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雨巷》是戴望舒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首诗发表之后就被人们称道,他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名。也许读者会把《雨巷》当作一首没有得到爱情的伤感的爱情诗,如果按接受美学"作者只完成了作品的一半,另一半到读者手里才完成"的观点来说,读者完全有权利那样处理去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但这样处理不能很好把握诗人的复杂感情。如果了解作者的生平,我们就可以知道诗人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曾投身于革命洪  相似文献   

2.
《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本文说说该文的说课稿。  相似文献   

3.
具有“雨巷诗人”美誉的戴望舒的诗歌多长于抒发真情、挚情。诗集《望舒草》出版后,使他很快成为知名诗人,他的诗很快风靡了全国。但是让我们迷惑的是诗人那忧伤的律动中徘徊着一个倔强的寻梦者的灵魂,这种意象最集中体现在《寻梦者》中。  相似文献   

4.
我刚上初二,性格开朗,成绩优秀,与父母关系十分融洽,能聊心里话。但不知为什么,我总时不时地觉得忧伤,看见雨忧伤,看见花忧伤,听见音乐也会忧伤。而且这些忧伤又找不出原因来。请问老师我该怎么办呢?此刻给你回信时,窗外正阳光灿烂。你知道么?阳光里会有一种令人快乐的因子。所以,很多人都会在阴天雨天感到忧郁难过,这跟  相似文献   

5.
读过戴望舒的《雨巷》的读者,一定会被诗中弥漫的凄清、惆怅情调所感染。抒情男主人公“我”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和着雨中愁肠百结的丁香花,实在是一首“雨的哀曲”。要探讨这种忧伤缘何而来,首先可以来考察作者戴望舒  相似文献   

6.
悠长寂寞的雨巷伫立着忧伤的主人公,他痴痴地张望,久久地张望……这就是《雨巷》诗行里一幅会动的画面。好的诗歌让人感动,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雨巷》正是这样的好诗。作者用文字代替画笔,既描绘出了主人公在雨巷中翘首企盼的画面,又让我们体会到了那充满忧伤和苦闷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忧伤泛滥的年代。很多人都在以一种纯真的口吻诉说着自己有多么忧伤,他们只看忧伤的文字,只唱忧伤的歌曲,只怀念忧伤的往事。大批的少男少女开始加入这个行列,把自己武装成上世纪80年代的诗人,张口闭口几句忧伤的诗句。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会阴沉下来,开始忧伤。  相似文献   

8.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戴望舒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四月真是多雨啊,好想走进江南水乡,穿行在如梦如画的雨巷,寻找一下恬静典雅的丁香姑娘!这样的季节,吟哦戴望舒的《雨巷》,也会平添几分爱的伤感、理想的惆怅。除了吟哦意会,我们该怎样去认识这位"雨巷诗人"和  相似文献   

10.
刘宁 《现代语文》2014,(12):62-63
要寻找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首先要了解“雨巷”在诗歌中的地位及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到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戴望舒创作《雨巷》时年仅二十一岁,诗人因此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封号。但是文学界对这首《雨巷》的评价并不统一。卞之琳评价《雨巷》这首诗歌是“浅易浮躁”,而叶圣陶对这首诗歌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那么,在分析这首诗歌的音律和谐美之外,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歌的内容。此外这首诗歌如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册的重要篇目,因而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将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转变入手,从这首诗歌凄美哀伤的格调中,挖掘出积极希望的精神态度,从包含希望的角度对《雨巷》这首诗歌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宋代李清照之所以能在词学上取得突出成就 ,占有重要地位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最善言情 ,真挚、浓烈的情感是她词作的主题和灵魂。按她一生的情感轨迹与时代的变迁 ,其词可分为少女时期的闲情词 ,少妇时期的怨情词 ,南渡丧夫后的哀情词 ,内涵愈来愈深刻 ,社会价值亦愈来愈高。  相似文献   

