到后现代的改编路径。早期电影以再现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属于传统改编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莎氏悲剧电影改编蕴含了更多的现代、后现代意义。这些改编一方面迎合了市场,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反映了大众文化流变的趋势及文化理论的走向。改编也是一种创造,因此可以预见,今后的莎士比亚悲剧电影改编将更为多元。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界对E.M.福斯特的研究都集中在其文学创作和小说理论方面,鲜有人对其戏剧观和电影改编观进行考察和研究。鉴于先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将通过福斯特撰写的电影评论、他与友人之间关于戏剧和电影创作的书信往来、以及相关人士对福斯特戏剧和电影实践的回顾,展现福斯特对戏剧和电影看法的转变过程,探讨他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所持的审美标准和矛盾看法,以及最终由此产生的对电影改编的否定态度。此外,通过考察福斯特的戏剧观和电影改编观,本文还将从另一个角度来印证其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意图,进而说明福斯特在文学批评和艺术思想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电影<罗拉快跑>通过对同一事件的三种结局处理,力图表现人类在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和无法把握的命运面前的真实心态,通过变形扭曲的"超物象"来表现"现实的真实",从审美角度讲,这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更高的境界,是社会生活在制作者心中的独特反映.论文从影片制作的视听技术处理上进行分析,以展现电影在"超物象"表现方面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7,(5):88-92
电影与小说是两种异质的体裁,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和冯小刚翻拍的同名电影,无论是二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与可比性。从故事情节方面来看,电影由于受到其体裁上的局限性即时长的限制而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改编,导致作品的深刻内涵有所减损;从人物形象方面而言,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多地投注了导演再阐释和再创造的意味,人物形象明晰生动却缺乏复杂性;而在表现形式方面,电影艺术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运用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画幅,使得形式与内容巧妙融合起来,加强了故事内容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戏剧是推动影视发展的一种动力,其戏剧剧本为当代电影改编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对莎剧改编的可行性及现状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对列举的中西经典改编电影版本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