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苏童小说中体现出强烈的江南地理意蕴。作品中对于江南的描写极为细腻,尤其是在那些空灵优美的江南意象、令人回味的江南景象与江南旧事、温婉可人的江南女性的描写中,表现出对古典江南的耽迷。同时,透过对香椿树街及河流的书写,作品中也表现了南方生活中混乱、肮脏、颓败、庸俗无聊的一面,爱恨交织中更多的是对于江南难以释怀的深情。尤其是在对于河流的描写中,令人看到,随着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发展,江南的古典之美逐渐走向衰落,作者对此深感叹惋。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对于明清时期江南边际地区在江南经济发展中作用与地位的研究尚显不足。芜湖地处江南西端,明清时期商业兴盛、手工业发达,是皖江流域和江南的中心——长三角地区沟通的桥梁。此时的芜湖,业已成为位于江南边缘的、服务干长三角地区的次级经济中心。因此以芜湖为个案,来探讨明清时期江南边际地区在江南经济发展中作用与地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初江南地主的衰落与北方地主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元代对江南地主采取笼络政策 ,江南地主得以保存和延续。元末张士诚政权继续执行元朝对江南地主的“宽疏”政策 ,得到江南地主的支持。反之 ,江南地主对朱明政权极为冷淡。因此 ,明王朝建立后 ,朱元璋对江南地主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建文帝的一系列改革 ,得到了江南地主的拥护和支持。但建文帝失败后 ,江南地主又遭到大肆打击 ,永乐迁都北京后 ,大力扶持北方地主的发展。明中叶以后 ,江南地主与北方地主的矛盾 ,始终反映在明廷内部的一些政策中 ,几与明王朝相始终  相似文献   

4.
误读江南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江南,而且以为自己非常了解江南,直到前不久的一次江南之行.我才发现长久以来其实我都误读了江南。对江南的最初印象来自幼时读过的诗文,诗词读的多了,对未曾谋面的江南的印象也就定格在了杏花春雨小桥流水温文婉约的基调.却不曾意识到江南风姿绰约风情万种的外表下却是豪情万丈气吞山河大义凛然的铁骨铮铮。江南的秀山丽水不仅滋润了才子佳人,  相似文献   

5.
我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对江南的四季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正是江南四季的清秀与灵动,造就了江南人的优雅、淡泊、平静与高洁。我爱江南的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江南的春天更是如此。江南的春,在带走了冬日的严寒之后,迎来的是一种清新的泥土气息,它夹杂着生命的律动,仿佛是一个生命的孕育。江南的春,来得比北国早,当北国寒风凛冽时,江南的新芽,已经露出了它那羞涩的笑脸。正如朱自清的《春》一样: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我爱江南的夏:"小荷才露尖尖角,  相似文献   

6.
江南以文化中心、"佳丽地"、浓郁的佛禅氛围等政治以外的功能与印象得以具备"私人空间"属性。苏轼在对江南自然风景及以科举为代表的人文环境的描写中干涉政治以完成"私人空间"对"公共领域"的入侵。当其在面对江南"佳丽地"属性时,则又通过营造"距离感"的手段重构"佳丽地",削弱其色情意味。在描绘江南佛寺时,苏轼采取了与他处佛寺不同的书写话语重点表达了隐居江南的愿望,实现对作为"私人空间"江南的变形与建构。  相似文献   

7.
梦里江南     
我从小生活在西南,没有去过江南,但江南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所知道的江南,是婉约明净的江南,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莲叶何田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江南!江南,流淌着唐风宋韵;江南,  相似文献   

