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项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在美国陪审团制度中,陪审员凭借内心正义感决断案件,保证审判体现公意。但是制度存在的相关问题也使得美国陪审团制度面临重大挑战。在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必然趋势下,通过对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借鉴,我国可以从保障公民陪审权利、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细则、明确区分人民陪审员与法官的职责范围等方面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真正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法官独立审判是司法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我国的法律规定正逐步向法官独立审判的方向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提出的选任审判长、独任法官的改革要求,是向法官独立审判迈出的积极步骤。法官独立审判有多种运行模式、框架。启动法官独立审判的主要条件是:修改现行法律,明确法官独立审判的制度,完善人民法院的组织法和程序法;重建法官人事任命和身份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法庭审判案件的一种司法制度。它以其蕴含和体现的司法公正价值而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根本大法中予以确立 ,5 0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经过 5 0年的实践 ,我国陪审制度的效能未能真正发挥 ,以致在立法上出现弱化的倾向 ,不仅现行宪法未再将陪审制作为一项原则加以确立 ,使其失去了宪法地位 ,而且在《人民法院组织法》中也采用了灵活性规定 ,即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 ,是否实行陪审不再具有法律强制性 ,而是由法院根据案件情况自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1954年我国宪法把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工作的做法规定为宪法原则。2004年我国制定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但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立法上还存在一定缺陷。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应建立健全相关立法,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机制,完善人民陪审员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主要"立法目的"在于统一司法适用,标志着中国案例指导制度初步建立。《规定》第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类似案件时应当参照"是其核心,指导性案例的应当参照是指在确定为类似案件的前提下,分别情况对于指导性案例的遵照、仿照和参考。在当前制度条件下,为了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在我国统一司法适用、宣传法制等作用,应当利用法院的内部制度。在我国建立了完备的关于指导性案例的相关制度的时候,再明确赋予指导性案例以法律强制力。  相似文献   

6.
合议庭是我国法院的基本审判组织,其与独任庭、审判委员会共同构成法院审判的组织形式。关于合议庭的工作职责我国法律中《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都有规定。本文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的合议庭制度并结合审判实践,提出了议庭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合议庭制度的改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已经十年,但我国的陪审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驻庭陪审”、“编外法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等现象的显现不同程度影响了人民陪审员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各地法院试图通过引入人大代表陪审员、专家陪审员等措施加强陪审权独立运行空间,提升陪审员在合议庭中地位.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仍显现出诸多理论悖论与实践障碍,效果并不理想.在此基础上,浙江省J院探索并实践了“1名法官+4名陪审员”的“大陪审”制,试图构建有效解决“陪而不审”困境且符合陪审制度本质要义的全新模式,该种模式的顺利推行需要通过修改现行法律法规、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8.
人民陪审制是一项富有我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在体现人民群众监督法院审判、保证司法公正进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其产生和发展历史背景的独特性,笔者针对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力求寻找出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法官释明权最早出现于德国,与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紧密相连。在我国,释明权初步确立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5条,即"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的限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但从总体而言,我国仍缺乏一套完整的法官释明体系。本文从释明权的概念、性质、特征出发,分析我国之所以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释明制度的必要性,并讨论释明权行使应受之限制,以便为实践当中法官释明活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司法制度的一项优良传统,人民陪审员制度为我国的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但是,这一制度本身却一直缺乏完整、系统的法律规定,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立专家型兼职陪审员制度,是根据某些专业性很强的案件审理需要,特邀专家、学者担任兼职陪审员,从而使人民陪审员在审判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合议制度是一种司法民主的体现,是对人民主权的尊重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能有效的遏制司法腐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充分认识到各自形式的优点与缺陷,对完善我国以“人民陪审员”为特色的合议制审判形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立法的推动下,人民陪审员制度重新焕发活力,对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并未根本解决,开庭审理前不准备、开庭审理中不发问、审后评议中不评议等现象仍然存在。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教育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等手段,完善我国陪审制度,让人民陪审员有机会陪审、有能力陪审,最后不得不审。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自汉至明清,经近两千年的发展最终成为承平时期较完备的死刑审判基本制度,具有审慎宽宥性、权限集中性、责任严肃性的特征。同时,有非承平时期的“就地正法”制度。在革命根据地不同阶段人民民主法制的建设中,继承古代基础并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死刑复核制度呈现新的意义,逐步走向成熟。新中国建国初,党和国家提出“不废除死刑,但坚持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刑事政策。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与人大常委会《关于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的决议》均明确规定: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其后在不同时期,死刑复核权限曾有不同规定,将部分复核权下放至高级人民法院与解放军军事法院行使。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相似文献   

14.
自《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正式施行以来,全国各基层法院系统选任并产生了决定出台后的第一批人民陪审员。在五年的实践中,陪审员参加审理各类案件,在促进司法民主、司法公正以及司法公信力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不足依然存在。今后应在立法以及陪审员的选任、培训、管理、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审判公正的需要。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发展的价值目标只能是民主与科学的统一。这就决定了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界定人民陪审员的资格;规范人民陪审员产生的程序;建立人民陪审队伍管理制度;明确陪审案件范围并完善陪审员的权利义务规范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和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陪审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陪审制度是使人民可以以非职业法官的身份参与审判活动,行使国家司法权的一项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与美国陪审制旺盛的生命力相比,我国的陪审制却面临"陪而不审"的尴尬境地。随着《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实行,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有了一定完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尚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7.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一种法定方式与重要渠道。当前该制度存在人民性难以充分体现、参审范围不足、制度异化等问题,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从优化随机抽选方式、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等方面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18.
<正> 离婚案件中,关于住房问题,特别是公房,双方争执不下是常有的事。这一问题,早已引起我们的注意,实践中处理好此类纠纷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所谓“公房”,是指该房屋的所有权属于某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某集体组织。双方争执不下的不是该房屋的所有权,而是使用权,也就是居住权。以往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公房使用、承租问题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其它有关法律规定。由于这些法律,法规都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相对灵活,不同的法官对此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也就是说,对同一条件不同的法官会作出不同的处理。针对这种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在1996年的有关司法解释中,作了“关于审理离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租若干问题的解答”,使得在审理此类案件时有了操作性较强、较集中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认证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对各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或者法官自行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审查判断,确认其可采性及证明力的活动。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不能最大限度实现公正。本文指出认证中的误区,以便引起审判人员重视,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20.
法官遴选制度是提升法官素质的重要措施,法官遴选分为统一司法考试、法官助理、从下级人民法院遴选法官以及法官交流轮岗这四项制度措施,本文将研究法官逐级遴选制度,这一制度自1999年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以来,一直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重视,全国许多上级法院也在逐步试点,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法官逐级遴选的利弊分析、主要方式及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