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宪法学界和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中,宪法是否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判案件援引的直接法律依据,越来越受到关注,宪法司法化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必然解决观念偏差,体制以及宪法自身缺陷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1954年我国宪法把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工作的做法规定为宪法原则。2004年我国制定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但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立法上还存在一定缺陷。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应建立健全相关立法,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机制,完善人民陪审员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民陪审制度作为我国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的一项司法制度.我国陪审制度由于无历史基础和宪法依据、人员产生程序的不规范化、陪审员职权的不明确、法律文化不同等因素,造成陪审员在司法实践中"参而不审"、"审而不议",陪审制度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吸收非司法职业人员参加案件审判的现代陪审制度,体现公正、民主、自由等方面的价值.我国的陪审制度存在形式化、边缘化的实质,应当从陪审人员的选择、陪审案件的范围、陪审制度的运作程序与实效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陪审制度是公民参加案件审判活动的一项司法制度。从世界范围看,以公民参与司法的方式划分,主要有陪审制和参审制两种类型。我国作为实行陪审制度的国家,过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陪审制度的存废有过不同的争论。就新的陪审制度,本文主要对适用陪审员审判案件的范围、陪审员的选用、任职条件和陪审员的职能等问题谈谈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公开审判制度是我国宪法以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所确立的一项基本诉讼制度和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都要依法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在当前审判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其加以完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审判公开原则,是世界各国在立法上普遍采用的原则,也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是资产阶级法学家对封建社会刑事诉讼形式——纠问式诉讼的否定。在纠问式诉讼制度下,案件的审理是秘密进行的,既不向当事人公开,也不向社会公开,并且常常伴之以残酷的内刑拷问。随着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审判公开的概念,旨在体现法律的公正性,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后来,这一原则被世界各国立法所接受。如今世界各国的法律,绝大多数采用了这一原则,且大多数以宪法加以规定。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审判。”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就是我国刑事诉讼公  相似文献   

8.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作为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案件的司法制度。具有民主价值、人权价值与公正价值.但由于我国立法、司法实践的缺陷,陪审制度逐渐沉寂。而完善及运用人民陪审制度具有现实意义。我国仍应该继续沿用参审制陪审模式,并应对陪审制的重要内容如立法依据、陪审员的资格、陪审员的选任、参审具体范围等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人民陪审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司法和诉讼制度,多年来,我国在立法上虽然确立了这项制度.但其在司法运用上至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近几年来相继出现的一批有影响的刑事冤假错案,严重制约了刑事审判工作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法院系统自身监督存在一定的漏洞和问题,这就需要有一套外来的、强有力的监督体制对法院的审判进行监督,人民陪审制度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文章着重从分析冤假错案形成的原因方面着手,阐明了人民陪审制度在制约冤假错案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审判公正的需要。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发展的价值目标只能是民主与科学的统一。这就决定了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界定人民陪审员的资格;规范人民陪审员产生的程序;建立人民陪审队伍管理制度;明确陪审案件范围并完善陪审员的权利义务规范  相似文献   

11.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时吸收非职业法官与职业法官一起审判案件的一种司法制度。它体现了我国的司法民主,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审判、监督审判,确保司法公正的基本途径。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陪审,是认真贯彻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试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的体现。然而,现实中,人民法院在开展人民陪审员工作中,由于认识不到位和一些实际困难,往往难以发挥陪审员的应有作用,限制了陪审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上诉不加刑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只有被告人一方上诉的案件,不得加被告人的刑罚。它确立的理论基础在于诉讼的民主性及刑事诉讼的自由价值,它设立的目的使被告人能够毫无顾忌地行使上诉权,保证被告人的诉讼地位不会由于上诉而更加恶化。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该原则。但尚不够成熟、完善,需要法律作出更加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陪审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经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近年来陪审制度在我国呈现出淡化的趋势。虽然现行法律并没有否定陪审制度,陪审制度在现实中也依然存在着,但不容忽视的是,陪审在中国现行审判制度中所具有的作用几乎到了被忽略的地步。在司法实践中,实行陪审的案件数量极少,许多地方法院审理一审案件时往往不设陪审员。理论界对陪审制度的存废问题亦莫衷一是,然则陪审制度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面。因而,改革与完善我国的陪审制度才是求真务实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首先通过对学术界关于宪法能否成为判决依据的诸种观点的分析及其审判实践中宪法地位现状的考察 ,指出了宪法长期以来不能成为判决依据的原因。然后 ,在比较法的视野上探讨了宪法的适用制度 ,阐述了确立宪法审判依据地位的意义 ,同时为完善我国的宪法适用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陪审制度在美国的运作是成功的,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陪审制度运作的实效却是甚微的,这导致部分学提出在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中必须勇于移植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由于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和美国陪审团制度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不能移植美国陪审团制度。在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历程中,我们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客观评价和合理吸收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成功之处,逐步显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在追求审判公正司法民主中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首先通过对学术界关于宪法能否成为判决依据的诸种观点的分析及其审判实践中宪法地位现状的考察,指出了宪法长期以来不能成为判决依据的原因,然后,在比较法的视野上探讨了宪法的适用制度,阐述了确立宪法审判依据地位的意义,同时为完善我国的宪法适用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现阶段我国各级人民法院都面临着审判力量严重不足与案件数量急剧上升的矛盾,面临着执行难、信访工作负担重等多重压力.这样必须加强调解,从而提高审判工作效率、优化审判工作质量.笔者认为,从调解上多下功夫,加大调解工作力度,人民法院必须构建"大调解"体系.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现存的人民陪审制度,有人赞誉它是民主审判的模式,是司法公正的保障;有人批评它是落后的审判方式,是司法效率的大敌。笔者主张人民陪审制度应当加以废除,一是我国法律文化根基无法吸纳陪审制;二是陪审制的司法价值无法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三是陪审制度的现状说明了其存在的无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各国现有的宪法审查制度中,抽象审查占据重要的地位。宪法抽象审查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奥地利1920年宪法,首创了宪法法院负责实施法律之合宪性审查,但直到二战后宪法抽象审查才在欧洲大陆国家被继承开来,德国现行宪法确立了联邦和州两级宪法法院专门审查法律法规的合宪性的模式,法国确立了由宪法委员会进行的宪法审查模式,并且在审查机制上呈现出一种与具体案件裁决无涉的独有特色的抽象审查程序。  相似文献   

20.
模拟审判是我国高校法学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之一,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表演化的现象。为了提高法学教学质量,模拟审判教学应当坚持高度仿真的原则,从司法实践中提取真实案例及涉案证据,严格按照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审理的程序,以及检察院、律师工作规范组织起诉、应诉,模拟开展相关案件的审理活动,并以提交符合实际工作规范的案件卷宗作为课程作业,依据案件审判的实际结果对照评判各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提高模拟审判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