8.
张炎生长于江南,其词中有大量关于江南生活内容的书写,或描绘江南的秀美风光、或描写杭州故园,或刻画才貌双全的江南佳丽,这些内容往往与追忆南宋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流露了对故国的深深眷恋,抒写亡国的悲愤与哀怨,秀丽的江南风物染上惆怅哀伤。张炎词的江南书写浸透着浓郁的黍离之悲和人生伤感,进一步发展了江南文化中的柔雅流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他生于官宦之家,长于帝都北京,却对江南有着特殊的喜爱,在他的诗词作品、书信言谈、为人处事中,无不流露出这份情感。他向往江南风韵,热爱南方文学,与江南文人相交甚密;来到江南之后,更将这份喜爱化为今生来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特殊的背景,女性弹词小说亦不例外。从江南社会经济文化、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定文化市场的需要、江南家族文化的繁荣、女性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江南女性的结社、江南出版业的繁荣7个方面对女性弹词小说繁荣于江南的原因进行阐述,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一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部专门介绍中国国民性的英文著作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三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丑陋、温良、智慧。这标志着中国形象在西方世界的深刻变迁。三部著作不仅在内容上展开互动,在对中国形象的描述上也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三种中国形象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中国形象变化背后的原因,探寻西方中国形象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杨广(隋炀帝)以军事手段辅以文化战略抚定了江南,并以江南为基地实施了夺宫计划,在登基后又为发展和控制江南作了许多努力,最后欲避难于江南再图天下不成而亡。考察杨广与江南的关系,江南是杨广的政治生命所在,杨广是隋唐时期“南朝化”的重要人物。尽管由于统治失策,杨广经营江南最终归于失败但在一定意义上仍可以说,他是西魏、北周以来第一个走出关中本位、具有开放意识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13.
论文人趣味     
自觉的生命感悟,先觉的美学追求,是人崇高的社会使命。人在其高尚趣味的身体力行之中,既完美地享受着人生,更智慧地引领着时代。  相似文献   

14.
船是江南水乡的重要交通工具,而游船则是明清江南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明清时代,江南游船的经营区域广泛,游船种类因时因地而异。随着时代的进步,游船的制作技术也不断改进,采用新材料、新式样,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游人。游船业的发展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和商业贸易往来,从而提高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明清江南地方政府游船业的正反两方面的政策、做法及其效果,使我们对旅游服务业应采取较为弹性的态度,深入挖掘江南传统旅游文化资源对推进今天江南乃至全国的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清话本小说中所涉及的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地域社会大致可分为两个地区:一是所谓的江南地区,二是江南以外的地区社会.当时的江南对其他地区,在经济、社会风气、文化气氛等诸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这种价值通过此一时期的话本小说可以反映出来.明代末期的地区社会与当时兴盛的商业经济有密切关系,那些商业经济又带动市镇的发展,而居于市镇的小市民就是话本小说中的主角,因此,话本小说能反映出当时市民的普遍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江南宗族组织对族人的管理和控制、维护宗族对族田的土地所有权、倡导与实践完纳族田正赋和国课、进行族中济贫和宗族保障、配合政府进行大规模水利修复工程、重视文化教育的思想控制等,从社会基层维护了传统社会秩序。虽然宗族活动也呈现出与政府不相协调的一面,但清廷选择宗族组织作为控制江南乡村社会的主要辅助力量,保持了江南乡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有明一代,江南市镇的启蒙教育空前活跃,其形式包括官方倡导的社学和民间兴办的私塾、义塾、家学等,教学内容普遍以基础知识传授和道德礼仪训导为主,并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的运作模式。与前代相比,明代江南市镇的启蒙教育不仅普及程度明显提高,而且教育目标也发生变化,在面向科举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成为市镇居民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从而对市镇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蒙古人入侵并灭亡南宋,对江南地区的儒士群体产生了很大冲击,在生存环境恶劣、科举制度废弃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元政府拉拢儒士、稳定江南统治的影响,儒士群体出任学官,逐步形成学官群体,对元代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功能设计是所有建筑形式最根本性的设计,江南古桥作为江南代表性建筑之一,其功能设计尤为显著。江南古代桥梁设计师和建筑师以江南地域环境背景为基础,充分运用聪明才智,完美的呈现出江南古桥功能设计的本土化,体现出江南古桥功能设计中独有的江南化特征和元素。此种功能设计的本土化主要从其使用功能、装饰功能和文化功能3个层面系统地加以诠释,折射出江南古人独到且多样的本土桥梁设计精髓、智慧和光芒。  相似文献   

20.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吴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促使多种民间宗教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