12.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创作主题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久以来,学术界一直把艾米莉·狄金森称为“隐士”,也有学者批评她不关心时事,认为她的诗的主题只是身边的琐事。其实,仔细阅读狄金森的诗篇,我们不难发现,世界的变化、社会的变迁,都没能逃脱她那双敏锐的眼睛,甚至对她的生活还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9世纪美国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给狄金森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身为社会中人,即使一介平民,也会感受到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更何况感情细腻、观察力敏锐的诗人!认真阅读,细心品味,抛开成见和功利心,我们就会在她的诗集中,发现一系列反映19世纪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科学发现、发明和社会震荡的诗篇。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其生命的最盛之季(30岁时),亦即其生命的最后20多年里离群索居,独身不嫁,为后人留下诗稿1700余首。一个多世纪以来,狄金森隐居之谜与其诗作一样倍受关注。纵观诗人的一生及其诗作书信,不难发现诗人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着梦想与现实、生与死、爱情与独身、宗教盛行与其怀疑主义等各方面的二元对立。而这些对立和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之时,诗人毅然选择了隐居,从而解构并诗意地超越了这些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4.
自动走向佛门是精神解脱,被动走向佛门是精神禁锢。妙玉“身在佛门,心系红尘”,其情感矛盾的变化折射出她人生思想的变化历程,反映了佛性与人性在其心中地位的转换。人性的复醒,使妙玉对红尘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她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步履艰难地迈向世俗世界。妙玉在人性与佛性的门缝中呻吟、挣扎,最终被佛性与人性两扇大门挤扁了,磨碎了。  相似文献   

15.
袭人是《红楼梦》中一个饱受争议的典型的丫环形象,读者对她的评价毁大于誉,提出了七大不可饶恕的缺点。本文从个人需要理论出发,对这七大缺点一一加以述评、分析,旨在能够唤起大家对这个人物形象公正的、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骊山老母原是道教中的女仙 ,在古代小说中其身份和职能都发生了变化。她从早期的女妖形象逐渐成为令人尊敬的女仙 ,特别是在清代英雄传奇小说中 ,她不仅关心女英雄的事业 ,还特别关心她们的婚姻。这一形象的出现 ,曲折地反映了清代妇女对自由生活和自由婚姻的向往。同时 ,骊山老母对自择婚姻行为的支持 ,实际上也是对传统的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  相似文献   

17.
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主人公珍妮成长过程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珍妮成长过程中追求的不仅仅是完整独立的女性意识和身份。试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讨珍妮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作为人类的她同自然的关系、作为女性的她同男性的关系和作为黑人的她同白人的关系,即如何超越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白人与黑人这些二元关系,从而获得一种独立、和谐的生存状态,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平等和谐、互相依存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8.
残雪作为当代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家,二十多年来一直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与叙事风格,而其叙述策略也正是研究解读其作品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就叙事角度对其最新小说《边疆》文本进行分析,从叙述空间、叙述结构与叙述线索三方面对其独特的梦呓式叙事手法进行解读,分析其对生命、人生以及人类生存处境的尖锐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方方的创作一直立足于武汉地域文化和市民生活 ,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市民气息和文化风味。她善于把握普通市民的生存困境与生活状态 ,并对此作着日臻成熟的思考 ,特别是在其小说集《过程》中 ,这种思考已上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 ,她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对生命作出了自己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凌力不是传统男性主义的接续者,也不是西方女性主义的趋同者。她对历史的演绎既有女性写作的共同特点,也具有一般女性主义历史小说作品所缺少的那种大开大阖的气度和纵深理性思辨的特点。凌力对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命运也给予了格外关注,但在处理女性如何进入历史的问题上,她显得更加客观和清醒,不大主动将自我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她们身上。在创作方法上,凌力与大多数女性主义历史小说作家不同,更多秉承现实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女性化的成分,开创了女性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